劉莎 肖宇雄 肖怡之
摘 ?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如何提高學生的學校認同度已逐漸成為近年來的熱門話題。 大學生對學校和俱樂部學生社團的認可程度反映了學生在學生心目中的象征意義和社會價值。 認知水平直接影響學校期間社會活動和校園活動的狀態,以及專業學習的態度。在當前大學生競爭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下,許多大學生與母校缺乏認同感,導致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壓力加大。 本文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進行分析,希望在百年校慶來臨之際,為學校提升學生的組織認同感做出自己的貢獻。
關鍵詞
學生組織;認同感;高校
一、背景
組織認同源于社會心理學的社會認可和文化認可的定義,社會認可是指個人對于組織的成員資格、價值觀和情感維系方面的感知,文化認可是指個人對于所屬文化及文化群體形成的歸屬感和內心承諾。大量的研究表明,組織認同與工作滿意度、動機、績效、組織忠誠、合作行為和組織公民行為密切相關,組織認同感可以通過對個人的感知和情感的影響來進一步影響個人行為,從而導致組織績效的極大改善。目前,組織認同已經成為組織行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一些學者將組織認同的前因歸納為:個體特性、組織特性和環境特性,其中組織特性又集中表現為組織形象、組織氛圍、工作特性和文化特性。
學生組織認同感和歸屬感是指學生對大學校園環境、高校的學習生活、學生自身參與學校的各種學術活動和科研實踐,除了與大學共享的大學生價值觀外,他們還對學校歷史、文化傳統、文化氛圍和科研成果感到自豪。同時,受到高校文化氛圍和管理體制的影響,使得學生對其自身內在價值的判斷和評估,從而創造一種對學校這一組織群體高度認同的一種歸屬感,并在行動上有意識地自覺維護學校的榮譽,即使離校后始終對學校的文化傳統保持忠誠。學校認同感是高校學生積極情感的重要組成,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對學習風格,教學風格,學校精神和學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江西財經大學在校學生、校友、教職工為主要研究對象,是基于調查目前高校學生及老師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并由此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部分優秀高校組織認同感高的原因,探討高校組織進一步的發展方向。
二、國內研究現狀
(一)對高校學生組織認同感的研究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
現代高校,學生的組織認同感普遍較低,組織認同感受到質疑,那么,學生組織認同感較低的原因是什么?影響組織認同感的因素有哪些?任艷萍(2016)認為當前在國內外各思潮的涌入和影響下,在教育、家庭、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作為在校大學生積極情感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主要指標的學校認同感在不知不覺中被淡薄和削弱。一些調研顯示,一些大學生在談起學校時情感淡薄,有近六成的大學生不清楚自己所就讀大學的校訓。因此,高校學生認同感存在一定的統一性和一定的差異性。
麥冬寧、陳華強(2008)認為傳統學生組織模式難容“ 80 后”學生的 “自我意識”,資源和機會的增加減輕了學生組織的重量,嚴峻的就業壓力導致了大學生的浮躁心態,同時高校擴招使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組織活動缺乏新的想法以及學生的需求都是學生組織認同感降低的原因。雷振(2015)認為大學生的學校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高低層度與學校文化有關,學校的地理位置、學校知名度、學習學術氛圍、校內人際關系等與學生學校認同感有密切的關聯。侯麗娜(2011)認為高校學生組織在發展中存在著制度僵化、學生會干部素質有待提高、溝通機制不暢、部門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需要增加學生自主權,明確學生會地位,加強學生會干部的培訓,以增強學生對學生組織的認同感。
那么,學生組織認同感又有著什么樣的差異?學生組織認同感的高低又有什么差別呢?學校又該怎么做來提高學生的組織認同感呢?張干群(2012)認為不同大學生群體之間的認同感存在一定的差異。影響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因素主要有專業、生源地、專業教師和學校管理等因素。由于大學生的學校認同感與大學生的學習行為、學業成績之間密切相關,而且對其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行為習慣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學校認同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高校應從各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學生的學校認同感。
(二)對國內學生組織認同感研究的總結
我們通過搜集資料發現近年來國內對于學生對學校及學生組織的認同感研究較多,但是對于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研究較少,并且缺乏大家之言。從現有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對學校共同的關于認同感問題的反映,比如:價值觀的變化、學校的文化氛圍及學術氛圍、學生綜合素質等等。
我國高校的內部管理體制主要是上傳下達的強制命令式與執行式的工作方式,使學生組織發展缺乏活力,不利于提高學生對于學生組織和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因此有必要改變學生對學校目前認同感較低的現狀,如何改變?變成怎么樣?這是我們所研究的重點,也是價值所在。
三、國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高校學生組織認同感現狀研究
由于學者們對組織認同進行研究的角度和觀點不同,國內外理論界尚未對組織認同形成一個統一的定義。Brown(1969)認為組織認同是組織成員在工作中形成的組織與員工個人之間的特定關系的自我反應。他認為組織認同包括組織與成員目標的一致性、組織對組織成員的吸引力、組織成員對組織的忠誠度以及組織成員資格的自我參照與內化。Schneider,Hall&Nygren;(1971)認為組織認同實際上就是組織成員把組織目標和個人目標逐步內化和整合統一的過程,包括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和組織價值觀的認可與接受,以及對組織逐步形成的情感承諾。Cheney(1983)將組織身份定義為一個動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在組織和其他與組織相關的事物中被情感和理智地接受和認可。也就是組織個體在特定的社會情景作用下將自身的相關元素與組織相聯系起來的動態過程,包括對個人、家庭、集體、團體、目標、價值觀、知識和活動等在也理和行動上與組織一致起來。Mael&Ashforth;(1989)認為組織認同是指組織成員與組織保持一致或者說成員屬于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認同是化會認同的組成部分和特殊形式組織認同在內容上包括自我認知與歸類、組織成員在也理上與組織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感知過程、組織成員將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相結合的過程。Ronareau(1998)認為組織認同是組織成員在特定的情境中或者深層次的組織結構體系方面將自己感知為組織的組成部分的一種也理過程和狀態。
王漢偉(2014)認為隨著大學的興起,美國高校的校園文化也隨之形成。美國的高校校園文化研究始于研究歐洲大學理念。美國吸取了不同國家的大學思想理念和制度,并且成功地將這些大學理念和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相結合,形成了具有鮮明美國特色的高校校園文化。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提高學生、教師的學校認同感有很大作用。
謝戀情(2016)認為美國高等學?;I集資金的很大一部分是校友的捐贈,這是學生對學校認同并給予回報的有力證明,由此可以看出美國高校學生對于學校有很高的認同感。
(二)國外學生組織發展的經驗吸取
各地的高校學生組織都有自身的特點,我們通過對國外學生組織現狀以及研究成果的分析,發現國外學生組織歷史悠久,在組織內外部管理制度上有著比國內更加成熟的實踐。主要表現在“以學生為本”這一點上,以學生為本,更有利于取得學生的強烈認同感,這是我們值得思索改進的。
當然國情不同,各國學生組織肯定各有特色。在中國,學生組織在共青團領導下,肩負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第二課堂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我們的高校學生組織的建設絕對不能懈怠,要海納百川,吸取各國學生組織認同感建設的經驗,提高自身的組織認同感,更好地起到高校共青團戰線“一體兩翼”工作格局中的“兩翼”作用,促進高校學生素質提高。
四、總結
經過搜集資料與調研,中國高校有必要建立師資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以提高大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大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利用校園網、校園廣播、學校報刊、學生會、社團和班團活動,積極傳播“正能量”,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
西方高校有自己獨特的發展過程,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學校文化和學校理念,形成了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生組織。學生對于學生組織及學校認同感較高,這對于校內學生素質提高、興趣意識的培養起著極大的作用。國內高校的學生組織也經過一時期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特色,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學生自治都有著很寶貴而實踐經驗。
因此,目前國內高校和學生組織發展需要借鑒國外與總結國內經驗相結合,立足于國情形成中國特色、各高校特色的學校文化和學生組織,提高大學生對學校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寶貢敏,徐碧祥.組織認同理論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6(1)
[2]董淑琴,黃其松.大學生對學校認同感調查分析.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8)
[3]段俊強.新牛代貴工組織認同感對其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碩士學術學位論文.2015
[4]侯麗娜.高校學生會發展研究.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5]雷振.大學生學校認同感、歸屬感影響因素探究.學理論.2015
[6]麥冬寧,陳華強.論高校學生對參加學生組織的認同感.理論視野,2008(6)
[7]任艷萍.高校學生學校認同感現狀調查及原因探析.中國輕工教育.2016(1)
[8]王漢偉.中美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比較研究.哈爾濱理工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魏鈞,陳中原,張勉.組織認同的基礎理論、測量及相關變量.心理科學進展.2007(15-6)
[10]謝戀情.關于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研究.教課導刊.2016(31)
[11]張干群.大學生學校認同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工會論壇.2012(3)
[12]Ashforth ?,Mael ?.RSocialidentitytheoryandtheorganization[JJ.AeademyofManagementReview ?????????.2002 ??,(14):20-39.
[13]Pratt,Cheney.Onthevariousandchangingmeaningoforganizationalmembership ?:afieldstudyofoi*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J] ?.ComiminicationMonographs ?.2007 ?,(6) ?:化-64 ????.
[14]Sakes ,Ashforth.OperationalizingandTestingtheExpandedModelofldentifieation … ????????. AcademyofManagementProceedings ?????.2009 ??.(06) ?:30-32 ???.
作者簡介:
劉莎,生于1997年12月,女,漢族,河南許昌人,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方向。
肖宇雄,生于1997年9月,男,漢族,江西萍鄉人,江西財經大學,財務管理方向。
肖怡之,生于1998年1月,女,漢族,江西吉安人,江西財經大學,注冊會計師方向。
基金項目:江西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8104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