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姣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強化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而開設的課程。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關鍵在于把握好教育對象的特點,即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豐富教學內容,并考慮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從多個角度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筆者將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如下,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在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忽視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關注學生的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參與度,強化教育效果,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一、優化高校校園環境
高校校園環境是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證;積極向上、健康且文明的校園環境對于學生個人品質的形成與提升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保證其有效性,需要高校注意優化校園環境,努力營造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的思想政治素養的校園環境。例如:高校校規中可以限制學生在校期間的言行舉止,如果學生在公眾場所下有吵架、打架等過激的行為,學校可以對此作出相應的處理;在寢室水房粘貼節約用水標志、在教學樓內粘貼禁止喧嘩標牌等,通過改善校園環境約束學生言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1]。此外,高校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優勢擴大思想政治教育范圍。高校上網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高校在優化校園環境時,也要注意優化校園的網絡環境,盡量為學生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使其能夠通過網絡獲得知識,降低網絡中不良因素對學生的影響,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
二、關注高校學生需求
人的行為源自于其內心最強烈的需求,而對于能夠滿足需求的事情人們總是會產生強烈的沖動,并且很難阻擋。在教育實踐中表明,教育活動的順利運行,需要以教育主體的需要為內在動力、以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外在內力,將二者結合共同推動教育的發展。高校學生是否能夠自覺且嚴格的要求自己、積極投身于學習活動、對自身思想政治素養的要求嚴格與否等,都與其內心的需求以及滿足程度存在密切關系[2]。因此,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時,應關注學生的實際需求,將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優化并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盡量滿足高校學生的合理需求。例如:學生對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的需求;對心理健康和審理健康的追求等,個人發展追求等,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可以從學生的需求出發,滿足學生在學習、工作和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需求,促使學生積極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進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養,保證其教育的有效性。
三、合理延伸教育內容
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為保證教育有效性,需要增加教育的吸引力。因此,高校可以拓展教育內容,增加就業和創業教育。從教育心理學視角來看,要想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將學生關注的難點、時政熱點以及困惑等都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3]。例如:當代高校學生普遍關注畢業后的就業和創業,這是學生心理最真實的需求,也是學生發展中遇到的困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法紀以及政治教育等內容,還要關注學生的就業和創業教育。尤其在開展創業教育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能力等,提高學生創業的積極性,才能使其努力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最終實現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教學目標。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教師都需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幫助學生克服“一夜暴富”的錯誤思想,培養學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使其腳踏實地,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想要的成績、生活和工作。
四、創新教育方式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注意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加教育對學生的吸引力。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很枯燥,單一的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灌輸道德、政治等內容,導致學生失去學習思想政治的興趣和信心,不利于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注意結合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設備,創新教育方式方法,增加學生興趣和信心,從而保證教育有效性[4]。例如: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教學內容、通過聲音、影像結合的方式突出教學重點,使學生一目了然;或是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通過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并深化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知。與傳統教育方式相比,利用新時期科學技術等優勢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更能夠保證教育有效性。
五、總結
結合目前高校的整體環境、學生的思想發展需求和社會形勢等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優化高校校園環境、關注高校學生需求、合理延伸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式方法等措施進行優化,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進而提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為其發展奠定素質基礎,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懷杰,夏虎.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 (05):48-51.
[2]任小龍,沈強.自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4 (07):106-109.
[3]張寶君,劉靜涵.“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44 (01):114-119.
[4]王建利,華玉武.“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與路徑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 (07):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