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會杰,趙 璟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云南是森林資源大省。2017年2月,云南省林業廳對外公布了“云南省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成果”,結果顯示,云南省林地面積2 607.11萬hm2,占國土總面積的68%,活立木蓄積19.13億m3,森林面積2 273.56萬hm2,森林蓄積18.95億m3,森林覆蓋率59.30%。與第三次調查數據相比,云南省森林覆蓋率提高3.06百分點,活立木蓄積量增加18.7%,森林蓄積量增加18.3%。這說明云南省森林資源呈現數量增加、質量提升的良好態勢,林業發展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1]。目前,研究林業產業結構與競爭力方面的方法較多。曹蘭芳等[2]將灰色關聯分析法應用于湖南省林業產業結構分析中;肖敏靜等[3]基于低碳經濟的視角實證分析了江西林業產業結構與林業經濟增長的關系;張自立等[4]將模糊線性規劃方法運用于林業生產結構優化上;許玉粉[5]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分析了吉林省林業產業結構。但是針對林改后云南省林業產業結構與競爭力的動態量化分析相對較少。筆者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對2007—2014年云南省林業產業結構與競爭力進行動態量化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旨在為提高云南省林業產業的競爭力提供科學依據。
1.1數據來源利用2008—2015年《中國林業統計年鑒》收集了2007—2014年云南省與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林業三次產業產值作為指標,選取云南省為研究區,全國為參照區,2007年為基期,2014年為報告期,計算了云南省林業產業的增長率(R)、第i產業產值的增長率(Ri)、實際增長量(Gi)、份額分量(Ni)、結構偏離分量(Pi)、競爭偏離分量(Di)。由于2008年林業改革政策文件的出臺,其中,確權到戶和相關政策調整及落實對我國林業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故選取2008—2015年《中國林業統計年鑒》為數據來源。
1.2模型選擇偏離份額分析法是將區域經濟總量在某一時期的變動分解為3個分量,即份額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通過計算結構因素和區位競爭力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說明區域經濟發展或衰退的原因,評價區域經濟結構優勢和自身競爭力的強弱,找出區域的競爭優勢[6]。
林業產業包括林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用i表示林業的這3個產業;其中,Gi表示研究區林業第i產業產值的實際增長量;Ni指份額分量,表示研究區林業第i產業產值按全國林業第i產業產值的增長率計算的理論增長量;Pi為研究區林業第i產業產值按不同的增長率(全國林業第i產業產值、全國林業產業產值的增長率)計算所造成的偏差,為結構偏離分量;Di為競爭偏離分量,指研究區林業第i產業產值按不同增長率(研究區林業第i產業產值、全國林業第i產業產值的增長率)計算所造成的偏差。根據偏離-份額分析法,具體的林業產業的理論模型為

(1)

(2)
(3)

1.3分析方法采用動態偏離份額分析法,參照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等指標,通過對2007—2014年云南省與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林業三次產業產值等數據的計算,研究分析了2007—2014年云南省林業三次產業的結構及競爭力。根據偏離份額分析理論模型的公式,得出2007—2014年云南省林業產業的動態-偏離份額。
2.1云南省林業產業的動態-偏離份額由表1可知,與全國林業產業發展水平相比,Pi的均值為-55.78億元,2008—2014年呈逐年下降趨勢,說明云南省不具有結構優勢,且結構不合理;Di的均值為15.21億元,但負值所占年份較多,說明云南省林業產業與全國相比,具有競爭優勢,但是不明顯。
表12007—2014年云南林業產業偏離份額
Table1Forestryindustryshift-shareofYunnanProvinceduring2007-2014

億元
2.2云南省林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動態-偏離份額
2.2.1第一產業的動態-偏離份額。由表2可知,P1的均值為-8.54億元,除2014年外的其他年份P1值均為負,并且P1值有逐年遞減的趨勢,說明與全國林業第一產業發展水平相比,云南林業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且不具有結構優勢;D1的均值為3.78億元,說明云南省林業第一產業與全國相比,具有競爭優勢;但2009、2010、2011、2013年D1值均為負,說明在這幾個年份,云南不具有競爭優勢,總體上表明云南省林業第一產業的競爭優勢不穩定。
表22007—2014年云南林業第一產業偏離份額
Table2Forestryfirstindustryshift-shareofYunnanProvinceduring2007-2014

億元
2.2.2第二產業的動態-偏離份額。由表3可知,P2的均值為-48.93億元,除2014年外,其余年份P2值均為負,且有逐年遞減的趨勢,說明與全國林業第二產業發展水平相比,云南林業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且不具有結構優勢;D2的均值為7.41億元,說明云南省林業第一產業與全國相比,具有競爭優勢;但2008、2010、2013年D2值均為負,說明在這幾個年份,云南不具有競爭優勢,總體上表明云南省林業第二產業的競爭優勢不穩定。
表32007—2014年云南林業第二產業偏離份額
Table3Forestrysecondindustryshift-shareofYunnanProvinceduring2007-2014

億元
2.2.3第三產業的動態-偏離份額。由表4可知,P3的均值為1.69億元,說明與全國林業第三產業發展水平相比,云南林業第三產業結構合理,且具有結構優勢;但是2008、2009、2010、2012、2013年P3值為負,說明這幾個年份云南林業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不具結構優勢,且反映云南林業第三產業結構優勢不穩定;D3的均值為3.69億元,說明云南省林業第三產業與全國相比,具有競爭優勢;但2008、2010、2011年D3值均為負,說明在這幾個年份,云南不具有競爭優勢,且總體上表明云南省林業第三產業的競爭優勢不穩定。
表42007—2014年云南林業第三產業偏離份額
Table4Forestrythirdindustryshift-shareofYunnanProvinceduring2007-2014

億元
3.1結論
(1)相比全國林業產業,云南林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競爭力較高,但是不穩定;2013—2014年發生了轉變,結構優勢與競爭力優勢凸顯。
(2)與全國相比,云南林業第一產業結構不合理,具有競爭力優勢但不穩定,2013—2014年競爭力優勢有所凸顯;云南林業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但競爭力較高;第三產業具有結構優勢,競爭力較高。云南林業第二產業競爭力較強,第
一產業次之,第三產業較弱,主要原因是第三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偏低。
3.2建議
3.2.1提高林業產業結構素質與效率,發揮產業結構效應。林業結構不合理是制約云南省林業產業發展的一大因素。云南省森林資源豐富,氣候條件適宜,擁有獨特的生態區位優勢[8],使得林業產業結構中第一、第二產業比重大,且增長速度快。但是過于依賴森林資源也會固化林業產業結構,限制林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發展。云南林業第一產業起步早、基礎好、發展水平高,主要是林業育種和育苗、木材和竹材采運、經濟林產品的種植與采集、花卉及其他觀賞植物種植產業發展水平高拉動;如何增加第二、第三產業在林業經濟中的比重,推動林業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發展成為突破林業經濟發展障礙的重要舉措。調整林業產業結構,提高林業產業結構整體素質和效率,促進林業各產業的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優化資源配置、加快林業經濟增長的目標,進而加快就業結構、消費結構、分配結構等結構的升級,使得林業產業結構效應發揮出作用。
3.2.2提升林業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強化第三產業結構與競爭力份額。云南省林業第三產業起步較晚,發展水平偏低。林業生態服務、林業專業技術服務、林業公共管理及其他組織服務產業發展滯后,導致第三產業整體缺乏競爭力。發展林業第三產業不僅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降低森林資源消耗,轉變林業發展方式,進而優化林業產業結構,還能增加社會就業,提高農民收入[9]。通過云南林業旅游與休閑服務產業的發展現狀可知,提高林業服務業的市場化、專業化水平,打造名牌特色產業迫在眉睫。強化云南第三產業的結構與競爭力份額,提升林業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才能突破云南林業產業發展的制約。
[1] 胡曉蓉.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主要數據發布 云南森林資源數量增加質量提高[N].云南日報,2017-02-10.
[2] 曹蘭芳,王立群,戴永務.湖南省林業產業結構灰色動態關聯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3,33(2):118-121.
[3] 肖敏靜,趙璟.低碳經濟視角下江西林業產業結構與林業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0(5):32-35.
[4] 張自立,朱敏.模糊線性規劃在林業生產結構優化上的應用[J].浙江林學院學報,1989,6(4):106-109.
[5] 許玉粉.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吉林省林業產業結構分析[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13,35(1):82-86.
[6] 曹媛媛,孫志宏.內蒙古林業產業結構發展狀況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5,35(1):91-96.
[7] 廖冰,張智光.中國16省域林業產業總量、結構與區位競爭力動態研究:基于動態偏離-份額方法[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4):295-301.
[8] 周德全.關于制訂云南省林業產業發展政策的建議[J].林業調查規劃,2010,35(3):105-107.
[9] 宋淳.北京市林業第三產業發展現狀分析[J].中國城市林業,2014,12(2):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