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方,楊 佛,馬 珂,王五洲
(1.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農技中心,安徽池州 247000;2.安徽省阜陽市柴胡良種繁殖場,安徽阜陽 236744;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安徽合肥 230051;4.安徽省靈璧縣農業委員會,安徽宿州 234200)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而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是水稻上2種重要病害,嚴重制約水稻產量[1]。稻瘟病又稱稻熱病,在世界各稻區均有發生,為害水稻各個部位,其病原菌可入侵水稻的任一生長階段,造成作物減產,嚴重時可達40%~50%,甚至顆粒無收[2]。水稻紋枯病又稱花腳病,在我國普遍發生,尤以密植矮稈雜交稻的高產田發生最嚴重,致使葉片或植株倒伏枯死、谷粒不飽滿、空殼率增加、結實率降低、千粒重減輕,發病高峰期減產率可超過50%[3]。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致力于研究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的防治。目前用于防治這2種病害的主要藥劑有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劑(WG)、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WP)[4],而這類農藥只能防治某單一病害,加劇了農藥的過量使用。單一農藥的長期大量使用可引起病原菌的抗藥性并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已引起人們的密切關注[5]。因此,篩選一種安全、高效、經濟的替代藥劑來雙重防治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意義重大,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此,筆者研究了嘧菌酯和苯醚甲環唑復配劑對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的防治效果,旨在為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供試藥劑75%肟菌·戊唑醇WG(拿敵穩),德國拜耳作物科學有限公司;20%三環唑WP(三環唑),美國陶氏益農公司;32.5%嘧菌酯·苯醚甲環唑SC(至壯),江蘇蘇州富美實植物保護劑有限公司。
1.2試驗條件試驗設在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梅村鎮,防治對象為稻瘟病和水稻紋枯病。試驗田排灌方便、土壤肥沃、pH為中性,前茬種植水稻;供試水稻品種為兩優0293,5月10日開始育秧,6月13日移栽于大田中,水稻長勢良好,適于后續試驗。
1.3試驗設計試驗采用趙家英[6]提出的隨機區組排列方法,共設置9個處理(表1)。
1.4施藥方法根據水稻生育期施藥3次,第1次施藥在分蘗中期(2016年7月7日),第2次施藥在孕穗中期(2016年7月26日),第3次施藥在70%穗抽出(2016年8月8日)。使用背負式手搖噴霧器(巴西產HD-400)均勻噴霧,對水量為675 L/hm2。
1.5調查方法
1.5.1不同處理對水稻稻瘟病的防效調查。水稻稻瘟病的調查內容包括水稻葉瘟嚴重度(%)和水稻穗瘟嚴重度(%),目測每個樣方的綜合發生情況。最后一次藥后14 d(8月22日)進行葉瘟藥效和穗瘟藥效調查,各小區采用5點取樣法進行調查。在對葉瘟的調查中,每點50株,每株調查旗葉及旗葉以下2片葉,共計750片葉;在對穗瘟的調查中,各小區每點調查50穗[7]。分級標準及計算方法詳見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的田間藥效試驗準則[8]。
1.5.2不同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調查。水稻紋枯病主要調查紋枯病嚴重度(%),目測每個樣方的綜合發生情況,其方法和標準如下:沿小區對角線取3個樣方(用1 m桿撥開3點)調查植株感染嚴重程度。以病斑高度占水稻植株高度的百分比為標準,如無病記為0,病斑位于水稻植株一半記為50%,病斑以延伸至水稻植株頂端記為100%。
1.5.3不同處理水稻產量調查。
1.5.3.1穗粒數。每小區沿對角線取20個主穗,脫粒后分別記數飽滿粒粒數和癟粒粒數,收獲前進行。

表1 田間試驗處理
1.5.3.2產量。整個小區收獲,至少5 m2(去掉邊行),測水分含量,曬干后稱重,折成標準水含量12.5%,收獲時進行。
1.5.3.3有效穗數/m2。取0.25 m2穗數乘以4,收獲時進行。
1.5.3.4千粒重。取上述20穗脫粒后的籽粒(飽滿)稱千粒重。
1.5.3.5空癟率。自來水水漂,晾干后測千粒重,收獲后進行。
1.5.4不同處理對水稻壯苗增綠效果的調查。壯苗增綠效果主要目測整個小區上部葉片(主要是劍葉)面積占小區面積的覆蓋程度,主要觀察最后一片劍葉的綜合生長狀況(數量、長度、綠色程度和挺拔程度),于生理成熟期調查1次。
1.6數據處理每小區按“1.5”調查方法進行取樣,最后一次藥后14 d調查病株數,計算病情指數,收獲后進行小區測產。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IBM Corp.,Armonk,NY,USA)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同時進行了Probit分析。藥效根據如下公式進行計算:
P=(CK-TR)/CK×100
式中,P為防治效果,%;CK為空白對照病害嚴重度,%;TR為藥劑處理病害嚴重度,%。
秕谷率=癟粒粒數/(飽滿粒粒數+癟粒粒數)×100%
增產率=(處理產量-CK產量)/ CK產量×100%
2.1不同處理對稻瘟病的防效
2.1.1不同處理對稻瘟病葉瘟的防效。由表2可知,處理藥劑對葉瘟的防治效果比較明顯,防效均在50%以上。在分蘗中期、孕穗中期施藥的4個處理中,750 mL/hm232.5%嘧菌酯·苯醚甲環唑SC的防效最高,高達86.33%。各試驗小區的平均病情指數與防治效果的差異較大,均達極顯著水平。
2.1.2不同處理對稻瘟病穗瘟的防效。由表2可知,孕穗中期和70%穗抽出施藥的4個處理的發病情況均極顯著輕于分蘗中期、孕穗中期施藥的4個處理,早期2次施藥的75%肟菌·戊唑醇WG、20%三環唑WP處理與空白對照發病情況無顯著差異,32.5%嘧菌酯·苯醚甲環唑SC的4個處理和晚期施藥的75%肟菌·戊唑醇WG處理極顯著于空白對照,并且75%肟菌·戊唑醇WG處理和750 mL/hm232.5%嘧菌酯·苯醚甲環唑SC處理發病最輕,分別為25.42%和25.48%。
2.2不同處理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由表2可知,分蘗中期、孕穗中期施藥的4個處理紋枯病發病情況嚴重,防效均低于50%,而孕穗中期和70%穗抽出施藥的4個處理中,處理9,即750 mL/hm232.5%嘧菌酯·苯醚甲環唑SC處理防效最高,可達94.84%。

表2 不同處理對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大、小寫字母分別表示不同處理間在0.01、0.05水平差異顯著
Note: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and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sugge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and 0.05 level,respectively
2.3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的效果評價由表3可知,藥劑處理的平均穗數都高于空白對照(處理①),處理⑥除外;每穗粒數在122.2~139.7粒,9個處理平均為130.7粒,而空白對照達131.4粒。在不同藥劑處理中,各小區產量明顯高于空白對照小區產量,在分蘗中期、孕穗中期施藥的4個處理中,處理⑨增產率最高,為79.9%;在孕穗中期、70%穗抽出施藥的4個處理中,處理⑧和處理⑨增產率最高,均在50%以上。
2.4不同處理對水稻的壯苗增綠效果調查不同藥劑處理對水稻的壯苗增綠效果,設空白對照CK(處理①)為100%,即無壯苗效果。由表3可知,藥劑處理效果均高于空白對照,但20%三環唑WP處理與CK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處理對水稻產量和壯苗增綠效果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大、小寫字母分別表示不同處理間在0.01、0.05水平差異顯著
Note: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and lowercases in the same column sugges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1 and 0.05 level,respectively
與防治稻瘟病、水稻紋枯病的常用藥劑相比,20%嘧菌酯和12.5%苯醚甲環唑混配劑具有以下優點:對比75%肟菌·戊唑醇WG和 20%三環唑WP,復配劑對稻瘟病和紋枯病這2種水稻主要病害均有顯著的防治效果,相比2種單劑,防效增加10%左右;復配劑對水稻具有著明顯的增產和壯苗效果。綜合防治效果表明,防治稻瘟病和紋枯病,建議選擇32.5%嘧菌酯·苯醚甲環唑SC,用藥量為750 mL/hm2,用水量為675 L/hm2。
目前,對于復配劑抗藥性方面的研究較少,其抗藥機理需要深入研究。在復配劑實際應用過程中,注意抓住防治適期施藥,并控制用量,以防止病害產生抗藥性,增大防治困難。
[1] 李錦江,肖友倫,孟秋成,等.抗稻瘟病和抗白葉枯病基因的聚合與后代抗性分析[C]// 中國作物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南昌:中國作物學會,2012.
[2] 黃星,周明國,張傳清,等.三環唑防治稻瘟病的應用技術及防效影響因素研究[J].農藥學學報,2005,7(2):131-134.
[3] 王洪亮.苗期水稻三種病害的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2(14):57.
[4] 王楊,張淑穎,徐源輝,等.4種殺菌劑防治水稻稻瘟病和紋枯病的田間藥效比較[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4):16642-16643.
[5] 李錦生.雜交稻新兩優343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2(8):207-208.
[6] 趙家英.發現教學法在田間試驗和生物統計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6.
[7] 梁載林,曹相余,黃思良.75%三環唑水分散粒劑防治稻瘟病試驗[J].南方農業學報,2005,36(4):353-355.
[8]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殺菌劑防治水稻葉部病害[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78-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