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春伶,張國賓
(1.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林業科技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2.浙江天豐生物科學有限公司,浙江 金華 321000)
煙草是我國重要的葉類經濟作物,作為世界上第一煙草大國,種植面積達100萬hm2以上,煙葉產量占世界總量的35%左右。除草劑的發現和發展為全世界農業生產帶來巨大貢獻,自1970年除草劑成為世界農藥工業主體以來,我國化學除草劑施用面積以每年200萬hm2的速率遞增,截至2011年,使用面積已達6 000萬 hm2,每年所用除草劑有效成分超過8.0萬 t。近年來,煙田除草劑的施用不僅極大減輕人工勞動強度,而且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對煙草質量和產量的提高具有明顯的積極促進作用。除草劑品種不斷增多,使用量持續增加,因此除草劑引發的藥害問題也日益嚴重[1]。煙草是一類對除草劑較為敏感的作物,而煙田除草劑藥害主要是由于煙田上茬作物所施用的除草劑殘留引起的。相關報道表明,在殘留二氯喹啉酸的稻田中種植煙草,煙草通常畸形生長,主要表現為新葉葉緣下垂,葉片皺縮,嚴重影響煙葉的產量和品質[2]。而稻田中殘留芐嘧磺隆對煙草具有強烈藥害作用,主要表現為心葉卷曲、發黃,后期心葉無法抽出或抽出后長勢不良,嚴重時整株煙苗死亡[3]。煙草中農藥殘留量問題也成為國際煙草貿易倍受關注的內容,國際煙草科學研究合作中心(CORESTA)農用化學品咨詢委員會(ACAC)于2013年提出了煙草中常用120種農藥的指導性殘留限量,用于規定和限制各類農藥尤其是除草劑在煙葉中的殘留危害[4]。因此,煙田殘留除草劑藥害治理的研究對提高煙葉品質和產量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目前,關于煙田土壤中除草劑殘留修復技術研究有很多種方案措施。除了利用傳統方法來解決煙田除草劑殘留問題之外,國內外學者還采用安全劑、植物生長調節劑以及微生物降解菌等新型手段來治理研究。本文主要綜述了影響除草劑在土壤降解的主要因素、常見除草劑藥害的典型癥狀以及除草劑殘留藥害治理方法,目的在于通過總結除草劑殘留藥害的治理方法為今后除草劑殘留藥害治理研究方向提供依據。
土壤中的除草劑殘留是造成煙田除草劑藥害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除草劑在土壤可以迅速降解,殘效期短,然而一些除草劑如磺酰脲類、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在土壤中不易降解,殘效期長,易對煙草等敏感作物造成藥害,除草劑在土壤中降解受諸多因素影響。
除草劑化學結構和理化性質與其降解速率有關。光穩定性差的除草劑往往在土表易光解,而揮發性大除草劑,如磺酰脲類除草劑,則不表現明顯光降解性;除草劑的水溶性影響其在土壤中的吸附過程,水溶性大則容易在土壤中遷移滲透給下茬作物或鄰近耕田作物造成藥害。除草劑揮發性與自身飽和蒸氣壓密切相關,飽和蒸氣壓越高,揮發性越強,如硫代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二硝基苯胺類除草劑屬于飽和蒸氣壓較高的除草劑。
光照是除草劑降解的重要因素之一。除草劑主要是通過吸收紫外光或可見光的能量而發生不可逆的光解反應,光解作用對要藥效發揮、藥劑殘留以及環境安全等影響較大。大多數除草劑都能進行光解反應,光解速率取決于除草劑類型和分子結構,并且長時間光照能加快除草劑分解,但是對于那些光敏性較弱的除草劑則沒有影響。鄭麗英等[5]在研究雙草醚降解試驗中發現土壤濕度對雙草醚降解影響較大,而光照對其分解影響不大。鄧亞楠等[6]研究表明光照對乙草胺的降解無促進作用,水解是其降解的主要影響因素。
1.3.1 溫濕度 土壤溫濕度是除草劑降解不可忽視的因素。王險峰等[7]研究表明,隨著地理位置自南向北,除草劑的降解速率降低,在我國,相同濃度的除草劑在南部地區的降解速率比北部地區快很多,溫暖潮濕條件下,藥劑的降解速度冥想明顯高于低溫干旱條件。張曉偉等[8]指出土壤pH值為6.4時,含水率由25%升至75%,醚苯磺隆的半衰期由73 d減少為20 d,而氣溫由21℃提升為35℃時,降解速率也提升了50%到100%。土壤濕度與藥劑在土壤中吸附-解吸附過程存在一定關系[9]。
1.3.2 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含量影響除草劑在土壤中的殘留和持效期期,由于有機質的存在使得土壤膠體帶有負電荷,并為除草劑的吸附提供了疏水結合位點,因此土壤有機質含量與土壤微粒對除草劑的吸附能力呈正相關。例如,脲類、均三氮苯類、硫代氨基酸酯類等許多類型除草劑在土壤中易被吸附,而磺酰脲類與咪唑啉酮類除草劑不易被吸附。未被土壤吸附的除草劑可以隨水遷移、擴散(包括淋溶、滲透和水土流失) 進入水體,造成水體污染。
1.3.3 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在大多數除草劑降解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真菌、細菌和放線菌等微生物資源參與除草劑降解反應。褚翠偉等[10]在研究微生物種群對8種常用除草劑降解行為中發現在非滅菌土壤中,除草劑的降解較快,而在滅菌條件下則相對減慢,并且當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較高且微生物增殖活躍時除草劑的降解速度相對較快。
1.3.4 pH值 土壤pH會影響除草劑的理化性質,如改變除草劑的水溶性、光解、水解等特性。此外,土壤pH還會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種類和數量。有學者研究發現,在中性或酸性條件下,磺隆類除草劑為中性型結構,易水解,微生物能夠促進水解產物降解;而在堿性條件下,則以陰離子型結構存在,水溶性強但不易水解,微生物則作用于磺隆類除草劑,降解速率減弱。Sondhia 等[11]研究表明磺酰脲類除草劑在土壤中的降解會隨著pH的增加而加快。
除草劑的施用方式、施用時間和用量、土壤類型等均會對除草劑在土壤降解產生一定的影響。綜合來說,大多數除草劑在溫度較高、長日照、濕度大、pH較低的土壤中降解較快,在溫度低、短日照、濕度小、pH較高的土壤中則降解較緩慢。
不同種類除草劑,對煙草生長發育過程作用及藥害癥狀不同,主要表現為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周期、缺苗、組織褪色、形態異常以及煙葉產量和品質。常見的易殘留除草劑種類主要包括有機磷類、苯甲酸類和苯氧羧酸類、喹啉羧酸類、酰胺類、磺酰脲類、咪唑啉酮類、三氮苯類、二苯醚類和聯吡啶類除草劑,其主要殘留藥害癥狀如下。
有機磷類除草劑的典型代表是草甘膦,屬于內吸性除草劑。煙田中誤用草甘膦5~7 d后,植株藥害癥狀表現為新葉葉片褪色,從綠色逐漸變為淺黃色或白色,葉片呈條狀或帶狀,邊緣向內卷曲;施用濃度過高可導致植株不生新根或停止生長,且根部腐爛壞死[12]。
苯甲酸類和苯氧羧酸類除草劑的代表品種有麥草畏、2甲4氯丙酸、2,4-D丙酸,2,4-D丁酯等,因高效、廣譜、低殘留而被廣泛應用,對闊葉雜草防治效果較好。此類除草劑對煙草藥害癥狀為煙葉顏色變暗,葉柄彎曲,葉片狹長而下垂呈帶狀,葉脈突出,葉緣和葉尖常成鋸齒狀且向下卷縮[13]。
二氯喹啉酸是喹啉羧酸類除草劑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對稻田稗草防治效果好,受到廣大農民的喜愛,但是在煙稻輪作的田中,對煙株的生長發育影響最為嚴重;煙草藥害癥狀為子葉不能伸展,葉緣下卷葉背向背皺折,葉片狹長呈線狀,根短莖長,鮮重減輕。陳澤鵬等[14]分別從農藥殘留、植物病理和植物生理等方面系統分析了廣東部分地區煙葉畸形的原因,認為在煙稻輪作中,二氯喹啉酸的不科學使用是該地區煙葉生長畸形的最主要因素。
酰胺類除草劑的代表品種有乙草胺、異丙草胺、敵稗、丁草胺等,對單子葉雜草防除效果明顯優于雙子葉雜草。此類除草劑藥害是由使用濃度過高和超范圍使用所導致,使煙草幼苗矮化,葉片變黃,抑制新葉展開,葉尖到葉緣皺縮卷曲,嚴重時,植株畸形,葉片焦枯,生長發育被抑制[15]。
磺酰脲類除草劑的代表品種有氯嘧磺隆、砜嘧磺隆、氯磺隆、苯磺隆、環胺磺隆等,此類除草劑對稻田禾本科或闊葉雜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由于殘留期較長,對后茬作物如煙草存在明顯藥害,具體癥狀為煙株矮小,植株發育緩慢,新葉畸形,葉脈黃化,根系生長嚴重受阻,主根短、須根少[16]。
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典型代表有甲氧咪草煙、咪唑乙煙酸,具有光譜高效的特點,但由于在土壤中的殘留期長,易對后茬煙草造成藥害,具體表現為煙株矮小,根系老化,心葉黃化等癥狀[17]。
三氮苯類除草劑代表品種為莠去津、西瑪津,用于防治禾本科或闊葉雜草。煙田殘留這兩種除草劑會影響煙株株高,輕者老葉葉脈間黃化,從葉尖和葉緣開始枯萎,煙株矮化;重者向葉基部擴展葉片色澤由黃化到白化再變為棕色,最后葉片脫落[13]。
二苯醚類除草劑代表品種為氟磺胺草醚,其對煙草藥害癥狀表現為植株矮小,葉片狹小,植株上部新葉萎蔫,老葉葉脈及其周圍顏色黃化、失綠,煙葉心葉畸形,煙株主根短小,須根少[12]。
聯吡啶類除草劑的典型代表為百草枯、敵草快,屬于滅生性除草劑,噴施農作物后初期表現正常,幾小時之后則立即變為青枯狀。煙草使用此類除草劑發生藥害癥狀為煙莖和煙葉都產生白斑,施用濃度過高時,病斑串聯成條,葉個葉片枯黃,葉片脈間組織死亡至葉片脫落[18]。
3.1.1 土壤翻耕 利用耕地犁對土壤進行立體式翻耕,即對土壤表層和土心層位置相互置換,讓土壤殘留除草劑暴露在土壤的表層,加大其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加速其降解速度,可以有效減少對作物的影響。
3.1.2 合理混配施藥 除草劑的合理混配既能夠減少單一藥劑使用量,增加防治效果,也能夠減輕某種除草劑對后茬作物的殘留藥害影響,如張國賓等[19]通過6 種煙田安全除草劑聯合配施,對比分析其防治雜草效果,發現為異丙甲草胺(404.80 g/hm2)×仲丁靈(899.55 mL/hm2)的配比下,對雙子葉雜草的株防效和鮮重防效增效作用最佳。
3.1.3 灌水-排水法 通過灌水可以影響藥劑在土壤中吸附-解吸過程,排水可以將未被吸附的藥劑以及解吸附出的藥劑排除,降低土壤中除草劑殘留量。
3.1.4 酸堿中和法 土壤pH往往影響除草劑在土壤中的存在形式進而影響其降解速率。如磺酰脲類除草劑在酸性和中性條件下,以中性型存在,易于水解,半衰期短;而在堿性條件下,以陰離子形式存在,水溶性強,不易水解,所以該類藥劑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隨pH的降低而加快[20]。研究表明,在土壤中施加生石灰可減輕二氯喹啉酸殘留對煙草藥害的程度,用生石灰或者生石灰和生物碳混合施用于稻田,土壤pH值均明顯升高,而常規施肥對照組和單施生物炭處理土壤pH值處于較低水平[21-22]。
3.1.5 噴藥補救法 激素型除草劑如二氯喹啉酸導致的藥害,可噴施噴灑10 mmol/L的CaCl2[23];而2,4-D、二甲四氯等引起的藥害,可噴施赤霉素或50%腐殖酸鈉顆粒 。
3.1.6 動物修復法 段海明等[24]通過往土壤中釋放蚯蚓,發現在相同濃度條件下,土壤中加入蚯蚓后能夠加快乙草胺和丁草胺的降解速度,明顯縮短了兩種藥劑的半衰期。
除草劑安全劑(safener)也稱解毒劑(antidote) 或保護劑(protestant),是指用以保護作物免受除草劑藥害,從而增加作物的安全性并改進雜草防除效果的化學物質。Hoffman[25]在1947年偶然發現此類化學物質,并于1962年首次提出了“安全劑”一詞。幾年后,Hoffman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安全劑1, 8-萘二甲酸酐(NA) 并于1972年正式商品化,用于保護玉米免受硫代氨基甲酸酯類、氯代乙酰胺類和滅草喹等除草劑藥害。目前已經商品化的安全劑有10余種,其中最成功的是二氯乙酰胺類安全劑。安全劑的作用機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比較認同的理論機制主要有Lay&Casida-谷胱甘肽軛合作用機制論、Stephenson-相似構效關系(QS)、Robert-細胞色素P450單氧化酶(CytP450)催化的羥基化理論、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活化理論。
除草劑安全劑按結構不同,可分為萘酸酐類、二氯乙酰胺類、肟醚類、雜環類、磺酰脲(胺)類等,其中種類比較多的是二氯乙酰胺類和雜環類安全劑,主要應用在玉米田、小麥田、稻田,在煙田使用卻鮮有報道[26]。萘酸酐類安全劑中1, 8-萘二甲酸酐(NA)是最早商品化的安全劑,除了作為氨基甲酸酯類除草劑的安全劑之外,還是某些磺酰脲類除草劑的安全劑,主要通過提高作物體系中P450s的活性,使芐嘧磺隆和吡嘧磺隆的O-脫甲基作用增強,增強作物對其的代謝能力,使作物得到保護。但范志金等[27]發現,1, 8-萘二甲酸酐(NA)主要通過提高玉米體內游離脯氨酸和葉綠素含量,增強其抗逆性來保護玉米免受高濃度單嘧磺隆藥害。二氯乙酰胺類安全劑主要是通過提高作物中的GSH水平來保護作物免受藥害。比如二氯丙烯胺通過增強ATP 硫酸化酶的活性,刺激玉米和其它植物中的谷胱甘肽水平升高,從而達到減緩綠磺隆藥害的目的。某些二氯乙酰胺類除草劑不僅能提高植物體內的GSH水平也能提高ALS活性從而達到解毒目的,葉非等[28]發現安全劑AD-67對除草劑單嘧磺隆造成玉米的藥害的有保護作用,并發現通過浸種處理幼苗中GSH含量和ALS活性分別是對照的109.76%和113.33%;安全劑R-28725可以通過提高玉米體內GSH含量來保護玉米免受咪唑乙煙酸藥害[29]。此外,加入雙苯惡唑酸或呋喃解草唑作為安全劑,可以明顯降低煙嘧磺隆對玉米的藥害,改性植物油類增效劑的添加也可以降低除草劑用量、提高其安全性。
目前煙草種植過程中發生藥害,主要是由于上茬作物施用了殘留期長的除草劑,因此高效、快速地降解除草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微生物降解是除草劑在土壤中的降解的重要因素,降解速率不僅與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溫度,濕度,pH以及微生物活躍程度有關,還與藥劑的結構類型緊密相關。
3.3.1 磺酰脲類除草劑的降解 磺酰脲類除草劑具有活性高、易殘留等特點,容易對煙草造成藥害。降解磺酰脲類除草劑微生物主要包括放線菌淺灰鏈霉菌(Streptomycesgriseolus) 、真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青霉屬(Penicilliumsp.)[30]。目前除了已有報道放線菌淺灰鏈霉菌可以降解氯磺隆(Chlorsulfuron-ethyl)、氟磺隆(Prosulfuron)、氟胺磺隆(Triflusulfuron-methyl)等多種磺酰脲類除草劑外,還有研究表明黑曲霉和青霉能催化磺酰脲橋水解, 產生相應的磺酰胺和雜環。Boschin等[31]研究發現,在一定條件下,黑曲霉(A.niger)對氯磺隆以及氟吡嘧磺隆的凈降解率分別為30%和32%,主要的降解途徑是脲橋斷裂,也可以使氯磺隆的芳香環羥基化。楊亞君等[32]通過富集培養技術從水樣中分離出一株黑曲霉(A.niger),該菌種能以煙嘧磺隆為唯一氮源、碳源,并發現當煙嘧磺隆含量為2 mg/kg 時,其對藥劑的降解率可達80.31%。沈東升等[33]發現一株可降解甲磺隆的青霉屬真菌(Penicillium.sp.),該菌株可使甲磺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由對照的27.7 d縮短到16.5~18.8 d,明顯促進土壤中甲磺隆的降解,且有較好的持續性。
2011年,李依韋等[34]用菌株睪丸酮叢毛假單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降解甲磺隆,在適宜條件下培養36 h,甲磺隆的降解效率達70%以上,培養72 h甲磺隆幾乎完全被降解。張國民等[35]從長期使用煙嘧磺隆的玉米田土壤中分離到一株能高效降解煙嘧磺隆的光合細菌紅假單胞菌(Rhodop seudomonassp.),經研究發現該菌株在pH7.0、溫度30℃條件下培養7 d,對400 mg/L煙嘧磺隆的降解率達32.2%。試驗證明這些微生物往往具有多重活性,即同一種微生物可以降解多種磺酰脲類除草劑,并且同一種磺酰脲類除草劑也可被不同的微生物所降解。
3.3.2 咪唑啉酮類除草劑的降解 咪唑啉酮類化合物是繼磺酰脲類后的第二類超高活性的除草劑,主要用于防除豆科作物田中闊葉雜草及1年生禾本科雜草。該類品種殺草譜廣、活性高、殘留期長,對后茬敏感作物造成藥害。此類除草劑在土壤中可通過光解、水解以及微生物降解而消失,而有氧條件下微生物降解是其降解的主要途徑。研究發現可降解咪唑啉酮類除草劑的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其他真菌和放線菌報道不多。關于咪唑乙煙酸的降解微生物研究很多,主要有節細菌屬、丙酸桿菌屬、鏈霉菌屬、酸單胞桿菌屬及產堿菌屬等[36]。霍瑩等[37]在長期使用咪唑乙煙酸的土壤中篩選出1株大宮鏈霉菌種(Streptomyces omiyaensis)(命名為S181),在一定條件下,對咪唑乙煙酸的降解率最高可達到84%。丁偉等[38]分離到產堿菌屬的一種菌種,在一定條件下,該菌株在72 h內對500 mg/L的咪唑乙煙酸降解率達到90%以上。除此之外,Joshi等[30]分離得一株哈夫尼希瓦氏菌的菌種(Shewanella hafniensis),該菌種能以咪唑乙煙酸為唯一碳源,在一定條件下,3 d內的降解率高達92%。Huang等[39]分離出1株假單胞菌 (Pseudomonassp.) ,其能夠降解多種咪唑啉酮類除草劑。
3.3.3 三氮苯類除草劑的降解 三氮苯類除草劑屬于選擇性輸導型土壤處理劑,主要通過根部吸收,也可被莖葉吸收,易被土壤吸附,殘效期長。此類除草劑在環境中不易水解,不易光解,主要依靠微生物進行降解,其微生物降解以混合菌聯合代謝為主,純菌種降解不徹底或者速率較低。三氮苯類除草劑及其代謝物結構中的環可以被裂解且能被利用作微生物生的碳源、氮源。鄭柳柳等[40]分離到13個能以阿特拉津為唯一氮源生長的細菌菌株,其中11個菌株被鑒定節桿菌屬(Arthrobactersp.), 2個菌株被鑒定為Pseudomonassp.,其中降解活力最高為Arthrobactersp.AD30 和Pseudomonassp.AD39,并得出混合菌的降解效果好于單菌。此外,閆彩芳等[41]分離到一株節桿菌屬阿特拉津降解菌X-4,該菌種能以阿特拉津為唯一碳氮源生長,在30℃、pH 7的最適條件下,42 h內對100 mg/L的阿特拉津降解效果為95.7%。楊曉燕等[42]在排污河廢水中分離出一株高效降解阿特拉津降解菌CS3,最適條件下,48 h內可完全降解50 mg/L的阿特拉津,甚至能夠在6 d內將500 mg/L的阿特拉津徹底降解。相關研究表明某些微生物只有在活體中才能表現降解活性,如Ozawa 等[43]從玉米植株根部以及大豆植株的根瘤中分別分離出放射土壤桿菌,通過對西瑪津的降解研究,表明放射土壤桿菌只有在玉米植株體內才能有效地降解西瑪津。
3.3.4 二苯醚類除草劑的降解 二苯醚類除草劑氟磺胺草醚在土壤中不易揮發和光解,殘留期較長,易對后茬敏感作物造成藥害。Liang等[44]從長期使用氟磺胺草醚的土壤中分離出一株賴氨酸芽孢桿菌(Lysinibacillussp.),該菌種能以氟磺胺草醚做為唯一碳源生長,在30℃條件下,7 d后降解率可以達到81.32%;此外該菌種還可以有效降解乳氟禾草靈和乙羧氟草醚等除草劑。楊峰山等[45]分離出一株假單胞菌屬門多薩假單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FB8,該菌株在96 h內對500mg/L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高達86.75%。戰徊旭等[46]分離篩選出6株能夠以氟磺胺草醚為唯一碳源生長的降解菌,其中一個菌株黃曲霉(Aspergillus fl avus),實驗室命名為TZ1985,在查氏液體培養基中培養5 d,對40mg/L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為92.13%。
3.3.5 其他類除草劑的降解 土壤中微生物的降解主要受有機質含量和土壤pH影響,一些激素類除草劑如2,4-D、2甲4氯(MCPA)、二氯喹啉酸,在有機質含量高的土壤中降解較快,而在酸性土壤中相對穩定。李偉偉等[47]從遭受不同程度2,4-D漂移危害的土壤中,篩選出降解2,4-D的菌株D(5)和D(3)并測得其對2,4-D的降解率分別為91.22%和81.56%。一般情況下,二氯喹啉酸微生物降解很微弱,幾乎無揮發和水解。然而,劉華山等[48]在含二氯喹啉酸的土壤中,加入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sp.),結果表明,該菌種能加速二氯喹啉酸降解,有效改善土壤質量,并且株細胞超微結構及煙葉品質明顯得到修復。
有些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作物藥害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如蕓薹素內酯可以通過提高玉米體內ALS活性來保護玉米免受胺苯磺隆的藥害,也可以解緩甲磺隆對水稻的藥害。李人一等[3]研究發現水楊酸明顯有利于受到土壤中芐嘧磺隆危害下煙草的恢復生長。
應用基因技術解決除草劑殘留致使煙草藥害的相關研究鮮有報道。自1996年起,相繼培育出抗草甘膦基因的作物和抗咪唑啉酮的玉米、水稻、油菜、甜菜等。Matringe等[49]將HPPD (p-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基因導入煙草后,獲得了高抗惡唑草酮除草劑的煙草品種。Webster等[50]將煙草AIS突變基因和細菌Klebsiella ozaenae編碼的腈水解酶(bromoxynil-specific nitrilase, BXN) 基因導入農作物中,分別培育出抗磺酰脲類和溴化苯腈除草劑的轉基因煙草品種。
近年來,許多學者致力于二氯喹啉酸土壤殘留致煙株藥害的檢測與降解研究。楊森等[51]用竹炭與酒糟有機肥配施方式來修復二氯喹啉酸對煙株藥害癥狀,發現120 g竹炭與100 g酒糟有機肥配施對致害煙株藥害癥狀緩解效果最佳,并且施用后30 d和60 d后對致害煙株株高、葉寬的緩解效果顯著,基本恢復到正常煙株的性狀水平。
目前對煙田除草劑藥害的研究仍舊比較局限,煙草藥害的癥狀研究大部分只是對煙株外表癥狀特征的簡單描述,而藥害治理多是從傳統角度來考慮和解決問題。因此在遵循傳統方式防治煙田除草劑藥害的同時,還應從以下方面著手研究:(1)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基礎上解釋除草劑致使煙草產生藥害的作用機制;(2)利用安全劑來治理除草劑殘留藥害,現有的安全劑大部分應用在玉米小麥水稻等作物上,在煙草上應用的很少,而且大部分安全劑起到的是保護作用而不是治療作用,此外安全劑的作用機制至今沒有統一說法,需要進一步結從生物分子水平探究除草劑安全劑對作物影響,因此治療性安全劑的開發尤為重要;(3)利用微生物降解菌,目前造成煙田除草劑藥害的主要原因是上茬作物使用的易殘留藥物或有害代謝物造成,所以研究微生物分解除草劑機理,從而開發新的微生物降解除草劑途徑并加快降解速率,縮短安全間隔期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4)抗除草劑煙草品種選育,運用轉基因技術獲得抗除草劑煙草品種,如已經獲得的抗草甘膦煙草,或者運用自然選擇雜交、化學誘變以及植物組織培養法等非轉基因技術獲得抗藥害能力強的品種,從而解決除草劑殘留導致煙田藥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