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柱華,李偉鋒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研究所/農業農村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640)
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時也面臨諸多問題、挑戰和機遇。整體來看,廣東農業現代化水平還不高,區域發展不平衡,珠三角地區農業現代化水平較高,偏遠地區農業發展落后差距較大,農業現代化仍是“四化同步”的薄弱環節,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區域、民生和扶貧三大短板,目前仍有176.5萬農村相對貧困人口亟待脫貧,補齊短板離不開現代農業產業的振興。廣東如何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實現現代農業發展戰略目標,是決勝全面小康、實現新時代鄉村振興必須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是破解當前廣東農業發展難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2017年,廣東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廣東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方案》等重大政策,在加快科技創新、加大科技投入等方面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多項保障。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支撐體系,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發展的生態高效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對于新常態下新供給創造新需求、激發新動能、創造新活力、催生新經濟,推動廣東農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根據廣東現有農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及未來市場需求發展趨勢,優化農業空間布局,構建廣東特色農業產業體系,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突出著力點,綜合施策,精準發力,是廣東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廣東于2018年5月出臺《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推進科技創新,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并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舉措。目前,廣東已經進入建設現代農業強省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時期,農業擔負著為粵港澳大灣區以及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優質、鮮活農產品的重要任務,是實現人民生活美好向往的重要路徑之一,同時承載著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現代休閑旅游等現代功能,也是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農民脫貧奔康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對廣東建設農業強省、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鄉村振興具有戰略性的重要意義。
“十二五”以來,廣東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現代農業大省,以占全國約2%的耕地產出了約占全國6%的農業產值和10%的農業增加值。2012—2016年,第一產業勞動力占比由23.8%下降至21.7%,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一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比率由1∶5.4∶6.6調整至1∶4.9∶6.5,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增幅超過7.8%;大量城鎮社會資本開始投入農業、流向農村,2016年農業投資較2012年增長62.3%。2016年廣東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為6 076億元,比2012年增加3 781億元,增幅32.8%,全國排名從2012年的第6位下降至第8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268.1億美元、增長1.2%,其中出口91.5億美元、增長5.9%,多年穩居全國第3位。2016年末,育成農作物優良新品種203個,雙季超級雜交稻年單產(每667 m2產量1 537.78 kg)刷新了世界紀錄;通過國家審定的畜禽新品種配套系31個,數量全國第一。2016年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為65%,居全國第2位。2016年廣東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512元,較2012年增長8.6%,居全國第7位,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8∶1。
截至2016年,廣東建有事業單位性質的農林科研機構149家,擁有農業類高等院校5所,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級工程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3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10多家,105家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建立了技術創新中心,建立了深圳華大基因、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等一流的種業創新研發機構和一批國家級作物品種改良分中心。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方面,在全國率先組建了基本覆蓋全省涉農科研教學、企業、協會的省級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建立了20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團隊,整合優勢資源開展重大科研攻關和技術模式創新,中國農業科技華南創新中心成為國內一流的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畜禽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我國畜禽育種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全國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綜合實力前50名中,廣東占了10名。同時,積極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科研成果轉化應用。
近年來,廣東每年在現代農業發展領域產學研的科技投入超過2億元。廣東通過科研機構、農業高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產業聯結、合作的多元化方式,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取得了較大成效。至2016年,全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分別達3 501家(其中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709家,43家企業上市融資)、4.15萬家,培育家庭農場1.33萬家,同時與多家省部級科研機構、高校的科技服務與科技合作多種形式,帶動了450萬農戶“抱團”經營提升小農生產競爭力,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占比29.2%,畜禽養殖規模化率63%、高出全國水平7個百分點。
近年來,廣東依托科技創新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比重日益增大。一是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據統計,至2016年,廣東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主要農作物、豬、家禽良種覆蓋率分別達97%、95%、85%,水稻優質率達72%以上,廣東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69.28%,以甘蔗為主的經濟作物機械化取得初步突破,高標準建設了一批連片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二是農業生態治理初見成效。2016年,全省試點示范項目區實現化肥、農藥每667 m2平均用量分別減少14.9%、20%,水稻平均每667 m2增產6 kg;著眼節肥節藥節水,扎實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開展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施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272萬hm2(次)。大力實施全國首創、亞洲地區最大規模的世行貸款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近幾年來減少不合理施用化肥45萬t,農藥使用量減少5.9%,2017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 000多hm2。三是質量安全保障有效提升。據2015年統計,種植業、畜禽、生鮮乳產品抽檢合格率分別為96.5%、99.2%、100%。
廣東歷來注重創新人才和團隊的引進與培養,不斷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廣東從事農業科技的人才超過3萬人,其中約1/10從事農業科研活動,9/10從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近年來,廣東在“三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方面,實施“揚帆計劃”和“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等,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1 121萬人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7萬人,為培育“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復合人才奠定堅實基礎。農業人才隊伍結構整體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歷化、高職稱化趨勢,農業科技人才中45歲以下占70%以上。“十二五”期末,廣東農技推廣人才中,年青人才占比有所提高,35歲以下占比16%、35~45歲農技人員占比33%,即45歲以下農技推廣人員占比近50%;正高、副高、中級、初級職稱的比重分別是2%、4%、17%、29%,研究生、本科、大專學歷的比重分別為9.51%、19.23%、61.82%。
一是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近年來,廣東加快“互聯網+”現代農業、國家信息進村入戶試點省工作,基本建成“一網、一圖、一庫、一平臺”省農業綜合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1 640個省級“惠農信息站”,行政村基本實現4G網絡覆蓋。二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電商、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大力建設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和企業加工研發基地,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1.41萬億元。三是推動落實農村電商支持政策,80%以上的地市與京東等知名電商達成戰略合作,培育了一批本土農村電商骨干企業,近兩年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額年均增速30%以上。四是加快發展休閑農業,推進農旅融合,創建了省級休閑體驗式廣東農業公園22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8個、示范點19個,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104個、示范點240個以及一批農業旅游示范點,全省有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萬多家,直接帶動50多萬人就業。
開放型農業特征明顯,具有開放優勢。至2016年末,省重點龍頭企業已上市48家,其中主板4家、中小板9家、創業板7家、新三板12家、新四板4家,出口創匯34.1億美元,跨境投資1.03億美元,國內跨省投資51.3億元,省內跨市投資7.55億元。圍繞花卉園藝、農業生物技術、水產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物流、農業科技展示和觀光旅游7個合作領域,粵臺兩地開展廣泛深入的全方位合作,目前臺資農業企業約200家,實際投資超過5億美元。通過廣東省農墾集團公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等大型企事業單位的不斷拓展,目前廣東農業優良品種和技術裝備已經走向東南亞,在亞洲地區產生了良性、有益的影響。
2.1.1 供給數量不足——糧食缺口達2/3 廣東耕地資源緊缺,人均耕地不足260 m2,不到全國人均耕地水平的1/3。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也是我國內陸第一缺糧大省,全省常年糧食外向依存度高達60%以上。2016年廣東糧食播種面積250.9萬hm2,比5年前減少1.2%,全國排名21位;每667 m2糧食單產361.3 kg,比5年前降低1.5%,全國排名17位。糧食中谷物播種面積207.7萬hm2、產量1 170.8萬t,分別比5年前降低2.4%和9.9%,均在全國排名第18位;每667 m2稻谷單產383.7 kg,全國排名第28位。2016年全省糧食凈購入約3 100萬t,約1/3的居民口糧、大部分的飼料及工業用糧、地方儲備增儲用糧均需外購。預計“十三五”期末,廣東外購糧食數量接近3 600萬t,比“十二五”期末(2 900萬t)增長24%。外資在廣東糧油市場的份額逐漸增加,其中加工、物流倉容中外資占比已達44%[1-3]。
2.1.2 供給結構不均衡——缺乏優質農產品 廣東現有的農產品存在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具體表現在:豬肉、禽肉產量分別占肉類總產量的64%和33%,而牛羊肉僅占2%、與全國13%的平均水平差距較大;2016年廣東當年出欄生豬3 531.9萬頭、全國排名第6,出欄羊49.9萬頭、全國排名倒數第2(僅高于上海),出欄家禽97 391.1萬只、全國排名第2(僅低于山東)。2016年廣東牧業產值1 221.8億元,全國排名第13位,其中牲畜飼養產值42.0億元、全國排名倒數第5,生豬產值690.9億元、全國排名第7,家禽飼養產值389.5億元、全國排名第7[4-6]。
此外,蔬菜、水果等作物區域間種植結構趨同、產期集中,季節性、結構性供求失衡。品質結構方面,農產品供給大路貨多,優質、高檔產品少,與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據省農業廳估算,廣東每年優質果蔬、肉類的結構性缺口分別超過400萬t、200 萬 t。
2016年,廣東農林水事務支出金額為715.4億元,比2015年下降96.5億元,降幅為11.9%,與全國其他地區財政支農力度不斷增加的趨勢背道而馳。與財政支農力度下降相對應的是,2016年廣東省農村住戶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樣下降,相比于2015年總額下降為3.3億元,降幅為13.3%;農村住戶的農林牧漁業生產型投資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為0.6%,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5,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其他省份;勞均農戶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157元/人,而全國均值為967元/人,福建、浙江和山東均超過1 000元/人。這說明不僅政府降低了第一產業支持力度,農戶也開始降低農業生產型投資水平,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導致廣東省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的相對不足[7-8]。
2016年,廣東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45.1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比重為1.3%,遠低于全國同期的平均水平(3.1%),體現出第一產業投資在廣東省總投資活動中占比較低;占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1.8%,不到全國平均水平(28.6%)的一半,體現出第一產業投資相對量不足,導致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落后。相比于浙江、山東和福建等其他東部沿海發達省份,廣東省農業增加值的上升主要是通過勞動力、土地和化肥等傳統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
從第一產業勞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來看,2016年廣東省為3 260元/人,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40%(8 763元/人)、福建的30%(11 707元/人),也大幅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相近的浙江省。人均投資水平的落后導致農業生產中勞均資本占有量較低,從勞均農業機械總動力這一指標來看,廣東僅為1.75 kW/人,居對比省份的倒數第1位,其中山東、浙江和全國的平均水平都超過4 kW/人。
2.3.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夠多 據2017年上半年統計,廣東農業龍頭企業總數3 324家,遠低于山東(9 300家)、河南(8 043家)、浙江(7 664家)、四川(6 681家)、江蘇(6 212家)數量;廣東農民專業合作社約4萬家,僅占全國總數(190多萬家)的2.1%,與山東(約15萬家)、江蘇、山西、浙江、河南、河北、遼寧、安徽(7萬多家)等省份有很大差距;廣東家庭農場1.33萬家,僅占全國總數(87.7萬家)的1.1%,明顯低于安徽(8萬多家)、山東(7.2萬多家)、河南(3.5萬多家)、浙江(約3萬家)、四川(2.8萬多家)等省份[8-9]。
2.3.2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力還很弱 就農業龍頭企業而言,廣東農業龍頭企業規模不大,行業領軍型龍頭企業少。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僅56家,低于山東(89家)、江蘇(61家)、河南(60家)、四川(56家);全省農業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3 478億元,遠低于山東(15 580億元)、江蘇(12 083億元)、河南(10 506億元)、四川(5 811億元)和浙江(3 499億元);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467家,遠少于河南(3 833家)、山東(2 703家)、江蘇(1 434家)、四川(778家)、浙江(665家)等省。全省50%左右市縣級龍頭企業的年銷售收入不到2 000萬元。據統計,廣東約有1/3的合作社經濟狀況較差。就農民專業合作社而言,廣東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普遍偏小,全省平均每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僅33人,不到全國水平的50%。
2.4.1 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大 廣東農藥、化肥施用強度分別居全國第1位和第2位。據2015年統計,廣東平均每667 m2農田化肥施用量為51 kg,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5 kg),是美國的8倍,大大超出發達國家設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農藥年施用量6.71萬t,產生農藥包裝廢棄物335.6 t。全省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豬場有1萬多家,日產養殖業污水45 000多t,其中65%的養殖業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農業面源污染給生態帶來的影響超過了工業污染,其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糞便產生量己相當于廣東本地區工業固體廢棄物的40%產生量或排放量。全省耕地資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或地力下降,中低產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重達到75.2%,土壤酸化趨勢加劇,質量相對較好、灌溉設施完善的高產田只占24.8%。
2.4.2 農業環境保護機制還不健全 水土等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機制尚未建立,山水林田湖等缺乏統一保護和修復;農業資源市場化配置機制尚未建立,特別是反映水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機制沒有形成;循環農業發展激勵機制不完善,種養業發展不協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較低;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尚不健全,農業污染責任主體不明確,監管機制缺失,污染成本過低;全面反映經濟社會價值的農業資源定價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獎懲機制的缺失和不健全,制約了農業資源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廣東大部分地區仍屬于傳統農業區,農業生產方式落后,技術水平低,農業發展仍然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加上工業、城市發展帶來的廢棄物污染,耕地資源緊缺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或地力下降。2016年廣東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為0.48,低于全國0.53的平均水平。
據統計,2013年廣東省平均農業生產效率為0.64、全國排名第16位,平均農業用水效率0.45、全國排名第24位。對廣東及全國12個主要農業大省的農業生產效率進行比較研究結果[10]表明,廣東的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值為(0.813),排名11位,落后于浙江(1.405)、江蘇(1.332)、黑龍江(1.145)、湖北(1.090)、四川(1.082)、湖南(1.038)、山東(0.906)、吉林(0.903)、江西(0.871)、河北(0.853),其中純技術效率值為0.906,接近于13省份的平均值0.908;規模效率值為0.898,收益狀況遞減,與其他省份相比處于較低位置,這是因為農業生產過程中投入要素規模偏大,土地利用程度不高。
此外,廣東勞均農業增加值2.49萬元,居全國第15位,低于江蘇(4.81萬元)、浙江(3.79萬元)甚至全國平均水平(2.87萬元);2015年每667 m2稻谷單產384.5 kg,居全國第27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59.4 kg),更低于澳大利亞(728 kg)、美國(565.8 kg)等發達國家水平。
廣東農業大多還是傳統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賣瓜、種豆賣豆”的“種-收-賣”生產模式,產業鏈窄短,也較為脆弱,極易出現減產減收、增產不增收的傷農現象。2016年,廣東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足60%,低于全國65%水平,遠低于美國85%的水平;食品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1.1∶1,低于山東(1.74∶1)、河南(1.34∶1)、湖北(1.27∶1)等省,遠低于發達國家2~3∶1的水平,產業價值鏈整體仍處于低端環節。在2017年6月國家農業部遴選公布的全國39個全產業鏈示范縣中,廣東無一縣入列。
近年來,廣東的農業產業同時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勞動力、農資等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十二五”期間,廣東每667 m2晚秈稻化肥、農藥、機械作業、人工等成本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17%、6.59%、12.29%、16.67%。另一方面,主要農產品國內外市場價格倒掛,部分農產品進口逐年增多,傳統優勢農產品出口難度加大,競爭力不強的問題日益凸顯。例如,廣東水果出口量連續3年下滑,而進口量則一路攀升;蔬菜、家禽出口量連年減少,糧食進口大幅增加。此外,從品牌創建看,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仍然滯后,缺乏享譽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品牌;從規模化水平看,廣東農村土地流轉率低于全國的33.2%,且62.9%的流轉土地流向一般農戶;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千家萬戶小生產格局沒有根本改變,不利于提高規模效益,增強競爭能力。
對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農業產業競爭力進行比較研究結果[11]顯示,2010年廣東省生產競爭力排名第17,市場競爭力排名第2,技術競爭力排名第19,資本競爭力排名第14,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排名第5,均落后于山東、河北、浙江和江蘇。張麗娥對全國各省農業綜合競爭力的對比研究結果顯示,2008—2012年間廣東省農業綜合競爭力僅有兩年位列前十,其中2012年農業綜合競爭力排名全國第9。
2.8.1 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 2015年廣東農業科技創新投入15.71億元,占全省財政支出的1.22‰,這與經濟第一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而且也未設立穩定支持農業科技創新的專項經費,與國家和兄弟省份相比差距較大。2013年農業部、財政部啟動“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2013—2020)”,以“建設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為目標,2013—2016年共投入財政資金47億元;江蘇省2007年設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由省財政廳、省農科院共同組織實施,專項資金由2007年的1 500萬元增加到1.45億元;山東省2016年啟動“農業科技創新工程”,省財政每年投入6 000萬元支持山東省農業科學院41個創新團隊開展農業科技創新;北京、江西、廣西等省市也設立了穩定支持省級農業科技創新的專項經費。
2.8.2 農業科研供給結構不平衡 農業科研與生產應用存在“兩張皮”現象,一方面科研機構提供的科技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熟化而無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農業主導產業急需的重大疫病防控、優質品種、養殖栽培技術集成模式缺乏突破性創新性科研成果。農業科研結構不平衡、重科研輕應用的現象嚴重。
農業科研人才分配不均衡。優秀的農業人才大多留在大城市從事科研、銷售、管理、服務等工作,而一線基層科研推廣人員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年齡偏高。據統計,全省農技推廣人員中,無職稱人員占48%,初級職稱人員占29%,副高以上職稱僅6%;從年齡來看,45歲以上推廣人員高達51%,35歲以下僅占16%,農業生產一線急需有知識、懂技術的年輕人。
總體來看,廣東農業品種多、農業經濟總量大。廣東擁有優質水稻、甜玉米、甘薯、花生、蔬菜、食用菌、荔枝、龍眼、柑橘、香蕉、菠蘿、優稀水果、茶葉、花卉、生豬、肉雞、水禽、肉牛、對蝦和羅非魚等20多個具有廣東特色的農業產業,農業品種較多。同時,廣東農業經濟總量大,水產品、香蕉、菠蘿、荔枝、龍眼、番石榴產量以及飼料產量和產值居全國首位,柑橘產量、花卉產值和農產品出口額居全國第2位,糖料和甘蔗產量居全國第3位,農業增加值居全國第6位,農業總產值居全國第8位[12-16]。
加強協同創新,拓展學科結構,構建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鏈,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全產業鏈的科技支持,推進農業產業興旺;加強農業生產安全、農業資源利用、農村污染防控、農村環境改善、農業生態模式等方面的科研力度,研究建立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促進農村生態宜居;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幫扶農業企業科技創新,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農民生活富裕。
發揮規劃引領和頂層設計的作用,摸清區域鄉村振興發展的家底,分析區域產業興旺發展的科技需求,編制鄉村振興廣東規劃和市縣規劃以及實施“質量興農”戰略規劃,為全省科技服務鄉村振興發揮橋梁作用。同時,全面系統開展珠三角和粵東西北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理論與調查研究,建立鄉村治理示范點、鄉村建設調查點、扶貧調查觀測點等定期監測基地,為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提供廣東鄉村建設和治理的理論指導與實踐總結,為全面制定鄉村振興戰略政府提供決策參考。
針對需求“量質雙升”、品種結構不平衡的突出矛盾,進一步加強優質、高效、適宜機械化輕簡化作業的動植物新品種培育,構建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和消費結構升級的品種結構,發展優質農產品、專用農產品、特色農產品,有力支撐農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為消費者提供營養健康、質量安全的放心農產品。
針對農業發展方式粗放、生產效率偏低、生產成本和農業污染居高不下的突出問題,走內涵式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進一步加強綠色種植、循環種養、生態修復、精準農業、智能作業等綠色化、生態化技術的研發和集成應用,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引領和支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現代農業發展。
針對農業產業鏈不長、競爭力不強的嚴峻挑戰,加強農產品貯藏、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關鍵技術創新,推動農產品加工技術、產品研發推廣向深層次拓展,探索適合小規模條件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
針對農產品物流技術落后、運輸過程中損失率高以及安全隱患多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加強農產品保鮮冷鏈物流技術、農產品信息溯源和檢測技術創新,探索從“農田到餐桌”的一體化冷鏈物流體系和全程有效監控的智慧農業模式,為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建立廣東農業大數據云平臺,開展農業產業監測預警與溯源研究及應用。以都市農業、智慧農業等農業新興產業發展為契機,整合學科力量,面向新興產業逐步形成全產業鏈科技服務能力。建立省科研機構支撐鄉村振興的信息服務平臺,整合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科技成果、專家、分院、分中心、示范基地等科技資源,采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促進科技供需精準對接、產研互動、院地合作,化解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
針對新型經營主體對節本、增效、智能、循環等“資本替代技術”“規模性技術”的強烈需求,探索“創新團隊+新型經營主體”的科技服務新模式,推進技術需求與專家團隊直接對接;創新技術培訓方式,開展靈活多樣、易懂易學的農業技能培訓,增強新型經營主體自身發展能力。
習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發表重要講話,明確要求廣東進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奮發進取,以新的更大作為開創廣東工作新局面,在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省農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省內農業科研主力軍在構建現代經濟體系、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大有可為。
鄉村振興,有效治理是基礎。習總書記在審議廣東代表團講話時指示,要廣東今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農村社會治理格局,探索“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治理機制,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統籌指導和監督村組各級自治組織、經濟組織和兩新組織共同參與鄉村振興發展,共同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至2020年,廣東基本完成鄉村振興建設與治理發展規劃,全面建立廣東鄉村治理體系;至2035年,廣東鄉村治理與發展體系更加完善。分區域鄉村治理重點如下:對珠三角地區,重點在政經分開改革、股權分配機制、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層民主協商機制、鄉村法治體系建設、鄉村善治建設機制等方面提升治理水平;對粵東西北地區,重點在村民自治組織、自治機制建設、土地流轉適度規模經營、宅基地使用權抵押及流轉、新農村建設長效管護機制、相對貧困人口精準扶貧長效機制、法治機制健全、鄉村德治機制完善、空心村改造等方面加強。
以珠三角城市群為依托,同時著眼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需要,發展城郊農業和都市農業。在滿足城市市民生活需要的同時,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發展休閑娛樂的都市農業。提升城郊農業,發展都市農業,以綠色、生態、多功能性等引領珠三角農業發展。
4.9.1 推進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發展 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強化源頭生產管理,推動綠色農產品比重逐年上升,帶動有機農產品發展,實現有效供給,滿足市民對高質量農產品的消費需求。
4.9.2 發展全產業鏈 全產業鏈發展已成為當今國內外現代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模式,珠三角地區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發揮區位優勢,緊抓都市大市場商機,從種養殖環節出發,不斷向上游和下游拓寬農業產業鏈條,挖掘產業發展新潛力,提高農業附加值;打造扁平化的“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確保獲得最多的農產品增值收益。
4.9.3 發展體驗型休閑農業 體驗型需求成為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新思路,通過發展體驗型休閑農業,有效提升農產品在居民休閑消費過程中的參與性,經營主體也能轉變過去以“收門票、賣禮品”為主的經營理念,通過發展農事體驗教育、農業DIY、農業會展等體驗型產品,打造新的盈利模式,且可憑借優美的田園環境和古樸的農耕情調有效帶動農產品銷售、餐飲服務和農事體驗等產業的發展。通過信息化對接、工業化改造,將原有資源和生產模式與符合城市資源、消費需求的發展理念重新整合,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的產品和服務,讓農業有文化說頭、景觀看頭、休閑玩頭,讓農民有更多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