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 楊傳堂
2017年10月18日,注定是一個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日子。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用了整整三個半小時,全面回顧了過去5年的工作和歷史性變革,分析和闡釋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做了全面部署。
恰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這5年,確實是極不平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我們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
特別令交通人感到振奮的是,報告指出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快速推進,這是5年來歷史性成就的一部分,是對交通運輸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我們的一種巨大激勵。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將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在新時代要有新作為,要作新貢獻,再開創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交通運輸工作作出重要論述,系統全面闡釋了對交通運輸的治理思想。概括起來,主要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很強的先導作用,交通運輸行業要緊緊抓住“十三五”這個交通運輸發展黃金時期,建好“四好農村路”,打贏扶貧脫貧攻堅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促進物流業“降本增效”;積極服務“三大戰略”,當好戰略支撐;創新發展綜合交通,促進各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大力弘揚“兩路精神”;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等等。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特大型橋隧結合工程、超大型跨海通道,建成后將成為京港澳高速公路及珠三角環線高速公路的一部分。
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交通運輸的發展定位、發展目的、發展形勢、發展目標、發展主線等重大問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交通運輸發展的根本遵循,也是建設交通強國的科學理論指引。我們以此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開啟建設交通強國新征程。
5年來,以習近平總書記對交通運輸作出的系列重要論述為指引,高鐵、公路、橋梁、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小康路上絕不讓任何地方因為交通而掉隊”,這是我們交通人向全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進一步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四好”農村路建設標準,聚焦精準發力,交通建設項目進村入戶。5年來,我們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建設了6.6萬公里國省道和33萬農村公路,解決了654個鄉鎮和4.8萬個建制村通硬化路問題。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國99.9%的鄉鎮和99.9%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了95%。支持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7省區改建了309個溜索改橋項目,配套建設了近900公里的連接道路,惠及904個建制村的近百萬群眾。全國4000萬交通人正在以實際行動攻克堅中之堅,全力決勝“交通扶貧攻堅戰”,確保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5年來,交通運輸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有力支撐了交通運輸的高速發展。在工程建設方面,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高速鐵路已經成為“中國制造”和“走出去”的新名片。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的鐵路、公路建設技術克服了世界級難題。在橋梁建設方面,世界10大懸索橋、10大斜拉橋、10大梁橋,我國分別占據了半壁江山或一半以上。在裝備制造方面,以高速列車、大功率機車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鐵路裝備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部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新業態發展方面,鐵路、公路的互聯網售票,高速公路不停車聯網收費(ETC)實現全國聯網,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迅速發展促使快遞業高速發展。網約車、共享汽車、共享單車、無船承運、無車承運的蓬勃興起,為人民群眾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4年來,一批境內外鐵路、公路、港口、機場和跨境橋梁等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推動“六廊一路”基礎設施建設和海上合作項目等取得積極進展。
應當說,經過這5年的發展,我國交通運輸事業發展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交通大國,為建設交通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創造了有利條件。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交通強國,那一刻,我心潮澎湃、備受鼓舞,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建設“交通強國”,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交通運輸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高度信任,也是對交通運輸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盼。這意味著我們將在新時代開啟建設交通強國的新征程,這也意味著黨和人民賦予交通運輸的新使命。
十九大報告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部分提出交通強國,我們理解有兩層意思:第一,這表明建設交通強國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率先突破的領域。交通強國建好了,創新型國家建成了,我們實現強國夢就有了先行引領和戰略支撐。應當說,這對交通運輸的定位之高、要求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第二,這一段開頭第一句就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明確要求我們要把創新作為建設交通強國的第一動力。當前,我們已經聽到了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腳步聲,互聯網、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技術群體涌現,在交通運輸領域率先應用,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業態已經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正在加快推向市場,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在這些領域,我國與發達國家基本上處在了同一起跑線上,有的甚至還處于領先地位。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奮發圖強,在交通運輸領域實現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由“跟跑”向“并跑”“領跑”的歷史性轉變。
對交通強國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我們現在的研究和認識來看,至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交通強國:一是自身強;二是強國家。
從自身強角度看,交通運輸業應當在基礎設施、運輸服務、裝備技術等硬實力方面位居世界前列,同時擁有與之相匹配的軟實力,具有成熟的行業現代治理體系、統一開放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引領性的科技創新體系、有國際影響力的對外開放體系和一支與強國地位相匹配的創新型人才隊伍、一大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交通運輸企業,全面建成更安全、更便捷、更高效、更綠色、更智慧、更經濟、更可持續、更具競爭力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率得到充分發揮,交通運輸業率先實現現代化。
從強國家角度看,交通運輸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強的適應度和引領性,能有效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具有足夠支撐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設施供給能力、運輸保障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現代治理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以及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交通運輸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服務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自身強和強國家他們兩個是相互促進,共同為現代化的建設發揮作用。
研究和落實“建設交通強國”這一重大舉措,是交通運輸行業貫徹十九大精神的重中之重。
2015年,交通運輸部組織開展了交通運輸對標國際課題研究。在2016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上,交通運輸部提出加強對建設交通強國的戰略謀劃和研究。2017年初,交通運輸部聯合中國工程院啟動“交通強國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20多位院士共同參與,對交通強國戰略開始了深入研究。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研究,厘清思路,加快研究謀劃交通強國建設的頂層設計和施工方案,爭取早日將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本文根據交通運輸部黨組書記楊傳堂于2017年10月24日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做客中央臺》欄目在線訪談內容整理,有刪減,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