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瑛
(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黑龍江大慶 163319)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語言學學術界興起了一股“認知語言學”趨勢,開始從“語言文化”及其相關的“文化隱喻”出發關注語言學及其變化規律、交際規律等。在認知語言學看來,“語言”盡管具有其自身客觀的變化、發展、演變規律,但是本質上充其量是一種人的認知邏輯的產物,是文化的傳播載體。因此,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當我們審視茶文化的跨文化語境的傳播時,一方面對于英語教學工作要著眼于語言學本身的語言發展規律實施教學創新,另一方面在深層次的意義上又要從更為宏觀、更為深遠的“語言文化”方面滲透語言符號轉換中的文化內涵,從而系統地提升高校英語教學的內涵層次。
在西方學術史上,從20世紀中后期開始,隨著“人學范式”的不斷確立和發展,各個學科都在從“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自身學科知識創新與社會現實之間的互動關系,誕生了諸如“行政文化”、“政治文化”、“管理文化”、“企業文化”等諸多新的文化主義導向的分析范式。“語言文化”也作為這種文化主義范式的一種邊際效應,在諸如茶文化傳播尤其是跨國傳播中也開始成為一種顯著的趨勢。用茶文化視角審視與此相關的“語言文化”,主要可以指向這樣幾個內容:
從語言文化范式來看,茶文化及其語言表達體系在終極的“形而上”內容上主要是表現為茶語相關的哲學、宗教、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具體來看,儒家思想構成了我國茶文化語言之“語言文化”的主體,道家思想和禪宗思想等則構成了其“語言文化”的有效補充,這些宗教流派在幾千年的茶文化語言流變中互相對話、互相融合又互相斗爭、互相轉換,最終形成了以“天人合一”、“和諧交際”等為核心價值觀的“茶文化”。當代的認知語言學中一個核心的概念即“文化隱喻”(其本質是“通過另一類事物來理解和經歷某一類事物”),用以指代語言符號背后那種特定的文化內涵,我們認為這種文化隱喻的核心即“形而上”的哲學價值系統,類似于哲學上的價值論系統,它對于語言本身具有終極的制約作用,是我們了解茶文化語言表達符號的重要文化內涵指向。
當前我們在探索從“語言文化”洞察茶文化及其相關的英語教學創新時,一個重要的文化內涵指向就是其豐富多彩的“行為文化”,例如我們在分析“茶道”(Tea Ceremony)的英語語言及其相關的表達習慣時,不可避免地要從“形而中”的角度對此進行了解,也就是從茶文化的一些基于交互、交際形成的社會習俗上入手對茶文化、茶語言文化進行了解,比如了解茶語形成的歷史背景、社會習俗內涵、特殊的茶儀式、茶藝術、斟茶的具體技巧及其禮儀內涵等。
在一個經典的文化結構導向的分析框架中,處于最直觀、最客觀、最直接、最形象位置的茶文化存在形式就是各種“茶文化物質遺產”,例如我們看到的茶具、茶園、茶葉包裝、茶葉等皆屬于典型的物質遺產符號,這些符號構成了茶語言文化最顯著的表現形式,對于我們直觀地了解與茶有關的語言符號背后的內涵提供了有利的注腳。
在傳統意義上,人們普遍認為英語教學主要是一種語言領域的教學,但是后來隨著認知語言學以及文化范式的形成,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語言背后的“文化因素”,用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視角看待語言學以及相關的英語教學等內容。用“語言文化”的視角來看,當前高校中的英語教學主要存在這樣兩個問題:
以茶文化為例,當前我國高校無論是面向專業英語的教學還是面向通用英語的教學,盡管教師隊伍已經有了一定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但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明顯的應試化導向。教學過程和教學設計不是從學生的知識需求、知識興趣出發,而是從諸如大學英語等級考試、期末考試、雅思、托福、研究生招生考試等明顯的應試化角度著手幫助學生學習。受此觀念影響的學生對于英語語言文化的掌握并不充分,在圍繞著“茶文化”的相關學習方面也呈現出明顯的“文化休克”、“本領恐慌”等現象,沒有形成“茶文化修養”這種深層次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能力。
區別于一般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教學,高校中的英語語言教學帶有明顯的交往性,無論學生基于何種目的習練英語,都必須在一定的交際情境、交際環境、交際語境中才能展開,這就是語言內嵌于生活化環境中的本質規定性。因循著這種語言的天然生活化命題,高校的英語教學需要立足于一定的語言生活語境中才能有效地開展教學創新。但是從目前來看,受制于特定的教育資源約束和教育環境約束,高等教育中的英語教學對于這種生活化的教育策略之追尋還不夠成熟。例如,從茶文化角度來看,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只對茶文化相關的語言符號進行技術性的指導,但是對于文化性的、知識性的尤其是跨文化交際的中英茶文化哲學、茶文化生活方式等內容則缺乏一定的關注,這就體現了生活化教學策略的不足。
中國的茶文化融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于一體、融物質性和精神性于一體、融語言表達與文化內涵于一體。對于當前以“語言文化”為重要創新方向的英語教學來講,適當地引入“茶文化”這種新的視角具有重要的必要價值:
按照認知語言學的基本邏輯,任何一個語言系統在自身的語言環境下都有一定的“隱喻”,這種隱喻代表著本民族或地區人民在長期的文化實踐中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價值觀、認知邏輯、生活習慣等,也代表著后現代跨文化交際背景下的一種文化多樣性。將茶文化引入高校英語教學中一方面在工具理性層面上有利于為英語教學提供針對性較強的教學素材,另一方面在深層次意義上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起自身的跨文化、跨語境的“隱喻”洞察能力,實現以茶文化語言為載體的文化內涵素養的提升,加強學生對中西方茶文化內涵的比較和認識。
當前在數字化生存時代,高校英語教學出現的一個顯著趨勢就是生活化教學,那些與學生數字化生活有關的教學素材、教學資源、教學方式等格外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更好地提升英語教學的效果。將以茶文化為代表的語言文化引入到英語教學中,一方面可以從學生的不同知識興趣入手(例如中西方茶道比較、中西方茶文學比較、中西方茶哲學比較等)為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語言文化提供良好的學習點和切入點;另一方面又可以從諸多與茶文化有關的生活情境(例如茶園、茶館、茶藝術、茶道、茶博覽會、茶葉品鑒、茶文化旅游等)出發向學生實施生動的生活化教育,以特定的生活情境為出發點和切入點幫助學生在實踐和交往中學習英語文化,加深其對英語文化的生活化感知能力。
在當前我國茶文化的國際化傳播的創新過程中,利用英語教學創新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傳播方式;同時,在英語教學創新中引入“茶文化”這種世俗的哲學也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內涵和品質,兩者實現對話是一個和諧雙贏的過程。在未來探索高校英語教學創新的過程中,伴隨著“內涵式發展”理念的提出,進一步探索茶文化、語言文化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