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概能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談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可行性
莫概能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當前,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有了很大的革新和進步。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在體育教學中融入了一些文化內容,讓體育課不再局限于強身健體,而是內外兼修,達到體育跟文化融合發展的目的。但是也要看到,不少學校體育教學在融入文化元素之時,還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偏差,或是融合不夠深入,或是以歐美文化為主,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在這方面,作為我國茶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代表,傳統體育項目采茶舞凝聚了十分豐厚的歷史人文內涵,更與體育強身健體的本質十分契合,是非常好的教學載體。本文從采茶舞的歷史及特征、我國體育教育的偏差等角度出發,闡述體育教學中融入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采茶舞的可行性。
體育教學;采茶舞;茶文化;融合途徑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文明正在迅速席卷著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家,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到內陸,傳統的社會結構、藝術文化和價值觀念正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多元化的現代文明。其中很讓人扼腕嘆息的就是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沒落,如河北的井陘拉花、贛南的采茶戲等。作為傳承文明的各級學校,就應當充分認識到民族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要性,擔負起自己應有的職責。然而毋庸諱言,當前不少學校在體育教學中存在很多誤區和偏差,尤為明顯的一點就是缺乏文化內容的融合,由是言之,把既有文化內涵又優美動人并且簡單易學的采茶舞融入到體育教學中,是增添學校體育教學文化內涵的一個好辦法。
分析兩件事物融合發展的可行性,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兩者的本質內容以及關聯度的高低。我們先站在采茶舞的角度,來看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否能夠融入體育教學當中,就要對采茶舞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有足夠的認知。
從字面上我們很容易得知,采茶舞必然起源于采茶這種民間勞動之中。據史料記載,采茶舞的歷史十分悠久,它的形成與發展大概歷經了三個歷史時期。第一是從南宋時期到元朝末期,這是采茶舞的萌芽階段。彼時,大量的中原漢人為了逃避戰亂從北方輾轉來到贛南地區,他們把中原舞蹈藝術與贛南采茶勞作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采茶舞的雛形。第二階段是明清時期,這是采茶舞的快速發展期和成熟期,在這一時期里采茶舞已基本定型,并隨著人口的流動而傳播到粵北、福建甚至是廣西一帶。第三階段就是新中國成立至今,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采茶舞根據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在道具、姿態等方面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
在舞蹈技巧和藝術特征方面,采茶舞與其它舞蹈類型相比有三個明顯的獨特技巧,即矮子步、單袖筒以及扇子花。先來看矮子步,從字面上可以得知,矮子步是舞蹈中模仿矮子走路的一種表現方式。其實矮子步是采茶舞的基本動作,舞蹈者在展現矮子步時,兩腿向前屈蹲,后腳稍微抬起,并靈活快速向前挪走。矮子步的特點就是詼諧幽默,其靈感來源自北方漢族的傳統戲曲藝術,這為采茶舞注入了許多積極樂觀的內涵,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的性情。再來說扇子花,其主要是舞蹈中道具的選擇和使用。源自古代北方的客家人,秉承了古代北方漢族在舞蹈時的喜好,也就是把扇子加入其中,邊舞邊用手揮動扇子,輕盈飄逸的舞姿加上優美且多變的扇子,讓人看之仿若是朵朵花兒在風中飄舞,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而單袖筒同樣來自于中原漢族的古代舞蹈,但是北方漢族舞蹈中多為雙袖,采茶舞卻采用的是單袖。究其原因,是采茶中往往是左右手分工,右手用來采摘茶葉,而左手則用來放茶并拭汗,這一動作經年輕采茶女做出,十分優美且動人。因此,為了體現其美感,采茶舞將雙袖變為單袖,如此便能騰出一只手來做出其它動作,或是以手撫臉,或是蘭花一指,又或是上下舞動,姿態豐富而多樣,極具藝術感染力。
身為民間傳統體育項目,采茶舞與井陘拉花、東北二人轉一樣,呈現出的是我國古代老百姓生產、生活和審美價值,是中國農耕文明的產物,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十分“接地氣”。而這種濃郁的鄉土氣息,一方面就使得采茶舞在舞蹈動作上十分貼近我們日常生活尤其是平時勞動中的動作,讓其具有很好的易學性。從我國體育教學來看,一些體育舞蹈項目往往選用的是那些頗有難度的西方現代舞蹈,如芭蕾舞、拉丁舞等。這些舞蹈主要是面向那些專業的舞蹈學生,其對學生的身材、韌性、身高、氣質有著十分高的要求,如果沒有多年的練習是很難學好的。
但是學校體育教學的對象應當是全體學生,所以舞蹈教學不僅要專業,更要做到普及。采茶舞在這一點上有著西方舞蹈無可媲美的優勢,其源自民間,是群眾勞動的產物,因此其在動作上更加易學,更富親和力,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里,讓那些沒有舞蹈功底的學生們學會且學好。這對于提升體育教學的質量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采茶舞作為我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蘊含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前文已說,采茶舞是客家人在近千年間創造形成的一種舞蹈,不僅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更是蘊含了客家人遷徙并發展的人文歷史,可以說是千年間漢族人與南方少數民族融合發展以及歷史變遷的“活化石”。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像采茶舞這樣的傳統民間舞蹈,在近十幾年間面臨著人才匱乏、觀眾流失等困境,不僅發展遇到瓶頸甚至生存都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現代的年輕群體,對采茶舞這種傳統民間體育項目熱情很低,甚至是不屑一顧。他們更加喜愛足球、賽車等現代體育項目,至于舞蹈也以街舞等現代舞蹈為主。由是言之,盡快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就成為我國各級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體育教育則是最好的平臺。一方面,因為體育教學的對象均為青少年,將采茶舞融入進來,可以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并喜歡上這種傳統文化,從根子上解決采茶舞后繼無人的窘境。另外,對于一些高校的學生來講,他們很多都是從各個省份而來,而他們完成學業后又會各自前往不同的城市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必定能夠將采茶舞帶到祖國各地,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采茶舞這一我們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從當前不少學校的體育教學實踐來看,很多體育課程都存在這樣一個偏差,那就是沒有對體育教學進行科學而合理的規劃設計。譬如說,很多學校的體育課往往是學生集合、老師點名、集體跑圈,然后就自由活動。很多學生在自由活動中,除了少數人會去打打球之外,更多的人則是找個陰涼地休息聊天。在一些管理比較松散的大學,學生們甚至是直接回了宿舍或是出校門去玩。類似這樣的體育教學,很難起到真正的效果和作用。不用說讓學生們全面發展了,就連最基本的身體素質提升目標都難以達到。由是言之,在這種情況下將采茶舞與體育教學進行融合就勢在必行,有很好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
從現實看,很多學校體育教學開展的不盡如人意,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硬件設施十分落后。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地區或是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學校,由于資金匱乏或是因為觀念落后,缺乏足夠的體育器材和體育場所,有的學校更甚,操場還停留在二三十年前那種土場,坑坑洼洼,一跑步或是一刮風塵土飛揚。這樣的體育場地不僅起不到鍛煉的目的,學生們長期在這樣的地方鍛煉很容易讓膝蓋、跟腱等部位受到不可逆的傷害。反觀采茶舞,由于其本身就起源于鄉間,對場地要求很低,再加上其簡單易學,一塊空地或是一間空教室里便能組織一個班的學生進行學習表演,因此十分適合在那些體育硬件落后的學校進行推廣。
我們從現在的體育教學中可以看到,現在很多學生尤其是00后的青少年,一方面由于生活條件比較優越,從小便養尊處優,缺乏必要的身體鍛煉,因此他們中的很多人對體育運動很是排斥,反而熱衷于網游、美食等休閑娛樂活動。另一方面,現在很多青少年在家里是獨生子女,“421”家庭結構讓他們從小便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輩把他們看作掌上明珠,哪怕出門都怕摔著碰著,更不用說讓他們去參加一些激烈并有對抗性的體育運動了。另外,再加上現在不少學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單一和枯燥,這些因素的疊加,就使得現在的孩子們很難提起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反觀采茶舞這一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在推廣上面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是其優美喜慶,極具藝術感染力,相比單純的跑圈、拉伸腿腳等體育教學內容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能讓學生們產生快樂融洽而愉悅的心理。二是采茶舞簡單易學,動作柔和并且沒有對抗性,能夠很好地被學生及家長所接受。三是采茶舞是一項集體體育項目,它需要大家一起來配合表演,這就使得其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生們之間交流、溝通的過程,這對于增強學生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大有裨益。
體育教學的初衷是增強學生們的體魄,并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人文素養。因此,在將采茶舞融入到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遵循科學規律,不能盲目更不能將其當做政績工程。作為體育老師,在教學生們采茶舞動作之際,務必要根據學生們的年齡、身體發育情況以及個人的身體體質,來制定科學的學習計劃,不能貪快求大,不要有一口吃個胖子的心理。舉例來講,現在的孩子們生活普遍優越,或是營養過剩,或是吃零食太多不好好吃飯,因此學生群體中的“小胖墩”和“豆芽菜”情況普遍突出。對于此,就應當結合他們的身體實際,來循序漸進地練習,一是避免他們受到身體傷害,二是避免他們對采茶舞產生厭煩心理。
采茶舞由于起源比較特殊,因此其動作中有一些獨特的動作,能夠迅速讓人記住并區別于其它舞蹈。這些鮮明的動作對于提升體育教學質量很有好處。因此,在兩者的融合過程中,就要充分提取采茶舞的特色動作,將其有針對性地融入到體育教學當中。舉例來說,采茶舞中的碎步、燕子翻身、十字步等動作,體現的是采茶女在采茶時的姿態,其優美大方、儀態萬千并且盈盈如水,既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同時與現代體育教學的要求十分契合,對提高學生的柔韌性、協調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在二者的融合過程中,學校還應該分門別類,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進行不同的舞蹈教學。譬如說,采茶舞中有的動作能夠提升學生的彈跳力,因此便應當對學校足球隊、籃球隊或是這些運動的愛好者們進行單獨的加強學習。而采茶舞中有的動作可以提高學生尤其是女孩子的柔韌性,所以在體育教學中不妨讓那些愛美的女同學多進行這些動作的學習,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當然是體育運動,但是也要適當地開展一些體育文化、人文素養的教育。而采茶舞是茶文化的具體呈現,其背后是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中國茶文化。因此在教學中就要讓學生既學會舞蹈,又能了解其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由是言之,學校就要開設相應的茶文化課程,通過聘請專業人士講解、播放茶文化視頻、開展茶藝活動、外出采風實踐等方式,來增強學生對中國茶文化的了解,如此會讓他們更加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更加熱愛采茶舞這一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在這方面,學校應當借鑒一下當前較為先進的“情景教學”模式,來增強學生們學習效果。何謂“情景教學”?其指的是學校在教學中要有針對性地導入可以呈現出教學內容的生動情景。簡而言之,就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具體化、現實化,讓學生們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對于體育教學與茶文化融合的“情景教學”,一方面學校可以針對不同的采茶舞類型,去采購一些采茶舞的服飾,比方說贛南采茶舞所穿的客家人服飾,廣西采茶舞所穿的少數民族服飾等,這樣就能讓他們在學習時更加深入地了解采茶舞背后的人文底蘊。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學校所處地域的文化背景,多組織學生們進行采風活動,去產茶區和采茶舞發源地進行實地考察參觀并深入體驗。比方說贛南地區、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福建產茶區等地方的學校,應當在將來的體育教學中多進行這樣的教學實踐。
[1]楊玉霞.民族傳統體育“采茶舞”融入體育教學實踐策略[J],福建茶葉,2016(10):223-224.
[2]林曉光.民族傳統體育進校園認識與實踐問題芻論[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8):87-89.
[3]肖靈.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民間舞蹈的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1):32-36.
[4]徐明欣.大學生體質與心理健康因素的關系[J].體育學刊,2001(3):23-25.
莫概能(1985-),女,湖南益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