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朝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茶文化思維對高職英語口語訓練的非常態化提升策略
趙 朝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高職英語教育目標是致力于培養實踐型英語人才。因此,高校的教育的實踐意義極強,但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相對機械化。此外,高職英語口語教學改革,主要是在傳統的口語訓練方式上稍作變化,缺少創新思維。無新穎性的口語訓練,對高職英語專業學生來說是十分枯燥乏味的。因此,基于茶文化思維模式下,對高職英語口語非常態化的訓練提升顯得尤為重要。
茶思維;高職英語;口語訓練;非常態化;提升
在生活中素心如簡,沸煮一杯茶。逡巡之間不難發現,燒茶之時有裊裊茶煙從壺口飄出,茶香也漸漸飄滿整個茶室,這給品茗者帶來視覺與嗅覺上的絕美享受,這更能體現出茶香與茶味不可割裂的關系。窺視茶的這個特點,可見茶香茶味是具有發散性的。它會主動散發出茶香,吸引品茶人的注意。這種特點也可應用到高職的英語口語教學中。在高職口語教學中,難點就是調動學生講述英語口語的主動性,所以,借用茶思維中樸素的辯證論點,從而突破常態化的英語口語訓練瓶頸。
常言道:“禪茶之味”,禪茶也是茶文化思維中的一種。與其把禪茶歸納為佛學中的一種修為,不如把禪茶文化視為智慧的思維模式,它是一種對生活、生存的獨特堅守的方法。禪茶文化興起于大唐,其影響深遠,影響到我國社會文化的不同時間階段。
口語學堂中,老師們實踐“返璞歸真、成人之美”非常態化的人性教育,與茶思維的行動回歸的理念相類似。英語口語老師的教學,不僅僅只是傳授課本上的知識點,而是以英語口語學科為載體。從思想理念到方法,再到學習內容,都始終緊扣實現人性“真善”的教育理念,追尋“唯才是用”的偉大目標。
有許多學者覺得,學習語言的目的就在于和人交談、交往,所以說語言的實際應用性強。在當代,我國大學校園中許多人都只會“紙上談兵”;在現實交往中,并不能很好地使用。這就是反映了在國內高等學府中英語口語教育效率低的問題。因此,接下來就是針對高職英語口語教學的缺點進行剖析。
高職學生學習的東西缺乏縱向的深入。在一些高職學校里,老師們的觀念都比較保守,經常會將他們和與期末學習和測驗相結合,更有甚者會給同學標重點、猜考題,許多老師的教學方式都是這樣。一般來說,他們就是只講一些相對簡單易懂的知識點,以及表面淺顯的邏輯關系。像說話場合、不同國家的說話特點,一些連接話語的詞匯等等都很少涉及到。其實,鍛煉學生“說”的本領,要比其他更顯的重要。
在英語口語學習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一種相互交流的情節。一部分教育學家把老師比喻成船手,大學生比喻成船體,他們覺得是老師為學生引路。可是在現在的課堂里,老師還是占主體地位,但是這樣會使大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不到提升。此外,很多老師不注重與學生的共同協作,降低了一部分大學生的學習趣味性。缺少了學習的主動性,不能及時、有效地幫助他們解答問題,更會使大學生感到枯燥乏味。
有相關調查報告表明,有的高職院校中,英語專業學生用英文交談的人僅僅只有15%。另外,現在不少的高校中,英語口語教育很是可悲,很多英語教師往往只注重教授學生學習口語的技巧或者是方法。然而,給予學生真正時間的機會少之甚少。這樣常態化下培養的口語人才,畢業后進入社會,不容易和諧地處理好家庭的英語教育問題,也很難與社會上英語口語精英打交道,難以應對生活中很多口語問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此時,不少大學生會覺得是自己學得英語專業是冷門,覺得學習英語口語不好就業;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根本原因是學生缺乏英語口語訓練的機會。
在平常生活中,逐漸建立起以茶元素為主的生活方式。通俗上說就是要多思考。社會上對英語口語人才需求量很大,但是口語人才良莠不齊,好多剛畢業的大學生經不起社會與殘酷的市場的考驗。因此,為了加強學生口語的適應能力,我國一些高職院校已經開始將茶文化思維植入英語口語教學模式的改革之中。
老師可以利用循序善誘的茶思維法。例如:要學生在課堂上談談對某和幻燈片上知識點的看法時,循序漸進、啟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發散性思維,讓學生自己發問解答。英語口語老師在“How?”“Why?”的追問中,無形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正如茶香的自由,可以無拘無束的在空中彌漫。高職的口語教育也一樣、教無定法、好課無形。英語口語老師的教學特色都不一樣,都有各自的閃光點。有的是老師詼諧有趣的口語表達;有的是老師的親切;有的是老師英語口語的娓娓道來;有的則是可以把一堂英語口語課上成“中國好聲音”。無論學生多么不愛學習,也會深深被老師吸引,怎么聽都是一種學習、一種感悟、一種享受。
崇尚“大道至簡”中禪茶思維的哲學理念,將該方法論用于高職的英語口語訓練中,致力于口語訓練的非常態化。“大道至簡”的英語課堂,即時基于傳統的口語課堂,設置一個簡單的課堂流程,但是流程都得圍繞學生設計。學生想學什么口語,想了解什么樣的口語文化,口語老師要順勢而為之,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再鼓勵同學們積極走上講臺陳述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力,還可以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主觀能動性。目前,我國一些高職學堂安排了現代與經典相結合的英語口語觀摩課。整堂課下來,學生都覺得口語老師的課講得十分精彩,讓人意猶未盡。在口語觀摩課上,一改傳統2學時制,換成5位口語老師輪流上課的“走班巡講”形式。由于位每個英語口語老師教課風格迥異,他們的英語發音的特點、音色以及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能夠發揮出每堂英語課的最好教學效果。
“茶在品,技在練”。學好英語口語,就應該增加學生口語鍛煉的機會。不少高職的學生實踐交流水平較差。總而言之,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練習,雖然有許多老師理解這一點,可是卻并沒有在這方面提供過多的鍛煉平臺。在平常的教學內,學生們應該在實踐中錘煉自身的口語技能。像美國人的喜歡爭論習慣一樣,常常為什么某個話題而爭論,爭論經常用的詞和語氣值得揣摩。在實踐練習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疑惑,可以積極討論求證。現在不少學生的實際交流能力低的緣由,是因為學生缺乏和社會交流的契機。在有的高職中,英語口語老師的《The Giving Tree》課講得十分動心溫暖。運用英語講述故事的形式給學生授課,老師富有感情色彩的講述方式、極具代入感,使得學生不由自主的進入到英語口語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著故事中男主人翁的心理變化狀態,隨著感情變化的一步步跟進,老師才有不同的形式去描述男主人翁的心情。不經意之間,在故事情節中增添了內容色彩,也向學生導入大量新的英語單詞。調動了學生們學習英語口語興趣。故事講完后,在口語模仿時,可以拿出幾幅圖片讓學生展開想象,猜測圖片的含義。學生們完全沉浸在故事情境里無法自拔,久久不想下課。在這樣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口語老師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而學生們認真的實踐,并參與其中、認真思考。師生共同關注故事的教學寓意,從中學到了英語語言點,感悟到了true love,提升了自己對口語的感知力。像這樣故事性的互動口語課堂,可以為學生增加鍛煉口語的實踐機會。
非常態化的英語口語課堂中,學生可以多次轉換學習的狀態,享受風格不一的教學形式,并能很快適應和融入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每節課都是美的享受,猶如品茶,恰似一場視覺盛宴和精神饕餮,這讓學生得到更多地英語口語訓練機會。將茶思維中發散性、變通性的哲學觀點應用到高職英語口語教學中,可以極大增強大學生口語訓練的積極性。
[1]王文靜,萬騰.中國影視作品中低語境文化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現代交際,2016,(24):42-43.
[2]孫婕.茶文化思維的修辭模式在英語口語表達中的關聯性研究[J].福建茶葉,2016,38(09):366-367.
[3]鄧杏華.壯、漢、英三語環境下的口語遷移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3(02):155-160.
[4]王臻.基于中西茶文化差異的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策略分析[J].福建茶葉,2017,39(08):182-183.
本文是國家“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之子課題“高職英語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研究”科研成果。
趙 朝(1978-),女,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