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永良

案例:培英小學和澤英小學是位于同一個縣城的兩所民辦學校。2016年,培英小學為了擴大生源,向社會公開發布了招生廣告。澤英小學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后發出了“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信中除了宣傳本校之外,還有一段特別說明的文字,大意是說“某某新辦學校”的多間校舍屬于危房,教師多數是剛畢業的大專生,既非師范類也沒教師資格證更沒教學經驗,辦學質量不高。
培英小學去年招收了50名學生,今年打算招收100名新生,然而,到9月份開學時,只招到21名新生。經過調查,一些家長反映說沒讓孩子到培英小學上學,主要是因為看了澤英小學的“一封信”。
兩所學校因招生產生糾紛,培英小學隨后將澤英小學告到法院。在法院庭審中,培英小學認為,澤英小學信中所說的“某某新辦學校”就是培英小學,并在信中捏造培英小學辦學條件差的事實,致使培英小學招生數量嚴重下降,澤英小學侵犯了培英小學的名譽權,澤英小學應停止侵害、賠禮道歉。澤英小學辯駁說,“公開信”中所說的“某某新辦學校”沒有指明就是培英小學,沒有侵犯培英小學的名譽權。法院調解未果,作出判決:被告澤英小學在判決生效后,立即停止侵權行為,并在縣電視臺公開向培英小學賠禮道歉。
分析:本案中,澤英小學雖然在信中未指名道姓,但其信中所說的“某某新辦學校”,在縣城范圍內的學生家長都知道暗指的是培英小學。澤英小學故意捏造培英小學辦學條件差的事實,致使培英小學招生數量嚴重下降,侵害了培英小學的名譽權,應承擔侵害培英小學名譽權的侵權責任。
所謂名譽,是社會公眾對于某一自然人或者法人的品德、聲望、信譽等方面的評價。名譽如何,直接影響到自然人或者法人在社會活動中的效果。具有較好名譽的自然人或者法人,能夠較順利的參加民事活動和其他活動,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相反,名譽不好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在民事活動和其他活動中常常不受歡迎,結果限制其取得權利和承擔義務。因此,名譽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參加社會活動,經營各項業務,取得各種合法權益的基礎之一。為此,法律賦予自然人或者法人對其自身的社會聲譽和社會評價享有專有支配的權利,即名譽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0條規定: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享有名譽權。自然人與法人享有名譽權的內容不同。名譽權屬于人格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格權保護的本質,是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名譽、隱私等人格利益,維護自然人的生物學意義上的完好性和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的精神與心理愉快。法律保護自然人的名譽和名譽權,是為了保護其精神方面的利益,免受不當的社會評價所帶來的精神痛苦。法人是一個集合體,是人的集合體或者財產的集合體。法人屬于法律擬制人格,現代法人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賦予法人近似于自然人的完整的人格權利。與自然人不同,法人不具有與獨立的人身相聯系的心理和精神活動,不可能產生精神損害,其名譽損害的后果是法人信譽下降,從而引起直接或者間接的財產損失。因此,法人的名譽權,既是一種人格權,也是一種無形財產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第10條規定:民辦學校應當具備法人條件。本案中,培英小學具備法人條件,經登記取得法人資格,依法享有名譽權。對于一所民辦學校來說,其名譽直接關系到它的招生情況。學校名譽好,招收的學生數量多、質量高,學校規模大、效益好;學校名譽不好,招收的學生數量少、質量低,學校規模越來越小、效益差,嚴重時甚至導致學校只得終止關門。澤英小學為了自己的利益,向社會公眾發出“一封信”,導致社會公眾(主要是學生家長)認為培英小學辦學條件和質量都比較差,使社會公眾對培英小學的評價較“一封信”前明顯降低,影響到培英小學的招生數量。因此,法院認為,澤英小學侵害培英小學名譽權成立,判令澤英小學承擔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