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吳冠斌 通訊員 趙翠婷

“學校是師生共同生活的地方,好的學校應該是彰顯教師職業價值和人格魅力的田園,是學生張揚個性的樂園,是師生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家園。”這是樂亭縣姜各莊初級中學校長付永國對學校教育的見解,更是他數十年來始終堅守的教育信念。在他的引領下,樂亭縣姜各莊初級中學(以下簡稱“姜各莊初中”)堅持“服務學生、服務教師、服務社會”的辦學理念,通過改進校園文化氛圍、注重學生快樂體驗、關注教師專業成長,走上了一條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特色發展之路。
走進姜各莊初中,寬闊平坦的操場,大氣的跑道,整潔的道路,花壇小樹相映成趣,讓人眼前一亮。細看每一面墻壁,每一間教室,每一扇櫥窗,每一張海報,你都能解讀到學校幸福教育的“文化密碼”。
付永國介紹說,為了讓廣大師生在環境優雅、催人向上的環境中愉快地工作、學習和生活,學校本著少花錢、多辦事,辦事有層次,建設有檔次的原則,六年前就高標準完成了校園環境的硬化、美化、綠化工作。如今,教學樓和宿舍樓周圍,都已花圃環布,綠樹成蔭,甬道兩旁的綠籬修剪得棱角分明。校園內不僅種植有玫瑰、月季、菊花等各類花卉,還栽種了核桃、山楂、梨樹等十余種果樹。人們都紛紛稱贊這個校園是“花園加果園”。
在做好亮化、美化建設的同時,姜各莊初中更注重校園人文景觀的建設。學校在實驗樓東墻鑲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時刻激勵著廣大師生。每個教室后面都有一塊大黑板,這是學生自己的文化陣地,除了節日???,更多的是反映學生自己的生活,成為他們非常喜愛的文化園地。另外,姜各莊初中作為樂亭縣業余體校,更是努力將個人鍛煉變為集體運動。正對操場中間是主席臺,主席臺邊為升旗臺,學生每周一和重要節日都要舉行升旗儀式。主席臺對面大墻上寫有“每天鍛煉一小時,幸福生活一輩子”十四個紅底白邊大字。在操場兩邊圍墻上畫有跑步、跳水、踢球、射擊、體操等體育競技標志圖案,顯示了體育活動的氛圍,激勵師生堅持鍛煉、磨練意志。
在付永國的眼里,“幸福和快樂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首先我得做一個快樂幸福的校長,進而帶出一批快樂幸福的教師,最后由幸福快樂的教師培養出幸??鞓返膶W生。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尊重人,要處處事事尊重每位教師和學生。”
該校女教師檀麗告訴記者,“我是2013年考上特崗教師來到姜各莊初中,四年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很順心??删驮诮衲甏杭鹃_學的前幾天,我產生了辭職的念頭。今年女兒該上小學了,愛人常年在外地打工,家里老人的身體也不是很好,學校離家五十多里我每周還有兩節晚自習,接送孩子上下學成了問題。權衡再三,我向學校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校領導安慰我說學校會盡力幫我解決困難。萬萬沒想到,學校第三天就幫女兒在離姜各莊初中最近的小學辦理了入學手續,還為我們安排了單間宿舍。這學期,我繼續擔任班主任,每天累并快樂著!”
記者問檀麗,為什么是“累并快樂著?”檀麗回答說:“雖然每天的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工作并不輕松,但能和喜歡的人在一起干著自己喜歡的事兒,心情是舒暢的!”
姜各莊初中的教師們對幸福感的體驗也來自于自身的發展和專業的成長。
學校依據教師們的學歷、資歷和教育能力,將他們分成后起之秀、學科帶頭人、教學名人三個類別,分層培養。一是新教師“入格”培養。學校認為,新教師既不缺學科知識也不缺成功的欲望,他們缺少的是工作的經驗和專業化體驗,并實施如下培訓:首先,搭建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橋梁,使之踐行“兒童為本”理念;其次,建立新教師業務成長檔案,通過“備課與上課、聽課與評課、作業與輔導”等專題實習,鼓勵他們做教學實踐的反思者;最后,實施“青藍工程”,在老教師帶領下,做到“交一份合格教案、上一堂展示課、寫一份教學反思、組織一次班會”。二是青年教師“升格”培養。根據青年教師積極進取的特點,學校定期開展“文化沙龍”“聊書會”“美麗工程”等活動,學校還積極為有培養前途的優秀青年教師創設條件,分批次派往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等學校觀摩學習。三是骨干教師“風格”培養。學校本著“干著今天、準備明天、想著后天”的指導思想,對骨干教師采取“五子登科”的做法,一是選苗子(年輕有為、有培養潛力),二是厚底子(夯實教學基本功),三是定調子(以師德建設為基礎的新理念、新課程、新技術的“一德三新”人才培訓),四是搭梯子(提供展示平臺),五是壓擔子(開展教育科研)。
這些讓教師們品嘗到成長與成功、成事和成人的雙重成就感的做法,增強了大家的責任心,提升了職業幸福感,有教師說:“當一名教師就好比是在創造生命,我可以看到我所孕育的泥人開始呼吸,沒有什么能比那么近距離的看到生命的呼吸更令人激動的了?!?/p>
在學校勞動實踐基地,李志佳老師正領著學生們忙碌著:有的摘黃瓜,有的擇青菜,有的掰玉米,沒多會功夫就裝了滿滿一籃子。雖然滿頭大汗,但是看著自己的勞動果實,學生們開心地笑了。這是姜各莊初中“吃苦教育”的一個場景。
2009年春天,學校將校園里的空地開發為勞動實踐基地,并按照地塊面積和季節分別種植白菜、玉米、蘋果、山楂、草莓等農作物和果菜。實驗室北面的菜地是七年級的勞動基地,主要種植蔬菜;教室南面的菜地主要栽種草莓,由八年級師生負責;教室北面的菜地被化成兩部塊,栽種核桃和山楂,由九年級學生負責。此舉一推出,便得到了全校師生的積極響應。
“這里還可以大做文章!”李老師的一句話讓付永國校長意識到了勞動實踐基地蘊藏著巨大的教育能量。將德育與勞動實踐活動相結合,是姜各莊初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受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再加上獨生子女逐年增多,學生中存在著過分依賴父母,講究吃穿、隨意浪費、厭惡勞動等不良現象,特別是在挫折面前缺乏頑強的意志。為此,該校開展以“講、做、比”為主要形式的“吃苦教育”。講,即通過舉辦演講會、報告會、主題班隊會等形式,師生共講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艱苦創業的動人事跡;做,即組織學生參加實踐基地勞動、公益勞動、家務勞動等,以此體驗生活,磨練意志;比,即通過多種形式的競賽評比、展示、評判,鞏固吃苦教育成果,調動大家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把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歡樂帶給兒童,在兒童心里激起自豪和自尊,這是教育的第一信條?!睂W生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有被贊美、被激勵的渴求。姜各莊初中將每學期選出的助人為樂標兵、體育標兵、紀律標兵、講衛生標兵在學校櫥窗的光榮榜展示表彰,頒發榮譽證書。同時,學校特別注重后進生的轉化。一是家長式幫扶,學校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家庭情況、思想表現、學習狀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是特色幫扶,每位教師要幫扶兩名存在拉腿學科的學生,制定幫扶措施,留特殊作業。另外,教師和這些學生之間有如下的“約定”:你若把作業寫好,老師將送給你一句:你真棒!你若把每件事都做好,老師將獎勵你一顆紅星。你若每次考試都進步,老師會送你一份精美的證書。你若把月考、期末考都考好,你的名字會被搬上電子屏幕。
如今,在姜各莊初中的校園里,校長有校長的幸福理念,教師有教師的幸福感受,學生有學生的幸福體驗。盡管他們在前進的道路上還會遇到種種的煩惱,但是我們有理由堅信,他們一定會把“幸福校園”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