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生為本,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要,給予學生自己真正想要的學習。從研究本班學情出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要,大膽嘗試,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生本教育教學道路。給學生自己真正想學的知識。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視學生水平給予相應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本教育;理念;踐行;構建;高效
在素質教育實施越來越深入的今天,基礎教育課程的理念也有著相應的更新。如今,我們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仔細研究這種新型學習方式,我們發現這種學習方式其實是建立在“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也就是說,新課程理念也要以生為本,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要,給予他們自己真正想要的學習。正因為有了“以人為本”哲學思想在教育教學上的踐行,我們的教育教學課堂才能從根本上解放學生的意識,給予他們充分的學習自由,并最終獲得個性化的發展。
郭思樂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其實正是在“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基礎之上提出來的。正如郭教授所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控制生命,而在于激揚生命”。生本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充分地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尊重他們自主學習的權利,給予他們最大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而教師只要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充當好背后的“注視者”,給他們的學習提供必要的專業性指導,為他們的自主學習保駕護航就可以了。這樣的話,教師所進行的教育教學就是在“激揚生命”而不是在“控制生命”。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是非常適合踐行生本教育理念的。這是因為小學生大都處于性格初步形成的階段,猶如一張待描的白紙。他們的熱情、活潑,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對自由的向往等等都是促成生本教育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小學語文老師一定要注意從研究本班學情出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需要,大膽嘗試,努力探索一條適合自己的生本教育教學道路來。
一、 給學生自己真正想學的知識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提倡的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之下,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因此,小學生通過課前的預習以及課堂第一階段的自主學習已經可以掌握一部分的知識了,而且每一位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不考慮到每一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對全體同學進行無差別的講解與分析的話,那么他們所取得的教學效果肯定是很不好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已經掌握相關知識的學生來說,教師的重復講解就會使得他們感到厭煩,也在很大程度上浪費了他們的自主學習時間。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前預習以及自主學習成果要有清楚的了解,盡可能地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不同程度進行合理的分層,給他們以真正想要學習的知識。
以學習《桂林山水》為例。在課前預習的時候,相信學生已經對生字詞以及文章大意有大體的掌握,小學語文教師就不必要在這個地方浪費太多時間。在自主學習階段,通過學生的多角度朗讀,相信他們對于文章的層次以及中心大意也會掌握得不錯了,因此語文教師完全可以搜集學生個別不理解的地方,一筆帶過即可。而對于接下來的個性化閱讀,語文教師就應該花較多的時間來引導他們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品讀,引導學生從寫作層次、寫作特色、表現手法、文章風格、作者情感、文章主旨等角度進行全方位的解讀。等學生個性化品讀結束之后,語文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這樣的話,不同學生的閱讀心得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匯集,很好地起到拓寬學生思路的作用。
二、 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經初步發展,大都不喜歡受到別人的更多干涉。語文的學習也是如此。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如果小學語文教師能夠在課前作好巧妙的教學設計,然后放手讓學生在預設的教學方案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特別是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真正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話,那么小學生將會是非常歡迎的。而在小學生利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他們的學習激情一定是特別高昂的,他們的各種感官以及意志品質都將指向學習的目標,學習的效果也肯定會是最好的。所以,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克服不信任學生的錯誤想法,做到大膽放手,引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學習。
比如說在進行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一課學習的時候。我首先引導學生進行作者作品的了解以及文言字詞障礙的掃除。在學生完成自主學習,初步理清文章意思之后,我就引導學生進一步品讀課文,希望他們通過品讀能夠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人物的思想性格,然后再要求學生用他們最喜歡的方式來展現他們的閱讀所得。結果我發現,在我們班上的不同的學習小組對品讀所得的展現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用讀的方式,有的用唱的方式,甚至有的用演的方式……可以說,不同的學習小組都把自己的絕活拿了出來,這樣的話,課堂就因為學生的盡情表演而顯得生動,所取得的學習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三、 視學生水平給予相應的發展
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水平是存在著差距的。這一點是任何一位語文教師都不能否認的事實。如果要求語文教師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往同一個高度上拔,使得他們達到某一個相同的層次水平也是不現實的。所以說,小學語文教師真正的任務不在于把全體的學生都提升到某一高度,而是要求他們根據不同的學生給予相應的發展,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優等生要吃好”、“中下生要吃飽”。
為了更好地達到不同的學生都相應發展的教學目標,我們通常采用分層教學的辦法。所謂的分層,其實就是根據學生綜合的能力水平及其他一些影響學習的因素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幾個層次,然后再根據他們在課堂學習中尤其是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所得或是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障礙確定接下來的學習方向和目標,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有限的學習時間空間內進行恰當的學習,以保證獲得應有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思樂.教育激揚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徐麗娟.小學語文教育應重視以人為本[J].快樂閱讀旬刊,2013.
[3]湯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2014.
作者簡介:戴愛賓,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山城育才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