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磊磊+趙素文
摘要: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經過幾十年持續飛躍發展,目前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先進的行業技術、良好的社會資源。高校作為各產業培養合格建設人才的搖籃,注定要探索先進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文提出跨學科跨專業多渠道多背景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順應社會需求,推進電子信息專業教育改革。
關鍵詞:跨界融合;電子信息專業;培養模式
科學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下,國民經濟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高校的教育改革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發展規劃順應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國家教育部在2011年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如何培養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在校大學生,如何讓他們在強烈的社會和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是各個高校迫在眉睫的工作。高校電子信息專業必須迎難而上跨越思維界線,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有機的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具有鮮明創新意識以及創業精神的高水平專業人才。
一、 跨界教育的定義
現在信息互換的極度便捷促使信息物資,資金,甚至是人才流動加速了社會變革。
“一切順應時代,一切更隨潮流,一切針對市場,一切服務社會的觀點”的高速信息網絡對人力資源的合理配比提出了更高的綜合素養要求。教育需要創新、需要與前沿接軌,需要更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人才培養從理論走向實踐,從抽象走向具體,從書本走向‘工廠,社會的巨大變化迫使我們高校教育先行者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思維理念,跨越思維門檻。多學科融合,多領域融合,多平臺融合,構建新型的電子信息專業跨界融合培養。
二、 電子信息專業跨界教育現狀
1. 電子信息專業不能順應信息技術創新進入新一輪加速
伴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影響或制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不利因素不斷增多。改革開放以來,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以來都是外資投資的重點領域,然而在過去的幾年里,國外重點投資電子信息行業集中在行業的中下游,簡單的外觀設計,來料加工,毫無技術含量的配件生產,電子產品進出口大省的廣東,江蘇,無一例外不是如此,如眾所周知的富士康等。處于行業下游的電子信息產業,隨時會被替代或者淘汰。隨著中國勞動力減少,目前外資逐漸撤出以及電子信息產業不斷向東南亞地區轉移,依靠投資拉動對整個經濟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同時,電子信息產業低成本優勢逐漸消失,隨著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價格不斷上漲,使電子信息產業利潤成本不斷收窄。電子信息產業同時也是高污染行業,電子信息產業對資源環境的承載已經達到了上限。每年因經濟發展對環境污染產生的低價不斷升高,污染的損失已經超過了其所創造的價值,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不利因素。
2. 電子信息行業在國際上不具有突出優勢
目前,我國有95%以上的高端芯片,75%的操作系統,90%以上的中間件都依賴進口。以智能手機為例,高通是全球的手機芯片霸主,憑借著領先的技術優勢因此一直都是三星和國產手機品牌旗艦手機首選的芯片供應商。唯一具有自主生產芯片的國有企業華為海思的芯片。
目前只是供應給自家的華為手機采用,由于其擁有自家的高端芯片,因此可以按照自己的規劃更新手機產品線,逐漸在國產手機品牌中突圍而出。
三、 多渠道多背景下的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模式
1. 物聯網背景下電子信息人才跨界培養的路徑
物聯網技術的飛躍式發展,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入和4G網絡的融合,使物聯網近來正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高校電子信息專業通過整合電子,通信,自動化,虛擬儀器等優勢資源,跨電信,通信,計算機等多學科建設,克服傳統專業人才培養上專業性太強而知識面過窄的問題,注重該專業學生的整體性素質提高以及人才綜合發展。借助“物聯網”的優勢,更多地體現在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上。依托龐大的互聯網通信和廣泛普及多媒體技術,以及尖端高科技的人工智能。電子信息專業在課程建設方面開始呈現出許多新特點。例如,制定完善的教學計劃,分層分步的來推進“互聯網+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再例如:高校尋找適合的網絡創業教育的從新定義就業新方向。再或者完善分類分層分段培養的體制機制,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緊跟時代變遷的新體制。也有的高校集聚校內外創新創業的實踐資源,構建“U創空間”項目孵化平臺。
2. 大數據背景下人才跨界培養的路徑
2015年9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這一行動綱要出臺,意味著大數據發展正式成為國家戰略。大數據逐漸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力量,正如此給各行各業提供了其所謂的新機遇。電子信息行業作為實業經濟的支柱產業,正激發行業最為激烈的競爭、企業要求創新活力。高校要求培育高端人才、推進新興繁榮的產業發展新生命。
高校如何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動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養全方位多領域的電信信息行業人才,值得深入思考。正如此高等教育面臨更多非傳統領域的挑戰,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將傳統的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向創新應用。
大數據背景下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要從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模式”的高效實施推動工程類專業科技創新平臺的建設來著手。高校要奮力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1)在“經濟資源全球化”和“信息大數據化”的影響下,高等教育中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必須走“大數據化”人才培養路徑,首先建設大數據背景下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培養緊缺的數據化人才,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力。(2)加速加深學科整合,打造一體化學科建設平臺按照“平臺化、工具化、集成化、標準化”的建設原則,通過通信,電信,自動化,等學科的跨界信息資源整合,徹底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數據資料網絡連接,構建相關數據交換和數據展現的平臺,從而實現數據共享。(3)多元示范,統觀全局。“大數據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大數據、多行業、高層次和多規模的特點,依據數據統計、學生層次、社會需求、培養方向等多因素構建多元化教學模式。
3. 新背景下電子信息人才跨界培養方式探討
新背景下人才跨界培養更能順應國家總體戰略構。使本身具有行業優勢的電信信息工程專業搭乘時代順風車與亞歐國家進行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和區域經濟合作實踐的重要平臺。聚集了大批的高精尖電子信息人才高校,而且吸引了從亞洲和歐洲留學歸來的一批博士人才,人才在高校的聚集必將促進高高校電子信息產業的學科的集。雨后春筍般的高新科技創業園、蓬勃發展的大學生創業平臺、不僅使電子信息專業欣欣向榮,而且較好銜接了電子信息產業的良性運作環境,為國家生態戰略的轉型做出了貢獻。
四、 結束語
新的時代變革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在肩負偉大使命的高校電子信息專業中教育教學改革,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時代變革新的教育規劃,調整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不斷優化。高校電子信息專業的跨界復合型人才培養任重道遠,因而構建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電子信息專業跨界融合培養模式,不斷提高我國高等教育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高素質人才做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黃平平,郭明輝.大數據背景下木材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36):12945-12946.
[2]陳瀧,周明星.后信息社會背景下跨界職業人才培養理路[J].職教論壇,2016,(10):38-42.
作者簡介:
賈磊磊,趙素文,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桂林航天工業學院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