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菊
【基金項目】此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自主學習背景下咸陽地區語文課堂教學問題及策略研究(編號SGH12368)系列文章之一。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079-02
所謂“同化”指個體把刺激納入原有的格局之中,就好像消化系統將營養的物質吸收一樣。 “順應”則指具有同化作用的結構受到它所同化的刺激的影響而發生的改變。
建構主義理論強調知識是由主體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結果。個人知識和能力是學習者的學習經驗不斷“同化”與“順應”的產物。以此理論反觀語文閱讀教學,我們可以發現存在很大問題。
教學案例:《蘇州園林》教學。教學目的之一是掌握說明方法。教學內容是:1.找出文中說明方法。2.說明其作用。師生共同找到了分類別、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等說明方法,總結了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可以看到,這節課學生了解了作者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和說明方法的作用。那么這樣就達到了掌握說明方法了嗎?考量“掌握”的尺度應該是“達到運用”。但實際上教學結果并沒有實現能夠運用說明方法恰當說明對象的教學目的。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教學漏洞?發現教師備課誤認為“掌握”就是“知道”作者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和說明方法的作用。用同化和順應理論來觀察教學,同化是指個體對刺激輸入的過濾或改變的過程。也就是說,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到頭腦中原有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教師設計的問題只能讓學生達到認知他人(知道作者用了什么說明方法和作用),并沒有把外界刺激納入到頭腦中原有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把知識內化到帶有強烈個人情感感悟的已有知識體系中)。
一般確立教學目標,都會分為幾個層次,例如“了解”“理解”“體驗”“感悟”“遷移”“運用”等。本文教學設計兩個問題的學習,學生達到了了解,理解還不到位,沒有體驗感悟,更談不上遷移運用。即學生在學習中大腦只對外在刺激做了了解他人的淺層次反應,那么這個“那時那人那樣特定背景”下所使用的說明方法與學生自己的“此時此人此情景”下的個人知識體系和精神心理狀態怎樣發生關聯呢?怎樣把外界刺激納入到頭腦中原有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很顯然,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沒有設計這樣的內容,學生無法把外界的刺激內化成飽含個人色彩的知識和情感體系中,因而無法達到“同化”。
這個問題集中反映了我們教學低效的本質根源,整天講以學生為主體,關注學習過程。但是教師沒有掌握人是怎樣學習的理論,我們咸陽地區大多數閱讀課堂教學設計都可以發現教學目標都是“掌握”,但其實都是只達到了“了解”。運用“同化”理論診斷閱讀教學課堂,可以看出從“了解”到“掌握”中間差了“把外界的刺激內化成飽含個人色彩的知識和情感體系中”這個過程。
順應:是指有機體調節自己內部結構以適應特定刺激情境的過程。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適應環境,這就是順應的過程。順應理論意味著當新的刺激通過同化之后,學習者原有的知識體系和精神同時在發生新的變化,在增大和提高。用順應理論觀察這堂課,學生只達到認知他人沒有達到融合自我,運用學到的說明方法寫自己的生活。所以不可能達到原有的知識體系和精神同時在發生新的變化,在增大和提高。所以掌握說明方法就成為空談。
再看一個《紀念白求恩》教學案例,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是學習白求恩國際主義共產主義精神。教學內容:1.分析白求恩精神體現在幾個方面。2.背誦最后一段。3.總結中心思想,其中有一句是本文教育我們要學習白求恩的對同志滿腔熱忱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精神。4.布置作業要求學習本文總分總寫法寫一篇議論文。
上面這個教學設計很普遍,通過這樣教學內容的學習,真正實現了學習白求恩精神了嗎?很顯然,學生只是知道了了解了白求恩做了什么,他的精神是什么,并沒有學習到白求恩精神。我們用同化和順應理論來看,白求恩精神是外界刺激,學生了解了,并不等于個體在感受到刺激時,把它們納入到頭腦中原有圖式之內,使其成為自身的一部分。中間缺少了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外部世界不斷相互作用而逐步建構的過程。所以學生的思想情感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轉變,學生原來沒有對同志滿腔熱忱的精神,學完課文依然沒有形成這個認識并且影響到自己行為轉變。也就是說“當個體遇到不能用原有圖式來同化新的刺激時,便要對原有圖式加以修改和重建,以適應環境”這個順應的過程沒有實現。
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用順應同化理論指導自己的教學設計,觀察自己的施教過程,就能發現漏洞,提高教學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