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學階段是學生品行塑造的關鍵時期,要使學生從小建立道德修養和健全的人格,形成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塑造文化素養和民族氣概,成為具有人格國格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就要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和融入每個學生的思想里,成為每一個孩子的文化靈魂以及精神骨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閱讀與積累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感,才能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那么,我們如何在閱讀教學時把漢語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下的最優美、最經典的傳統文化傳遞給學生呢?我在閱讀教學的教法上作了多方面的嘗試,力求給處在記憶黃金時期和人格形成時期的孩子們,播下最好的種子,撒下最好的養料,為孩子們塑造優秀的品德,使孩子終生受益。
一、圖文結合,及早積累
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的研究,人的記憶力發展自零歲開始,十三歲發展至頂峰,六至十三歲為記憶力發展的黃金時段,十四歲后至多能夠保持,甚至下降。因此,我們要利用兒童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在低年級的起步階段就滲透傳統文化的元素,使學生及早受到思想的熏陶。而讓剛剛步入學齡期的孩子讀懂古詩韻文,加深對漢語言文字的理解與感悟,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圖文結合,及早積累。
實驗表明,寓抽象難懂的語言文字于生動傳神的插圖、動畫,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從而理解文字運用的妙處。結合新版的人教版教材“及早閱讀”的新理念,在起步階段就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經典與閱讀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孩子初入學就受到比較全面的語文素養啟蒙教育。如教學人教版(2016年)一年級上冊第3課《江南》中,學生就學習了一篇充滿韻味的漢樂府詩,這首古詩將“間”、“東”、“南”、“西”“北”的方位詞,同“魚”、“蓮葉”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成一副美麗的采蓮圖。教學時,我讓學生仔細觀察課文插圖,通過看圖說話引導學生理解每個漢字運用的獨到之處,品味音韻之美,在反復吟誦中感悟詩句的優美意境。孩子們欣賞著圖畫,想象出生動有趣的對話,在反復的誦讀中,不知不覺將古詩熟記于心,融化到自己的精神生命里。除了課內知識,我積極鼓勵學生閱讀其他課外文本,如《三字經》、寓言或成語故事、《弟子規》等,這些讀物圖文并茂、語言精辟簡練,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為人處事的禮儀規范、做人道理,我引導學生在賞析美圖、誦讀美文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完善自己的人格品性,使其逐步養成良好的語感和閱讀理解能力,為寫作積累用之不竭的語言材料。正所謂“厚積而薄發”,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兒時的積累終將轉化成伴隨一個人終身的語文素養。
二、聯系實際,深挖內涵
傳統文化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她植根于我們的生活中。教師在教學時,只有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細細品味,才能讓孩子們在閱讀中產生共鳴,讓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代人身上流淌。古詩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千百年來,古詩文就已經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教科書,成為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滋養劑。當教學博大精深的古詩美文時,教師只有深挖教材的內涵,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才能將一切美妙的修養和哲學毫無痕跡地從學生的口中滲入血液,滲入生命感受的深處,成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如在閱讀《滁州西澗》、《春夜喜雨》時,學生在理解詩的字面含義后,我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大自然對人類無私的給予和奉獻,抒寫小練筆,使學生學會感恩,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樸素情感;當學習《登高》、《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帶孩子們登高望遠過重陽,饒有趣味地拋出問題:“你知道重陽節的由來嗎?古代人是怎么過重陽節的呢?與親人好友久不相逢,你的心情怎樣呢?”學生迫不及待想幫老師解決“疑難”,通過查閱資料、詢問父輩、自身感受的表述,切身體會詩句中古人的離別愁緒,體驗濃濃親情;當誦讀慷慨激昂的《過零丁洋》 、《滿江紅》、《己亥雜詩》等愛國詩篇時,教師對背景材料的挖掘更是必不可少,我重視引導學生收集時代背景資料,并旁征博引,要求列舉現代愛國人士的事例,從而樹立學生身為中國人“振興中華”的使命感,激發學生愛國熱情,達到預期的效果。
三、跨越“學科”,拓寬途徑
“新課標”的“大語文觀”理念,就是語文學習的生活化、開放化、邊緣化。它要求語文教學聯系生活,強調開放,提倡跨學科。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新教材選編的課文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題材廣泛,體裁多樣,全方位、多形式地為學生提供了閱讀的途徑。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讀本資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呢?我認為,只有勇于突破“學科”瓶頸,多元化傳遞文化信息,才能更有效、更有力地弘揚傳統文化。如人教版(2016年)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中,4個課文單元,圍繞“自然”、“想象”、“兒童生活”、“觀察”等主題編排,有蘊含著熱愛祖國、關愛他人、友好相處、熱愛科學等豐富的思想情感因素,亦有適應社會要求的時代精神。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為每單元定下相呼應的主題,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途徑,也為學生在廣泛閱讀積累后提供展示成果的舞臺。如結合學校開展的“慶五一”自理能力競賽,讓學生參考相關資料和生活實踐后,參加制作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傳統小吃競技比賽;或利用班會課、活動課開展各個傳統節日的文化展示,如組織“端午知識知多少”、“又是中秋團圓時”等主題班會課,學生必須掌握第一手閱讀材料,才能在班會中過關闖將、拔得頭籌;又如利用黑板報、宣傳欄、學習園地等張貼“傳統文化知多少”、“小博士大看臺”小報,讓學生學會歸納整理、逐步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新教材介紹了各種傳統文化技藝,我不忘提供機會讓孩子動手操作,體驗中華人民的創新智慧與心靈手巧,利用手工課讓孩子們制作喜聞樂見的花燈、剪紙作品,帶孩子們到陶瓷基地參觀制作工藝,捏陶人,寫隨筆;鼓勵有朗誦、表演、音樂才能的孩子精心排練古詩詞串演節目或課本劇,參加學校組織的“學感恩、誦經典”誦讀比賽,一展朗誦、傳統技藝、書畫等才藝,學生們的全情投入、盡情表現令人置身于“斑斕的經典世界”。在這些豐富的教材資源的引導下,學生領略到前所未有的知識領域,大大激發了探求傳統文化的欲望,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悟自得,在思想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傳統文化的養分在靈魂里積淀升華,滋養著純凈美好的心靈。
四、建立機制、多層評價
傳統文化的積累是增知、養心、立志、鑄品,不在一朝一夕,而在乎一點一滴聚沙成海,只有建立一種有效機制才能確保經典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為鼓勵學生學習和積累大量詩詞曲賦的優美語言、經典篇章,我結合學校定期開展的測評活動、競賽機制,與學生、家長制訂長期計劃,把誦讀經典納入日常工作、生活,把誦讀經典養成一種習慣。如學校升旗儀式上開展“每周一句古訓”誦讀,我就將古訓寫在黑板上角,堅持課前1分鐘全班齊誦、學期末檢驗匯總;如結合學校每學月制定的傳統文化主題,每周定時帶領學生到學校圖書館閱讀經典美文,指導孩子們摘錄讀書筆記,寫一些簡單的讀后感,再利用讀書發表會讓學生復述詩文的內容,交流認識及感受,引導他們大量積累古典詩文,促進讀書的質量。每一單元階段,我就結合學校制訂的閱讀卡對學生的閱讀數量及質量進行統計、調控,引導學生從課外書中認真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作品的文化內涵,達到高質量的語言吸收。我將學生在學期的閱讀總量質量,作為學期末閱讀的“第一層評價”,按照學生的閱讀量在“星級評定卡”上獎上“星星”。
為鼓勵學生將古詩文中的名篇、名句內化為自己的語言,能在日常習作、口語交際中應用古典詩文,提高習作水平,我制定了第二層評價:為參加“小博士大看臺”黑板報展示、“傳統知識競答”、“學感恩、誦經典”朗誦比賽、 “傳統技藝小能手”的成員和“引經據典小能人”按“功績”分發證書,標示等級,以此作為閱讀評價的第二重標準。
第三層評價,是將學生的言行舉止的日常考評也補充到傳統文化閱讀的測評之中,對于那些言行舉止具有傳統美德的學生,也給予表彰,從而弘揚了“由內而外”的行為美。
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學生只有從小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才能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培育民族精神。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精髓,以閱讀為根,以文化為魂,努力培養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新一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