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鋒
【摘要】在中學教育體系中,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類課程,知識點眾多、難度較大,以至于不少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較為恐懼,特別是在考試中心理狀態受到影響容易起伏,成績難以提升。這就表明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十分重要,是提升他們成績的關鍵。筆者針對中學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作探討,同時提出一些有效途徑。
【關鍵詞】中學物理 應試能力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154-01
不少中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過程中,雖然能夠理解大量的理論知識,且掌握一定的知識應用能力和解題技巧,但是在考試中則表現的往往不夠令人滿意。究其原因是學生們的應試能力較差,有待培養和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應試技巧。中學物理教師需基于學生的身心特點與發展規律出發,使他們在考試中學會克服恐懼心理和緩解緊張,發揮出自身應有的實力。
一、仔細閱讀題目內容,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習慣
在中學物理課程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教師首先需要求學生仔細閱讀題目內容,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認真審題習慣。仔細讀題、理解題意、認真審題是解答問題的基礎和前提,提高中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應對考試或作業中因審題失誤出現錯誤的題目進行著重分解和講解,刻意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中學物理教師需準確選擇研究對象,指導學生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或數字,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以此排除干擾因素正確理解題目。
比如,在這道題目中:一同學用水平力推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車,沒有推動,此時( ):A.人推車的力與車受的重力是一對平衡力;B.人推車的力與車對人的作用力是一對平衡力;C.人推車的力的大小小于地面對車的摩擦力;D.人推車的力的大小等于地面對車的摩擦力。在解答這道題目時,有的學生會因關鍵詞“沒有推動”選擇C,認為推力小于地面摩擦力。其實不然,由于“沒有推動”表明汽車仍然處于靜止狀態,靜止則表明汽車所受各方面的力是平衡的,平衡即為兩個力相等,其中重力和支持力平衡,推力和靜摩擦力平衡,故正確答案是D。只要認真審題弄清題意,解決這類物理題十分輕松,學生可以快速解題。
二、解答題目流程嚴謹,培養學生規范答題習慣
在中學物理考試中,除考查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和解題技巧、能力的考查之外,還涉及到計算、符號等。要想提高他們的應試能力,應當注重解題過程的嚴謹性,而且書寫物理符號與物理語言需規范化,使其養成規范答題的良好習慣。中學生在解答物理題目時,符號、字母書寫一定要規范化,某些未知物理量必須使用特定的字母來表示,注意字母的大小寫,單位與符號不能混淆;力、光、電路的示意圖要規范標準,以及解題過程均需規范化。
例如,大寫字母P表示功率,小寫字母p則表示壓強;重力是G、摩擦力是f,力的單位則是N;電流用I表示,單位則是A;如果在同一道題目中出現多個同類的物理量,可以使用數字在下方標注進行區別,像拉力F1、F2。在畫各種示意圖時一定要用標注的作圖工具鉛筆和支持,注意用線段長短來表示力的大小;箭頭方向用以表示光線與力的方向;磁感線和電學實物圖則需使用平滑的曲線。在解題時計算類題目需搭配相應的文字性說明,確保解題過程的完整性,讓解題思路展現的更加清晰、答案有理有據;計算過程需先寫出需要求的物理量公式,接著代入相應的數據,且數據需搭配規范性的單位,然后規范的表達計算結果。
三、逐步形成批判思維,培養學生反復檢查習慣
在中學物理教學中需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幫助他們養成反復檢查的習慣。批判性思維即為在思維活動中應獨立思考,認真回顧解題過程檢查答案,及時發現問題和不足,善于捕捉有效信息,能夠自覺發現解題中的錯誤。同時,中學物理教師需要求學生在解答完一道題目之后,在有限的時間內反復檢查解題中曾經出錯或容易出錯的地方,并找到出現錯誤的原因,認真總結在今后解題中應注意的地方,以此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在中學物理應試中,正確檢查方法如下:逆查法,從計算結果開始向前逐步推算,檢查求出的數值或結論是否可以回歸到原題目的已知條件中;檢驗法,將計算結果直接代入到題目的已知量中,檢查是否與題目所求相吻合;重做法,即為使用草紙將已經做出的解答過程與答案進行遮蓋,接著再重新審題、讀題與計算,檢查兩次計算結果是否一樣。假如發現不同,則需要再次重復檢查,研究哪一次的解答步驟與答案正確,找出錯誤所在篩選出正確答案,最終決定使用正確的解題方法。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時間足夠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考試時間,先檢查重點題目,有條不紊的檢查,最終形成良好的反復檢查習慣。
四、總結
在中學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需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切入點,幫助他們調整好心態,在考試中以平常心對待,從認真審題、規范答題、反復檢查等多個角度著手,充分發揮出自身的知識水平和解題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和考試成績。 參考文獻:
[1]黃長林.關于中學物理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中華少年,2017,(36):183-184.
[2]謝奔峰.中學物理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35):183.
[3]冷文義.渠清緣之活水——對物理教學的一點思考[J].江西教育,2017,(14):30-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