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治軍
【摘要】“歐洲文化之都”是盛行的一種“文化城市”戰略,是以文化帶動城市發展,保持歐洲文化多元化與豐富性。在我國城市群建設的進程當中,可以借鑒“歐洲文化之都”,規劃城市文化空間,塑造城市文化品格,從而提升城市形象,推廣城市品牌。
【關鍵詞】歐洲文化之都 內涵 意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01-01
一、“歐洲文化之都”的內涵與理念
歐洲文化之都(以下簡稱ECC: 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是每年從歐盟加盟國中選取兩座城市作為文化首都,依據城市自身特色,擬定活動主題,開展為期一年全民參與的藝術文化活動。
ECC的理念是把城市置于整個歐洲文化生活的中心,助推歷屆當選城市的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如法國里爾、德國埃森,借助當選“歐洲文化之都”契機成功實現了轉型和復興。同時,當地居民有機會參與長達一年的文化活動,并在城市發展和文化表達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提升當地城市形象,吸引國際社會關注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為ECC的成功延續,世界各地陸續涌現美洲大陸文化之都,加泰羅尼亞文化之都,伊斯蘭文化之都,UK文化之都等藝術文化活動,而自2014年起,亞洲也出現了由中日韓三國舉辦的“東亞文化之都”。
二、“歐洲文化之都”的特色
一是文化之都的五官享受,體驗當地的真實生活。由于申根條約約定歐盟加盟國之間可以不必國境審查自由出入,如此的交通便利也是支撐ECC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近年ECC吸引的對象逐漸向樂于探索未知城市,希望體驗當地的城市設計、藝術以及生活文化的年輕階層傾斜,為來訪者準備了多彩的藝術文化活動,使其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全方位的感受城市魅力。從長遠的角度來審視,ECC活動的重點在于促進地域文化資本的成熟。在此意義上,城市的主題就變得尤為重要。
二是多樣性的融合是歐洲文化之都的目的。ECC的創辦理念是“多樣性的融合”,旨在把城市置于整個歐洲文化生活的中心,意在實現語言與國民精神不同的歐洲各國之間相互的文化理解,實現歐洲真正的融合,期待通過不同的國家之間長期的文化理解,促進歐盟各國市民之間的連帶意識以及政治參與意識。無論是世界各個城市參考ECC的成功模式,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受其啟發于2004年推出的全球創意城市網絡,都是城市政策在全世界的滲透。
迄今為止,文化觀光吸引游客可以產生較高的投資收益,因此越來越多的城市紛紛制定政策,提振觀光經濟,通過投資興建文化活動設施,繁榮文化活動市場,來促進文化環境的總體環境。除此之外,通過活動提升地區知名度和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力),從而提高文化產業產值、促進城市的再生、提高對創意文化產業以及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文化之都的成功之道在于自下而上、全民參與。ECC本身也面臨著很多的課題。在主辦城市的文化之都活動過后,文化投資無法運用在后續的城市經營與建設。就現狀而言,短期的階段性觀光收益并不是ECC舉辦的著眼點,多類型的主辦城市和各具特色的活動主題、自下而上的全民參與的城市運營手段,才是獲得內外支持和保證城市長期發展的關鍵。追求政策短期成效的成果至上主義的潮流,會讓人擔心削弱重建社會的文化及創造性。過度追求經濟成效的文化政策,不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政策。
三、ECC的意義在于解放當地居民的創造性
總體而言,善待具備獨有的城市創意,可以推動世界城市經濟的人才,從而解放當地居民的創造性的政策,才是ECC及創意城市的功能所在,才是世界的潮流。
ECC既不是城市建設者也不是城市規劃者。文化之都的內涵不是為了促進觀光收益的經濟效果,而是尋求歐盟城市間的共存和共生。因此,ECC成功源自于的歐盟和城市的行政擔當——從歐盟各地匯集而來的優秀的文化活動策劃人的努力。與其說他們是文化精英,不如說他們是專業人才,是與普通市民參與ECC事業的共同創建者。由此來看,近年檢驗ECC成功與否的視角,有必要從文化創意的壟斷(生產主導)向著創意的解放(市民生產消費活動的活化)轉換。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有利于“自律的個人文化的形成”,這是ECC重要的職責。通過提高每個城市市民的政治判斷力和行動能力,解讀歐洲共同體的社會架構,創建更加自由的社會,這才是體現綜合社會政策的文化政策。
四、結語
如今,追求一時效益的觀光經濟主導型的文化事業在歐洲正在成為昔日黃花。因為觀光客而興盛的歐盟城市明確地表示,ECC不是吸引觀光客的道具。我們應該參照深受ECC影響的世界各色城市的文化事業,清查追求費用效益的失敗案例,避免出現城市事業的瀑布型滑落。繼ECC后的世界所有城市,需要尋求的是脫離一味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尋求解放地域共同體,全民參與的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規劃與經營措施。正是由于這種自下而上的文化道具,文化的力量成為了培育創意的苗床,這也是歐洲市民歷經30年得來的啟示與感悟。
參考文獻:
[1]趙淑美.《2004歐洲文化之都:創意城市里爾》[J].《國際城市規劃》(2012年03期)
[2]高夢楚.《“歐洲文化之都”發展研究》[J].《上海文化》(2014年12期)
[3]方丹青、陳可石、陳楠.《以文化大事件為觸媒的城市再生模式初探——“歐洲文化之都”的實踐和啟示》[J].《國際城市規劃》(2017年0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