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星 王彩月
【摘要】鄧小平同志改革開放思想,是在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得以繼承和發展。這為中國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關鍵詞】鄧小平 改革開放 列寧 新經濟政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50-0207-02
1921年3月,俄共(布)召開第十次代表大會,從此蘇維埃俄國進入了新經濟政策時期。在新經濟政策時期的實現過程中,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列寧在《論合作社》中明確宣布: “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這個根本改變”反映了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前后認識的巨大變化,包含了極其深刻而豐富的內容。列寧認為: “新經濟政策不是權益之計,而是長遠構想,是一個要在若干年內長期實行的政策,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經濟的真正的唯一辦法。”在經濟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食收集制,并大力發展商業,使社會主義大工業和小農經濟結合起來。雖然在蘇俄初期,其經濟還比較落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也處于較低的水平,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以及一系列的社會主義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俄國社會主義的發展。他的這些理論構成了關于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以后的社會主義者進行社會主義的探索打開了視野。
但列寧領導俄國社會主義革命僅僅七年的時間,俄國的社會主義者對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問題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列寧于1924年1月過早地去世了,享年54歲。面對這樣一個國際環境,面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的新生社會主義國家,面對文化大革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災難,鄧小平同志在總結本世紀社會主義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深刻指出: “社會主義究竟是個什么樣子,蘇聯搞了很多年,也沒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寧的思路比較好,搞了個新經濟政策,但是后來蘇聯的模式僵化了”[1]。鄧小平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與當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不斷豐富馬克思列寧主義,鄧小平科學地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回答了在當時中國這樣政治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的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創立了科學的理論體系,即鄧小平理論。
中國近40年的改革成果得益于鄧小平理論的改革思想,得益于我國歷代領導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探索。鄧小平改革思想是對列寧的社會主義思想的引用,結合中國國情,對列寧的社會主義思想作到了一脈相成而又與時懼進的運用,使列寧的思想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一、社會主義建設是長期、困難的任務,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方面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列寧和鄧小平都提到了經濟建設是一項長期而又困難的任務,要完成這一任務需要長期的艱苦努力。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就成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馬克思歷來認為:“社會主義要優于資本主義,它的生產速度應高于資本主義”[2]。
列寧在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上曾說:“向社會主義過渡是長期的,國家越落后,資本主義越不發達,過渡越困難,時間越長。”可見列寧已充分認識到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和困難性。列寧提出在俄國這樣經濟落后的國家,建立無產階級政權后,要特別重視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只要不發生戰爭,就應當在繼續保持對帝國主義的警惕的情況下,堅定不移地把工作重心轉向經濟建設。“資本主義造成了在農奴制度下所沒有過的勞動生產率,資本主義可以被徹底戰勝,而且一定會被徹底戰勝,因為社會主義能造成新的高得多的勞動生產率,這是很困難很長期的事業”[3]。
鄧小平在關于社會主義本質根本任務的理論中,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要命題。鄧小平曾指出:“經濟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4]。我國一定要堅持住經濟建設這一中心,持久、快速、穩定地發展生產力。“只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是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的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5]。
二、重視市場作用,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從西歐發達資本主義生產高度社會化的情況出發,曾設想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可立即建設沒有商品生產,沒有貨幣的社會。但后來,列寧逐步認識到,在一個小農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通過商品這條更加迂回的道路,必須用商業把社會主義大工業與小農經濟結合起來。“在我們所談的當前工作中,這樣的環節就是在國家的正確調節(指導)下活躍國內商業。在歷史事件的鏈條中,即在1921-1922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過渡形式中,商業正是我們無產階級國家政權,我們居于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如果我們現在緊緊‘抓住這個環節,那么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掌握整個鏈條。否則我們就掌握不了整個鏈條,建不成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基礎”[6]。
列寧還允許私營企業,并把一部分國有化了的企業退還給原企業主,由私人經營,國家還采取了租憑制等措施,將一部分企業出租給私人經營;在農業方面,國家還允許支持小農經濟;在商業方面,國家支持和鼓勵私人經營中小型商業企業。列寧特別強調在一個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關鍵在于找到社會主義與小農經濟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就是商業。為此,必須大力發展商業交換,發展商品經濟,這也就意味著列寧重視市場作用,利用商品貨幣關系建設社會主義。這有利于俄國這樣一個剛建立的社會主義政權,但經濟落后的小農經濟國家的經濟發展。
而對俄國過渡時期的經濟結構,列寧認為存在著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私人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份,他有了在一定時期內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思想。只是后來斯大林在列寧去世后逐漸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影響了俄國經濟發展以及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endprint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鄧小平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的指導下,黨中央從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的國情出發,在所有制結構上有了重大突破——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一創舉突破了長期以來在所有制結構上的固定僵化模式,這符合加快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適應了在生產力水平呈多層次的狀態,調動了各方面 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同時也符合當今經濟全球一體化,我國對外開放同各國的聯系要求我國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使我國的經濟有了生機和活力,更有了長足的發展,國民經濟飛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整個國家的綜合實力都在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
鄧小平在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述中,說到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商品經濟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與商品都是經濟的手段,這兩者都是資源配置的方式,他們在既定的條件下可以同時存在。
鄧小平思想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比列寧的更為豐富和全面,在談到建立市場體系時,鄧小平曾提出要建立、健全市場法規,使市場經濟體系制度化、規范化,同時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的力度,讓市場的自發性,滯后性、微觀性等缺陷在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的調控下得到有效防范。另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下,鄧小平提出,要對企業制度、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進行改革,這才能充分的更好的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的作用。
三、利用資本主義一切有益的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雖然與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社會形態,但資本主義在其發展的幾百年中,創造了優秀的豐富的成果,這對于貧困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是非常有用的。社會主義要發展,就必須吸收一切資本主義優秀的成果,來促進本國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在這一點上,列寧和鄧小平都提到過。
列寧提出要充分利用和吸收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為社會主義建設所用,用租讓制的形式吸收資本主義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列寧強調“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系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系聯系起來”[7]。同各國資本主義的聯系,其目的是利用資本主義一切有益成果來為社會主義服務,特別是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經驗。列寧在《論糧食稅、貿易自由、租讓制》一文中曾說:“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但和中世紀制度,和小生產、和小生產者散漫性聯系著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范圍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引導到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上去)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8]。最后列寧用了一個公式來說明什么是社會主義:“樂于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總和=社會主義”[9]。
和列寧相比,鄧小平在我國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鄧小平認為開放就是改革,是對外關系的改革,因而開放就應該是全方位的開放。他指出:“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方法以及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10]。對資本主義的事物應采取“揚棄”的態度,吸取精華,棄其糟粕。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鄧小平創辦了經濟特區,先后創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特區以及后來又開放了十四個沿海城市,在中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形式。這些地區都在改革開放的號召下,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優秀成果,先進技術、管理經驗、資本等,在短短的十幾年的時間,這些地區的國民生產總值都以幾十倍的速度增長,對于全中國來說,這些地區起到了“窗口”和“基地”的作用,這也帶動了中國內陸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中國經濟快速的發展,有不少中國人曾懷疑中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針對這一懷疑,鄧小平提出,“不管怎樣開放,不管外資進來多少,它占的份額還是很小的,影響不了我們國家的公有制”[11]。
列寧的社會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思想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鄧小平理論的某些部分就是對列寧主義尤其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的繼承、深化和發展。正是由于這種繼承、深化和發展,才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成就驗證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思想這一偉大舉措的成功。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139頁
[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12頁
[3]《列寧選集》第四卷第16頁
[4](《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12頁
[5]《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14頁
[6]《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78頁
[7]《列寧全集》第41卷第167頁
[8]《列寧選集》第四卷第525頁
[9]《列寧全集》第34卷第520頁
[10]《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44頁
[11]《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351頁
作者簡介:
成星,1984年10月生,女,講師,碩士。
王彩月,講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