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喜++王德元
摘 要:小學作為人生起步階段,對于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小學生性格品質和優秀品德的培養,是現今教育關注的重點。隨著素質教育的廣泛推行,德育工作逐漸被大家重視,小學生的身心是否健康關系到祖國的未來。現在的小學生身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很多心理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本文針對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的辦法和建議,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幫助。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一、 引言
社會不斷發展的前提下,作為祖國和家庭的希望,人們在孩子身上寄予太多期望,尤其是小學生,心理剛開始發育,剛開始學習和認知這個世界,就擔負起強大的學習壓力和競爭壓力,面對社會上各樣的誘惑,缺乏分辨能力和控制能力,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長期的壓力和困擾無法宣泄也導致很多小學生出現行為和性格異常。身為教育工作者,必須要直面孩子的內心世界,與孩子多溝通,及時地了解孩子在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方面遇到的問題,進行心理上的疏導,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孩子緩解壓力,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小學生群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系到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對其品德和性格建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一) 性格問題
在現今的小學生群體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性格差異造成的。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強勢的家長不注意給孩子表達自我意愿的機會,直接的、命令式的教育孩子必須嚴格遵守家長的要求,按照大人的規矩辦事情,使孩子自己的內心想法長期受到壓抑,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懦弱,做事情缺乏主見。還有的孩子則是長期被家人寵溺,養成驕縱、任性的性格,當他們的想法不能如愿時,就產生逆反心理,不配合老師和家長的要求,不服管教。有的孩子則沒有安全感,對家人的依賴性很強,不能獨立的應對生活和學習。
(二) 厭學問題
小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各類特長和課外補習課程,繁重的學業給小學生們造成巨大壓力,把他們的課余時間壓縮的幾乎沒有,孩子缺乏釋放天性的機會。面對家人的期望和同齡人之間的競爭,小學生們只能選擇默默承受這些學習壓力,長期下來積累的心理矛盾會逐漸惡化,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應有的興趣,從而產生厭學心理。嚴重時學生甚至出現不自信、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等消極的心理,有的學生還會選擇逃學。
(三) 交往障礙
學生之間的學業競爭、能力攀比,會讓一些小學生產生挫敗的感覺,有的小學生膽小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有的長期以自我為中心,脾氣比較大,很容易與同學發生矛盾,不會正確處理情緒,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抱怨或者發火,有的甚至產生破壞或報復情緒,容易與人發生沖突,有的小學生還會出現暴力傾向,在學校沒有朋友,逐漸被孤立,出現交往障礙。
(四) 焦慮心理
有的小學生遇到問題不知道如何解決,不由自主的緊張壓抑,尤其是在考試的時候,有的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常為一些小事煩躁,對于同學之間或者和老師之間的關系異常敏感,會莫名的感到緊張、恐懼等,有的小學生很容易哭,遇到問題就不知所措,無助、焦慮。有時候面對學習的壓力,內心擔憂,甚至出現失眠等癥狀,這樣的現象都是由于焦慮心理造成的。
三、 解決小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面對小學生經常出現的這些心理問題,教師和家長都應該引起重視,及時的給予小學生幫助和心理疏導,讓小學生能有傾吐心聲的機會,化解心理疑問,讓小學生對自己、對他人都有正確的認識,適應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生理發育,在理解和思維方面逐漸地成熟起來,發展出健全的健康的人格素質,能有效的調節情緒,保持自身精力,更好的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
(一) 在學校開展心理科學宣傳教育活動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學校多開展心理科學方面的宣傳活動。生動活潑的宣傳形式可以吸引小學生,采用形象的動畫人物和新穎的故事情節來講解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并吸取教訓,正確的面對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困擾,以一種積極的陽光的心態去解決這些煩惱,不讓壞情緒和壞脾氣蔓延,明辨是非,真正的化解不良情緒,改變不好的心理習慣和性格。
(二) 家長多學習多了解孩子心理并給予積極幫助
作為家長,除了關注小學生的學習狀況、身體狀況和生活狀況以外,還應該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以平等的角度對待孩子,小學生雖然小,他們也有表達自己的權力和訴求。家長應該多了解一些小學生心理知識,學習和掌握幫助小學生化解內心困惑的方法和技巧,多傾聽孩子的心聲,當發現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時,積極的提供幫助,緩解孩子的內心壓力,做孩子的知心伙伴。家長伴隨孩子成長的左右,家長的關愛和幫助能讓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心,通過家長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來引導孩子,相信孩子的小學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精彩,心理也會發育的越來越健康。
(三) 教師關注小學生心理狀況
小學生主要是在校園接受教育,不管是哪一類教育方式都要圍繞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學校小學生需要教師的關愛,尤其是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教育。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來開展教學,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一旦發現問題應該有技巧的幫助學生,不能只是批評管教,要引導學生化解壓力,朝著正確的方向改變自我,完善品德。當小學生出現一些極端行為時應及時聯系家長了解學生的狀況,查明原因,給予學生正面引導,鼓勵學生積極面對,有條件時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記錄成長經歷,更多的關愛學生。
四、 結語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忽視,小學生無論在生理發育還是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都離不開大人的引導和幫助。面對不同的心理問題采取相應的心理疏導對策,讓學生建立正確的人格、品行及道德觀念,塑造陽光、開朗、樂觀的心態,為未來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基礎。面對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協作,為孩子們營造出健康的、積極的學習氛圍,提高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讓我們的祖國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檸.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疏導策略探究[N].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5):109-110.
[2]葛彩玉.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考試周刊,2016,(25):176.
作者簡介:
王多喜,王德元,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謝河鎮五中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