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一個家庭、學校和社會聯合關注的問題。中學階段,是每個孩子身體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不僅僅是身體方面的生長發育,同時還有心理方面的生長發育,因此這個階段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尤為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轉變觀念,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健康;原因;對策
對學生進行的教育,并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需要關注學生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發展。城鄉結合部在對中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心理教育出現了較為明顯的缺失,從而導致學生出現了明顯的心理問題。加強對城鄉結合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分析,有助于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 嚴重的學習壓力
中學時期,尤其是初中二年級之后,課業的難度明顯增大,同時學生開始逐步背負起升學的壓力。尤其是城鄉結合部的學生有進入大城市工作的期望,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希望能夠通過良好的學習成績考入知名的重點高中、優秀的大學,因此學習成績上的競爭更加激烈。同時,家長和教師對學生成績的要求也比較高,更容易導致學生因為過于嚴重的學習壓力而出現心理問題。
(二) 家庭教育的缺失
城鄉結合部的學生家長,大多沒有更高的學歷,外出工作的內容往往是打工或忙于小餐館、食雜店等生意,首先在家庭教育的時間投入上,就存在很大的不足。而家庭教育的缺失,又容易導致學生由于缺乏雙親的關注,或因祖輩的溺愛偏寵而導致心理發育畸形,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長。
(三) 家長素質不足
城鄉結合部的家長學歷普遍低下,大多為初中畢業、高中畢業,家庭中對書籍、知識的重視存在較大的不足,即使想要通過輔導學習與孩子拉近距離,也往往不能得門而入。家長的綜合素質也體現在對學生的教育缺乏方法,面對孩子犯的錯誤動輒打罵,或者根本沒有與孩子交流的意愿。更有甚者,家長以此為理由推卸教育責任,將之視為學校的義務,不利于學生內心健康成長。
(四) 學校教育缺失
另外,學校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更加重視成績的傾向。城鄉結合部由于在師資資源、教學硬件設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只能相信“勤能補拙”,將全部精力集中到文化課的學習方面,這一點在初中階段尤為嚴重。因此,學生養成了以卷面分數論成敗的情感偏向,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存在不利的影響
(五) 社會輿論影響
很多中學生由于自身自控能力不足,再加上學校周邊環境以及社會輿論的影響,導致他們心理方面出現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學校附近的網吧、電子游戲廳或者一些不良社會分子的誘導,還有的則是因為當前社會輿論的誤導,導致一些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一味地對社會對同學進行惡意的索取,甚至太過自我,目中無人等等,對學生自身產生以及社會發展影響巨大。
(六) 青春期問題
青春期的懵懂,是每個中學生都會經歷的,這段時間學生的身心成長發育一直處于一個高速的發展狀態,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不僅僅在自我意識方面得到了強化和發展,更是對于異性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甚至是好奇,而且他們會不自覺地對異性進行向往,甚至為此情緒反復、情感激蕩等。這種矛盾一旦得不到解決,就會轉化為憂郁、厭學、早戀、人際關系緊張等行為。
二、 如何正確處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 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
首先,要對整個社會風氣進行合理有效的改善,特別是青少年所接觸的社會環境,從而幫助青少年養成正確健康的心理觀念,以及社會價值觀,特別是對一些不良的娛樂場所或者電游設施等,要進行合理的管控和限制,禁止未成年人進入,并且對其內容要進行及時的管理,努力為中學生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尤其是學校的周邊環境。
(二)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表率,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教師具有堅定的信念、良好的涵養、清醒的理智、對學生充滿愛心、信心,會促使學生奮發向上。反之,教師素質不高,會讓學生泄氣失望,甚至心理茫然,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而且會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梢姡處熈己玫淖陨硭刭|是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是幫助學生改善自身心理環境,提高心理承受力,改善師生之間、同學之間關系的一面鏡子。
(三) 強化學校、家庭的緊密配合
要預防與矯治學生的心理障礙,必須建立學校、家庭的整體和諧的育人環境,充分調動兩方面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破除“只有上大學才是成材”的片面認識,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和特長,重視和發掘人才的多樣性,不以分數論英雄,不要歧視和嘲笑學業成績差的學生,俗話說,善用物者無棄物,善用人者無棄人,任何學生身上總是有閃光的東西存在著。
(四) 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
學生的需求是多樣的,但不一定都能得到滿足,對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學生,必須及時做好認真、耐心、科學的思想工作,疏通心理障礙,從而化解其因得不到滿足而留下的心理情緒,幫助他們消除障礙,養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此外,還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療的簡易方法對癥下藥。做好學生青春期的教育工作,對學生的青春期出現的現象和問題做出科學的解釋,并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要堅決反對生硬的壓制性辦法,不可形成“禁令效應”,多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多做青春期心理咨詢工作,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引導他們合理發泄不良情緒。
總之,針對中學生因嚴重的學習壓力、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長素質不足和學校教育缺失所導致的心理問題,通過教師調整教學方法、與家庭教育形成聯動、強化教師教學能力、加強常規教學的心理教育滲透,提高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促使城鄉結合部中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金巖.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2014(35):15-15.
[2] 林茂超.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對策[J].南方論刊,2011(1):56-57.
[3] 李文革.淺談新時期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3):251-251.
作者簡介:
王露娟,甘肅省隴南市,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舊城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