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華
摘要:目的 探討培土生金針法治療慢性咳嗽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92例慢性咳嗽患者隨機分成針刺組和對照組,比較2組治療效果。 結果 針刺組總有效率76.1%,對照組總有效率69.6%,針刺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采用培土生金法治療慢性咳嗽療效顯著,且易于推廣。
關鍵詞:培土生金針法;針刺;慢性咳嗽;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1-0056-03
慢性咳嗽是患者常見就診的主要癥狀之一,臨床以超過8周反復、頻繁咳嗽,胸部X線及胸部查體未見明顯異常為特征性表現,本癥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且長期反復咳嗽易導致咳嗽性暈厥、肋骨骨折及氣胸等并發癥[1]。因此,積極尋求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現實的意義。為更好診治慢性咳嗽,在西醫規范治療的基礎上,本科對2016年7月—2018年1月間就診的慢性咳嗽患者采用培土生金法針刺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6年7月—2018年1月本科收住院治療的病例,其中針刺組中男29例,女17例,年齡在23~63歲,平均年齡(36.53±12.45)歲,病程9~29周,平均病程(17.24±5.27)周;對照組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在24~64歲,平均年齡(38.06±14.29)歲,病程10~32周,平均病程(15.56±8.90)周,2組患者在臨床癥狀、性別、年齡及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收治的92例慢性咳嗽患者均符合《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2]及《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咳嗽的診斷標準:咳嗽時間超過8周,伴或不伴咯痰,無明顯咽癢,多伴乏力氣短、納食減少、口燥咽干、怕風、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全胸片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1.3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18~70)周歲;(3)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診斷標準;(2)年齡不在(18~70)周歲范圍;(3)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4)精神疾病;(5)心、肝、腎、腦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損害;(6)經規范抗不典型病原體治療無效者;(7)近5年診斷惡性腫瘤。
1.4 治療方法
1.4.1 針刺組 予自擬培土生金針刺處方:肺俞(雙)、脾俞(雙)、胃俞(雙)、足三里(雙)、中脘、太白(雙)。使用0.3 mm×40.0 mm的華佗牌無菌針灸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皮膚消毒后采用常規進針,針刺手法采用補法,其中脾俞穴、胃俞穴、肺俞穴直刺進針微斜向脊柱深0.5~l寸。留針30 min,期間每隔10 min行針1次,每天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30 d)。
1.4.2 對照組 參照《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中關于慢性咳嗽的對癥治療:口服復方甲氧那明膠囊(上海第一三共制藥有限公司),每次2粒,每天3次,孟魯司特鈉(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每次10 mg,每晚1次,共治療30 d。
1.5 療效標準 ①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定為3級:治愈:咳嗽完全消失,肺部聽診:呼吸音清,干性羅音消失,起居活動如常,X線檢查示正常;好轉:咳嗽減輕,痰量減少,肺部聽診:呼吸音粗,偶可聞及干羅音,X線較前改善;未愈:咳嗽癥狀及體征未見改善。X線未改變。②采用咳嗽VAS視覺評分系統進行評價,由患者根據自己的感受在0~10cm的刻度上進行標記,“0”表示完全緩解,“10”表示咳嗽仍劇烈。再把病人群體分為三個亞組:0~3cm標記為“無或輕度”,4~7cm標記為“中度”,8~10cm標記為“重度”。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各組構成比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0VA),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比較 見表2。
3 討論
慢性咳嗽臨床上胸部X 線片無明顯異常,臨床上誤診誤治率較高,給患者的工作、生活帶來嚴重困擾。中醫學認為咳嗽是指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致的以咳嗽或伴咯痰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癥。肺主氣,司呼吸,肺氣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則發為咳。咳嗽日久耗傷肺氣,肺氣不足,子病及母,故可累及于脾,脾虛生痰,痰阻氣道,進一步加重咳嗽;或脾氣虧虛,運化不足,土不生金,肺失所養,肺氣不足,肺氣虛不足以息,則發為病。“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肺脾氣虛又加重痰濁的產生。所以治痰先治脾,以絕生痰之源。脾土強則肺金生,脾氣旺,則肺無痰貯。張景岳《景岳全書》中有云:“臟腑病,津液敗,留而為痰”,指出治痰的根本是使其不生。而培土生金法正是根據肺脾關系斷痰之來源,達到無痰而生,其病自愈。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的活動也是彼此相關的。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中醫藥具有兼顧整體與局部、通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而祛除疾病、療效顯著、預防復發的優勢[4]。《素問·咳論》指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培土生金法是五行母子補瀉學說和五臟相關學說中“虛則補其母”的方法,也稱健脾益肺法。五行學說的相生規律為土生金,脾為肺之母臟,脾虛可影響到肺,肺虛也可影響脾,當土病不能生金,或金病致土虛時,用補脾土的藥物治療,借以調補中州,益氣生血,從而使肺臟受益。《醫宗必讀》有“雖喘嗽不寧,但以補脾為急……脾有生肺之能……土躍而金生”的論述,也是運用培土生金之法而達到療肺之目的。
各種刺激氣道上皮內的咳嗽感受器,通過迷走神經傳入到腦干的咳嗽中樞,中樞一方面將沖動傳入到大腦皮層以及孤束核附近的區域,并在腦干和延髓整合為一個協調的咳嗽反應,并將沖動傳出到膈肌、喉、胸和腹部的肌肉內,產生系列的呼吸肌收縮活動,引起咳嗽[5]。傳統針灸治療對各臟腑尤其是肺臟的功能修復以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再平衡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6]。本臨床觀察所選肺俞、脾俞、胃俞為膀胱經的背腧穴,為脾肺兩臟之精氣輸注于背部的穴位,具有健脾益氣,培土生金的功效。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穴,中脘穴是任脈經穴,此穴位于中焦,為胃之募穴,兩穴相配既可調理脾胃,又可補益正氣,促氣血生化,加強宣肺平喘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達到健脾除濕,化痰平喘的作用。太白穴為足太陰脾經的原穴,與他穴相配共達健脾益氣的目的。綜上所述,采用培土生金為治療原則,運用針刺治療慢性咳嗽,相比常規西藥治療能夠較快地緩解患者咳嗽癥狀,但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行長期隨訪觀察,以便更客觀地觀察培土生金針法治療慢性咳嗽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劉斌愷,賴克方.慢性咳嗽的流行病學[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0,33(1):62-66.
[2]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6,39(5):323-354.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邢雪飛,殷明陽.中藥治療過敏性咳嗽的研究進展[J].藥物評價研究,2014,37(5):476-480.
[5]葉任高.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4-95.
[6]樊錦青,盧靜,解衛平,等.溫針灸結合穴位注射彌可保治療慢性咳嗽的臨床觀察[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4(9):125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