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梅 周蘇 劉芳
摘要:目的 探討督灸治療老年睡眠障礙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 將60例老年非特異性睡眠障礙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督灸療法。運用睡眠率觀察患者睡眠時間的變化,運用運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觀察記錄治療前后積分的變化。2組均以1月為1療程,治療觀察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結果 2組患者治療后睡眠率均較治療前增高(P<0.05),2組患者治療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降低(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的80%(P<0.05)。結論 督灸聯合針刺治療老年睡眠障礙的療效優于單純針刺治療,且安全性較好;同時,辨證施護得當是獲得療效的保證。
關鍵詞:老年;睡眠障礙;督灸;針刺;中醫護理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8)11-0092-03
睡眠障礙是指睡眠量的異常及睡眠質的異常或在睡眠時發生某些臨床癥狀,如睡眠減少或睡眠過多,睡行癥等,其中以失眠癥最為常見[1]。本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據調查:我國人群有42.2%存在睡眠障礙,其中老年人占57.6%,且有逐漸增高之勢[2]。它可影響老年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還能導致免疫功能的紊亂[3],增加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由于采用西藥治療本病存在依賴性、耐藥性及副作用等不足,因此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中醫睡眠醫學[4],探討本病的中醫治療是必要的。近年來,筆者運用督灸聯合針刺治療老年睡眠障礙患者30例,現將臨床觀察結果及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昆明市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的老年睡眠障礙患者,共60例,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60~78歲,平均68.5歲;病程3月~20 a,平均8.5 a;中醫辨證屬心脾兩虛19例,心虛膽怯11例。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60~76歲,平均67歲;病程3月~20 a,平均7 a;中醫辨證屬心脾兩虛17例,心虛膽怯13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國際[5]、國內[6]標準擬定,符合:(1)夜晚入睡時間較長、睡眠時間較短、覺醒頻繁、早醒易醒、醒后疲乏、多夢易驚、睡行癥以及夢魘等,每晚睡眠時長在6 h以內以及覺醒時間>30 min;(2)嗜睡癥,白天疲乏倦怠無力、工作生活狀態較差、頭昏欲睡、精力渙散、影響工作;(3)前兩條當中敘述的癥狀及不適每周出現3次以上,其發生延續的時間達到1月以上;(4)排除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睡眠障礙[7。
1.2.2 中醫診斷 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不寐辨證分型:①肝郁化火:心煩不能入睡,煩躁易怒,胸悶脅痛,頭痛面紅,目赤,口苦,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脈弦數。②痰熱內擾:睡眠不安,心煩懊憹,胸悶脘痞,口苦痰多,頭暈目眩。舌紅,苔黃膩,脈滑或滑數。③陰虛火旺:心煩不寐,或時寐時醒,手足心熱,頭暈耳鳴,心悸,健忘,顴紅潮熱,口干少津。舌紅,苔少,脈細數。④心脾兩虛:多夢易醒,或朦朧不實,心悸,健忘,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舌淡,苔薄,脈細弱。⑤心虛膽怯:夜寐多夢易驚,心悸膽怯。舌淡,苔薄,脈弦細。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西醫睡眠障礙診斷標準者;②符合以上中醫辨證屬于心脾兩虛,心虛膽怯證者;③年齡>60歲;④否認中藥外用過敏史者。
1.4 排除標準 ①有過敏史者;②服用治療失眠的中西藥及采用其它治療方法者;③年齡≥78歲,因反應遲鈍,易燙傷,且準確標定坐標位置的能力不足;④合并有其它各種重大疾病者,如嚴重的精神疾病、嚴重的抑郁焦慮癥、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嚴重的肝腎功能損害等。
1.5 脫落標準 ①未能全程完成本研究觀察或觀察記錄不完整者;②患者為加速療效,合并使用其他療法或藥物而無法判定療效者;③失訪者。
2 方法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針刺治療。參照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針灸學》“不寐”[8],定位取穴施針。主穴:神門、三陰交、百會、安眠、照海、申脈;配穴:心脾兩虛配心俞、脾俞;心虛膽袪配心俞、膽俞;健忘配四神聰;多夢配大陵。進針得氣后申脈、神門用捻轉瀉法,照海、三陰交、心俞、脾俞、膽俞、百會用捻轉補法,安眠、四神聰、大陵用平補平瀉法。分別在進針后10 min,20 min,30 min行針3次,共留針30 min。隔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3次。觀察組在對照組針刺治療的基礎上,采用督灸進行聯合治療。方法:病人取俯臥位,裸背,常規消毒后沿棘突涂抹冬青油,然后均勻鋪撒一層我科自配督灸藥粉(分男用,女用),在其上覆蓋一層桑皮紙,紙上放置我科特制的督灸盒(呈長方形,長從大椎到腰骶,寬可覆蓋雙側膀胱經二條循行線),內放點燃的艾條15段,每段長約3~4 cm,待艾條燃盡放新一輪艾條。艾灸時間約1 h。治療結束后取下督灸盒,清除督灸藥粉。每周治療一次。
2.2 臨床護理 針對睡眠障礙的常見原因,評估患者的病情、體質和心理,了解患者的生活習慣和睡眠環境,從以下幾方面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①耐心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撫慰患者勿擔心入睡困難,睡前避免思慮,放松身心;②改善睡眠環境,保持安靜,注意通風,調節室溫,遮擋光線;③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提倡睡子午覺,采用正確睡姿,如右側臥位;睡前不喝咖啡和濃茶、不飲酒、不宜吃得過飽和過多飲水;④合理運動,科學養生:可多吃山藥粥,茯苓餅等健脾養心安神的食物;白天不宜久坐打盹,根據個體情況可進行慢走等有氧運動;睡前不宜過量運動,可采用溫熱水泡腳,聽輕音樂等幫助入睡。
督灸操作前還須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說明治療的目的、意義及可能出現的情況,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注意:①治療前詳細詢問過敏史。②避免在過勞、過飽、過饑及精神緊張時進行治療。③治療期間囑患者以清淡飲食為主,忌食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忌飲酒。同時注意保暖,禁洗冷水浴,防止感冒,以免影響療效。④告知患者,局部有輕微的癢、熱、微痛等感覺均為正常反應;過敏性皮膚或瘢痕皮膚患者,敷藥后有劇烈的灼熱疼痛感覺時,應立即取下藥粉;⑤極少數人若局部出現水皰,囑其嚴禁抓撓,水皰處可外敷消炎藥膏,以防感染。2組均以1月為1療程,2個療程結束后評估療效。
2.3 觀察指標和方法 采用國際統一睡眠效率值公式[9]進行睡眠率計算,從時間上分析睡眠質量。睡眠率=(實際入睡時間÷上床至起床總時間)×100%
根據 WHO 頒布的睡眠檢測法,將睡眠質量分為 5級。Ⅰ級:睡眠率 70%~80%,睡眠良好;Ⅱ級:睡眠率 60%~70%,睡眠困難;Ⅲ級:睡眠率 50%~60%,輕度睡眠障礙;Ⅳ級:睡眠率 40%~50%,中度睡眠障礙;Ⅴ級:睡眠率 30%~40%,重度睡眠障礙。睡眠率越高,睡眠質量越好,于治療前后各評價一次患者睡眠率,進行睡眠質量分級,分析睡眠質量的改善情況。
2.4 綜合評價 運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量表[10],進行睡眠質量的綜合評價,選取表中參與計分的18個自評條目,共組成 7 個成分,包括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和日間功能障礙。每個成分按0-3分計分,累計各成分得分為PSQI總分(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質量越差,于治療前后各評定1次。
2.5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8]擬定。痊愈:睡眠正常,伴有癥狀消失,睡眠率達75%以上,PSQI總分<7分;顯效:睡眠及伴有癥狀明顯改善,睡眠率達65%以上,PSQI減分率≥50%;有效:睡眠及伴有癥狀改善,睡眠率達55%以上,PSQI減分率≥25%;無效:睡眠及伴有癥狀無改善,睡眠率在40%以下,PSQI減分率<25%。
PSQI減分率(尼莫地平法)=[(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 ×100%;
2.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無統計學差異。
3 結果
3.1 2組患者睡眠改善情況比較 見表1。
3.2 2組患者治療前后(PSQI)評分的比較 見表2。
3.3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3.4 不良反應觀察 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的副作用。治療組中有一位患者因起床時過猛,出現短暫頭暈,經休息數分鐘后消失。提示在治療完畢后應囑患者先翻身側臥數分鐘后再慢慢起床,避免因久臥后突然改變體位出現頭暈。
4 討論
睡眠在人的一生中占據近1/3時間,隨著醫療模式的轉變,睡眠障礙對健康的影響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1979年美國睡眠障礙協會發表了《睡眠及覺醒障礙的診斷分類》促使睡眠醫學成為一門新興的臨床學科[11]。20世紀90年代,現代中醫睡眠醫學也應運而生[1]。祖國醫學早在《內經》就對睡眠的機理有精辟的論述,“目不瞑”、“不得眠”、“不得臥”都屬于睡眠障礙范疇,《難經》則稱之為“不寐”,歷代中醫對睡眠疾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筆者借用現代醫學診斷標準與評估手段,結合中醫傳統的督灸與針刺方法治療老年睡眠障礙收效良好,治療后睡眠率較治療前明顯增高,提示睡眠時間改善;治療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明顯降低,提示睡眠質量改善;而治療組總有效率93.3%,高于對照組的80%,睡眠改善更為顯著。
采用督灸聯合針刺治療老年睡眠障礙應注意以下二點:第一、精神心理因素對睡眠質量影響巨大,二者常互為因果,故在進行督灸和針刺的同時,必須加強心理護理,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使睡眠與精神進入良性循環,才能確保療效。第二、辨病必須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突出中醫特色,強調個體化。中醫認為人到老年陽氣不足,臟腑虧虛,陰陽不調,營衛之氣運行失常等是睡眠障礙的主要原因,臨床觀察也證實,老年人睡眠障礙患者中氣虛、陽虛體質最多[12]。督脈為陽脈之海,故采用督灸溫通督脈,振奮陽氣;同時膀胱經背腧穴也得到溫灸,可調補五臟六腑之氣;再配合針刺辨證取穴,因而療效獨特。但對于肝郁化火、痰熱內擾、陰虛火旺等火熱之癥,采用督灸恐為不宜,有待進一步探討。
總之,督灸聯合針刺治療老年睡眠障礙對睡眠質量的改善作用優于單純針刺治療,且無明顯副作用和不良反應,有推廣使用價值及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參考文獻:
[1]劉揚華,劉詩翔.睡眠障礙的診斷及治療概述[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2,7(2):143-146.
[2]彭曉楠,付繼紅.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礙的護理干預進展[J].上海醫藥,2013,34(2):42-45.
[3]張如意,游秋云.睡眠及睡眠剝奪與人體免疫系統的相關性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6,31(10):4169-4171.
[4]劉艷驕.以中為體,以西為用,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中醫睡眠醫學[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7,4(2):100-101.
[5]世界衛生組織.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要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36-461.
[6]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22.
[7]高娜,石洲寶.淺述睡眠障礙的診斷及治療[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12):2307-2309.
[8]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9]盧慧清.腦功能治療儀聯合耳穴壓豆治療老年失眠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4,6(4):63-6.
[10]汪向東,王希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S].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37-340.
[11]潘集陽.睡眠調節機制及睡眠障礙分類[J].實用老年醫學,2007,21(1):6-8.
[12]胡甜甜,周爽.251例中老年睡眠障礙患者體質分布特點[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0(4):683-685.
(收稿日期: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