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紅妹
摘要:近年來,我國政府為推動鎮村發展,不斷加大項目資金投入,各類項目資金的數額越來越多,對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資金的使用、管理等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導致項目資金的作用和初衷相去甚遠,甚至腐敗問題滋生,嚴重損害了黨和國家的形象。本文就是針對基層財政項目資金管理和運行展開探討,并研究可行的意見和對策。
關鍵詞:基層財政項目資金;問題原因分析;運行管理;監督問責
一、基層財政項目資金來源和使用特點
(一)基層財政項目資金主要來源
基層財政項目資金,是為了鄉鎮完成特定工作任務而安排的資金,具有專門的用途,其主要來源是由上級財政部門撥入到鄉鎮、村組,主要有政府工程建設、民生工程、政府采購、惠農補貼及其他項目資金等。
(二)基層財政項目資金使用特點
基層財政項目資金的使用特點主要有資金種類繁多,資金管理的復雜化、項目資金都是用于特定事項和項目資金實行單獨核算三個。
二、基層財政項目資金存在的問題
一是少數項目在立項申報中存在不規范現象。由于各村大部分報賬員年齡都偏大,都是按照老辦法、舊經驗去開展工作,對新的財政項目申報程序未能很快熟悉,對各項新的財政政策也是一知半解,對項目資金的使用缺乏系統的統籌,造成了立項申報程序不規范現象。
二是項目資金存在未能及時撥付的現象。部分財政項目資金是各級財政按照比例配套,但是有些地方財政比較困難,不能及時撥付配套資金,甚至是根本不配套,導致基層財政專項資金無法完全滿足項目建設的需要,很多項目建設內容不能如期完成。
三是財政項目實施存在不規范現象。主要表現為有些村對該進行招標的工程項目沒有進行招投標,認為項目工程量不大,就直接發包,沒有經過規范的程序,甚至缺失必要的施工圖和預算表,發包價直接與施工方商定,導致工程量的認定、發包價和決算價存在不透明問題。
四是少數項目驗收審核及資金撥付把關不嚴現象。一方面,由于項目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人員,在驗收時沒有深入檢查項目的實施情況,就項目建設的資料看項目,哪怕是去現場查看,也僅僅是走個過場,沒有準確核查項目工程量,沒有切實履行好審核驗收職責。另一方面,基層財務人員,沒能根據項目建設的進度把資金進行合理分配,對項目施工的具體情況掌握不夠,沒有發揮財務人員對項目的監督作用。
五是項目資金效益存在發揮不充分現象。一方面,有些單位將同一項目的不同部分進行重復申報或者是同一項目重復申報,造成了同一項目涉及多個部門,并由多個部門指導和管理。這種多頭管理的項目,不僅浪費了大量的行政資源,而且造成重復投入,嚴重制約資金使用效益。
三、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思想上有偏差。部分干部對財政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認識不足,存在重爭資爭項輕監督管理的現象,認為這些項目資金是國家公款,只要錢不落進自己口袋,就不會有什么問題,對項目資金的績效置若罔聞,沒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
二是管理上有漏洞。一方面,基層財政項目在預算安排上有漏洞。由于基層財政項目多是采取由鎮村向上一級一級申報的程序,為了多爭取項目資金,部分鎮村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也要向上積極申報項目,而在實際中,存在鎮、村財力不足,為了彌補其他項目和本單位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在下撥的項目資金中做文章、動手腳。另一方面,項目資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項目資金管理上的缺失,造成了資金的嚴重浪費,甚至成為了滋生腐敗的溫床。
三是操作上有困難。由于鎮村干部人手少,對接各部門業務多,一般都是身兼數職,對項目資金的跟蹤問效也僅僅流于形式,對已完工項目,缺乏必要的績效評價。雖然村賬鄉管,對于安排到各村的項目資金,也統一由鄉鎮管理,但是由于人手有限,各項目資金沒有實施單獨核算,也沒有設專門賬戶,而是各類項目資金合在一起管理造成了項目資金實施的不規范現象。
四是監督上有缺失。一方面,絕大部分基層項目是由業務主管部門負責技術指導,項目單位負責施工,鄉鎮財政所只負責撥款。對項目實施的預算、施工、驗收等各環節,財政部門幾乎難以實施監管,僅僅依靠各村提供的項目預算、施工、驗收、決算等材料進行事后審查,不能及時監管。另一方面,對項目資金的使用是否合理,項目質量是否達標等缺乏行之有效的約束機制。縣級審計機關對縣級部門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開展審計監督,由于人員有限,且時間緊、任務重,必要時延伸至基層的審計僅采取隨機抽查的方式,很難做到審全審透。
四、基層財政項目資金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一)完善基層組織保障機制,強化財政項目資金管理
充分利用基層監督力量,指導鄉鎮成立資金監管領導小組和工作組,結合各村的紀檢委員和紀檢監督員,強化對各村的財政項目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同時指導鄉鎮設置財政資金監管員。
(二)完善項目管理運行機制,強化財政項目資金風險管控
首先,要完善項目申報機制。以項目庫為基石,抓好申報立項。深入了解申報立項的項目的實際情況,嚴格審核項目申報和立項,再把已經經過嚴格程序審核好的項目納入項目庫,確保每個項目都切實可行,從而減少和避免在項目安排上隨意性,提升項目安排的合理性。
其次,要完善項目管理機制。一是規范招標程序。鄉鎮凡標的在2萬元以上(含2萬元)——10萬元(含10萬元)的財政建設項目招投標均需在鄉鎮招投標領導小組的指導下進行公開招投標,凡標的在10萬元以上的財政建設項目招標由縣級招標機構進行招投標,并引入第三方機制,確保招投標程序合理有序;二是規范項目建設程序,將項目建設的資金預算、項目建設合同、項目建設管理及監督等有關財政項目資金管理問題制度化,建立合理、高效的管制機制,以構建一個較為完善的項目建設程序。
(三)完善項目溝通反饋機制,強化財政項目資金協調運作
各鄉鎮財政所應及時和民政、交通、農業、國土、水利、林業等相關部門對接相應的財政項目資金,健全和完善基層項目資金的監督管理辦法,履行好鄉鎮財政所的監管職能,并積極和各部門溝通,對不同部門間的財政項目資金,應按照“資金渠道統一歸口,資金使用用途不變,各負其責”的原則,把各部門項目相似、功能相近的項目資金整合起來統籌安排使用,以牽頭部門項目為準,著力解決使用分散和重復投入建設的問題,減少腐敗滋生的溫床。
(四)完善責任追究機制,強化財政項目資金監管
一是整合財政項目監督力量。強化項目主管部門的指導作用,充分發揮人大、紀委、審計、財政等部門的監督作用,并結合第三方中介機構和群眾監督等社會力量,拉起廣泛的監督網,強化對財政項目的監督力度。
二是建立審計監督體系。充分發挖掘審計部門的職能優勢,并與財政部門共同構建項目資金監管機制,通過檢查預算執行情況、資金使用狀況,以及后續審計等,使審計部門的審計活動貫穿于財政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全過程。同時,對發現的問題,追蹤整改落實,切實轉變重檢查輕整改的現象,遏制鎮村對財政項目資金使用過程中截留、挪用等行為,提升財政項目資金使用效率。
三是建立責任追究體系。通過對申報項目單位、鄉鎮財政所等進行責任界定,理清各自的責任分工,分解責任清單,確保有責可追,追必到人。同時基層紀檢監察部門要按照“項目批到哪里,責任就跟到哪里”和“資金流到哪里,監管就跟到哪里”的原則,加大對財政項目資金的審查力度,通過對相關財政項目資金進行檢查,重點收集群眾反映強烈、群眾關心的焦點問題和線索;不定期對可能存在苗頭性問題的責任人進行提醒、約談;對濫用職權、中飽私囊等違反黨紀國法的行為進行嚴肅問責,構成犯罪的,提交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
五、結束語
基層各單位對財政項目資金管理必須高度重視,樹立依法用財的觀念,提升資金管理意識,健全和完善資金管理制度,強化資金監督力度,使財政項目資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助推器”,推動農村經濟建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