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俊
摘要:制造業在我國經濟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國民經濟一大支柱。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和企業間競爭加劇,給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很大挑戰。近年來,不少企業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在各方面加強內部控制建設。但是,企業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實施不到位造成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案例仍然存在。新時期下,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顯得更為必要。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可以保障資產安全、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促進經營目標實現。本文以制造業為例,從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這三個方面分析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更好地發揮內部控制的作用。
關鍵詞:制造業;內部控制;對策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因此,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十分必要。本文旨在分析制造企業內部控制上存在的問題,加強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提高企業內部控制能力,促進可持續性發展。
一、加強內部控制的作用
內部控制是企業內部自我約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管理活動,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內部控制在企業中發揮的管控價值更加明顯。加強企業內部控制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保障資產安全
對每個企業而言,保障各項資產安全十分關鍵。企業的資產安全若是出現問題,將會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甚至危及整個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加強內部控制能對企業資產實施更好的管理和監督,保障企業資產安全和完整。內部控制使企業的管理更加科學合理,對于現金、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的數額及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控制,避免資產損失。
(二)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會計信息對企業內外部使用者有重要價值,能夠傳達企業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運用情況。企業內部控制不嚴謹,容易造成會計信息的缺失和虛假,外部投資者對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的有效利用程度降低,內部決策層也無法很好地根據企業現狀做出最適合的決策。加強內部控制有利于企業財務人員在編制報表、披露財務信息時更加謹慎、負責,提高了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
(三)促進經營目標實現
企業實現經營目標需要各方面的約束,如果內部控制不嚴格,管理松散,員工容易養成貪污浪費、消極怠工、玩忽職守的不良風氣,不利于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加強內部控制能夠對員工的行為習慣進行較為有效的約束,使員工轉變消極的工作態度,推動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其次,內部控制注重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在企業經營目標實現的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加強內部控制能更加有效地幫助企業實現經營目標。
二、制造業內部控制現狀
制造業的發展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近年來各企業通過加強內部控制進一步推動自身發展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下面從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三方面對制造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一)內部環境
目前,部分企業對內部控制重視程度不高,組織結構較為混亂。就重視程度而言,現在企業更多關注產量、銷量、利潤這些硬性指標,忽視了內部管理的軟性要求,沒有給予內部控制足夠的重視,管理者將內部控制簡單地看作財務部門附帶的工作。就組織結構設置來說,部分企業沒有設立獨立的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有些企業即使設立了董事會、監事會,但這些機構并沒有發揮到應有的作用。這兩方面的缺陷使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在內部環境層面存在諸多問題。
(二)風險評估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面臨各種內外部風險,但是,部分企業的風險意識不夠,容易使自身處于內憂外患中。很多企業都未單獨設立專門執行內部控制職能的部門,這意味著企業在內部控制建設中缺乏專人負責,風險評估方面的經驗和能力可能不足,影響企業進行正確的風險評估。其次,進行風險評估時局限于簡單的定性分析,無法準確地對未來的風險及風險大小做出預測,這樣就不能系統全面地評估企業面臨的各類風險,不利于內部控制活動的有效實施,長此以往,某一方面的風險會產生連鎖反應,上升為整個企業的風險,造成不可扭轉的后果。
(三)控制活動
很多企業的內部控制活動實施力度不夠,容易帶來一系列問題,比如費用支出失控、賬實不符、投資資金無法收回、預算制度不健全等。費用支出上,如果企業內部管理不嚴格,缺乏必要的監督機制,容易引起一些部門經理利用職務之便,把內部資金據為己有。企業對投資活動不進行控制,缺乏充分的審核,容易造成管理人員為了個人的利益,盲目投資,缺少必要的投資項目分析,一旦投資失敗,投資資金無法收回,企業將會承擔嚴重的后果。預算制度不健全主要體現在:預算編制不及時、編制的預算不符合企業發展真實情況、部門不嚴格按照預算執行等。
三、對策
制造業應該充分認識自身在內部控制上存在的問題,通過改善內部環境、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程序、實施合理的控制措施等方式,完善內部控制建設,促進制造業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下把威脅轉化為機遇,實現更好的發展。
(一)改善內部環境
內部環境是內部控制實施的基礎,良好的內部環境有利于內部控制制度順利的實施。優化企業內控環境作為改善內部控制的基礎工作,可以從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等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大宣傳,提高全企業內部控制意識,將內部控制意識逐漸融入到企業價值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員工;另一方面,要構建合理的組織結構,形成具體的內部分工體系,設立專門的內部控制部門和人員,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
(二)建立科學的風險評估程序
開展風險評估,要求企業根據設定的控制目標,全面系統地收集有關信息,準確識別內外部風險,確定風險承受度。企業應該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識別的風險按照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度進行排序,確定重點并優先控制這類風險。為了確保風險分析的準確性,企業應該組織有專業人員參與的分析團隊。根據分析結果,合理運用風險規避、風險補償、風險轉移等應對策略,實施對風險的有效控制。
(三)實施合理的控制措施
實施合理的控制措施是改進企業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制造業應該通過預防性控制和發現性控制相結合、自動控制和手工控制相結合的方式,合理運用控制措施,將內部控制制度落到實處。控制措施一般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績效考評控制等。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要求企業合理分析各個崗位的職責權限,對于不相容的職務,實行嚴格的分離措施,形成相互制約、各司其職的工作機制。授權審批控制分為常規授權和特別授權,企業要防止越權行為的發生,對于重大的業務和事項,還應該實行集體決策審批制度,以免個人獨斷造成決策失敗。財產保護控制要求制造企業實施嚴格的財產日常管理和定期清查制度,通過財產記錄、定期盤點、賬實核對等方式保證財產安全。預算控制要求企業規范預算編制、審核、下達和執行,推動全面預算管理,明確各方的職責權限,強化預算約束。績效考評控制需要企業科學設置考評指標體系,對各個員工業績進行客觀評價,并實施相應的獎懲措施,發揮績效考評制度的作用。
四、結語
市場的變化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使制造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在此環境下,制造業必須轉變管理方式,加強內部控制。本文對制造企業內部控制現狀進行深入的分析,總結出企業在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只有提高企業內部控制的執行效果,才能推進制造業轉變管理方式,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簡少煌.我國制造業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實施探究[J].會計師,2018 (14):56-57.
[2]趙曉風.制造業財務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財會學習,2018 (19):254.
[4]周海燕.制造業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 (09):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