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情 梁育民
摘 要: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增長的引擎,在大灣區的建設發展中,明確9+2個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尤為重要,而中山市作為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起著貫通南北、承東接西的關鍵作用。文章首先介紹了中山市的總體發展概況,然后根據中山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發展優勢提出定位,進而針對所提出的定位就現存問題進行著力點探究,為中山市如何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了參考建議。
關鍵詞:中山市;粵港澳大灣區;著力點
中山市總體發展概況
廣東省中山市,古稱香山,為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于1925年更名為中山市。2018年常住人口326萬人,城鎮化率高達88.28%,同時擁有約80萬人的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中山市是中國五個設市轄區的地級市之一,下轄24個鎮區,其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以來在廣東省排名第5(2017年被惠州市超越,排名第6),20世紀80年代與南海市、順德市、東莞市并成為廣東四小虎,是廣東珠三角經濟發展最迅猛的中小城市之一。總體來說,中山市是一座宜居宜業、社會和諧、經濟繁榮的現代化都市。
經濟總量
2017年,中山市經濟發展穩中求進,全年生產總值(GDP)3450.31億元,比2016年增長約6.6%(按可比價格計算),在廣東省21個市當中排名第6位,較深圳、廣州分別破兩億的GDP還是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全市人均GDP達106327元,增長5.7%,排名第5位。
由圖1可見,自2011年以來,中山市的GDP一直保持增長態勢,但自2012年以來,增長速度開始變緩,在2017年更是達到增速最低點(不足2012年增速的一半),且已經低于廣東省的平均水平7.5%。所以總體來講,中山市經濟總量雖位居廣東省前列,但存在著發展后勁不足的問題。
產業結構
2017年,中山市第一產業增加值66.89億元,下降2.5%;第二產業增加值1734.97億元,增長4.9%;第三產業增加值1648.45億元,增長9.1%。中山市產業結構檔次較低,第二產業增加值長期占據GDP的一半以上,實際上,中山市的工業內部主要是以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生產環節為主,代工(OEM)比重過大,產品附加值不高,長期處于價值鏈底端,隨著人口紅利和環境資源優勢的逐漸消失,工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也逐年降低。
2017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9∶50.3∶47.8,第三產業占比呈上升趨勢(見圖2),經濟結構逐漸趨好,但趨勢緩慢。其中第三產業中現代服務業增加值1010.11億元,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的61.3%,增長勢頭良好。
科技創新
2017年,中山市專利申請量42168件,增長32.11%;專利授權量27444件,增長24.02%;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7808件,增長21.49%;發明專利授權量1439件,增長23.7%;PCT專利申請量172件,增長12.42%。 近7年以來,中山市的專利申請數和授權數都呈增加趨勢(除2016年專利授權數稍有減少),但是數量多集中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而相較之下發明專利的數量少之又少,且授權數增加量明顯低于申請數增加量,這也是未來中山市要突破的一個方面。
據新發布的《國家高新區瞪羚企業發展報告(2017)》統計,2016年全國國家高新區共有2676家瞪羚企業,其中有15家企業來自中山市,營業收入平均值4.28億元,營業收入三年符合增長率75%,科技活動投入強度3.2%,科技活動人員占比17.1%。近年來,中山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科技研發創新,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持續增加科技研發投入。2016年中山市全社會R&D;經費支出75.97億元,位列全省第5,同比增長7%;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2.37%,同比提高0.01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4。 相較珠三角其他各市,中山市處于中間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加強對基礎研發和服務業企業的研發投入是需要突破的重難點。
文化旅游
中山市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全國文明城市”,是孫中山、鄭觀應、楊仙逸、阮玲玉、唐紹儀等歷史名人的故鄉,同時擁有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7個國家或地區的80多萬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享有華僑之鄉的美稱。發祥于中山市的香山文化是我國近代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當地居民的方言包括粵方言、閩方言及客家方言等多種。
愈久彌新的歷史文化為中山市沉淀下了很多或具有文化氣息或具有浪漫情懷的景點,比如孫中山故里、孫文西路步行街、岐江公園、情人大道、中山城等。但相比珠三角其他各市,中山市的文化旅游競爭力實際上存在很大懸殊,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課題組運用IPA分析法得出的結果顯示(見表1),中山市在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文化旅游資源競爭力中排第3位,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是在文化旅游企業競爭力的排名中占第6位,競爭勢態偏弱,在文化旅游環境和文化旅游市場的競爭力排名中均排到了第9位,競爭態勢非常弱。這組排名說明中山市豐富的文化資源并沒有很好地被開發利用起來,文化旅游市場還有很大的挖掘空間。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優勢及定位
2016年1月30日,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批準發布《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給中山市的定位是“世界級現代裝備制造業基地、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區域科技創新研發中心、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這些定位是否需要進一步完善,還要基于與大灣區其他10城市展開有效的合作和錯位競爭的發展模式進行分析。
西翼交通橋頭堡
中山市位于廣東中南部,是珠江出海口的地方,向東與深圳、香港隔洋相望,向北與廣州市番禺區和佛山市順德區相接,西臨江門市新會區,南連珠海市,毗鄰澳門,同時還是連接珠江西岸三個自貿區(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的重要節點,是名副其實的珠江口西翼地理幾何中心。此外,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中山市開始激活地理位置的巨大優勢,在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有了重大突破。其中,自深圳出發,途經東莞、南沙、中山、江門、陽江,至茂名的深茂鐵路便捷了中山與深圳和其他沿線城市之間的交流,深中通道的建設則完全跨越深圳和中山之間一洋之隔的障礙,而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也為港澳與中山的合作交流開通了綠色渠道。
這樣一種建立在先天的地理位置優勢和后天的交通建設優勢基礎之上的承接東西、貫通南北的樞紐角色,奠定了中山市作為珠江口西翼橋頭堡的地位,注定將要成為灣區內東西翼融合發展的支撐點。
高端制造產業園
中山市的產業基礎較為扎實,尤其是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現有26萬家民營企業,擁有37個國家級產業基地,配套相對完善的產業集群多達23個。市內擁有多個特色專業鎮,是廣東省內專業鎮密度最高的地級市,其中小欖鎮、三鄉鎮、坦洲鎮、古鎮入選全國“百強鎮”。
從2017年的生產總值來看,中山市共有4個超過200億元的鎮區,分別為火炬區(413.15億元)、小欖鎮(316.25億元)、東區(240.76億元)和石岐區(208.45億元),這四個鎮區的生產總值之和占了整個中山市生產總值的1/3。中山市現有9個市級產業發展園區,每個園區都有強勁的產業支撐,比如火炬開發區和翠亨新區重點發展生物制藥、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板芙園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醫療器械等高端智能制造產業,等等。
中山市在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突出,同時也在新能源、醫療器械、智能制造、光電設備等產業有一定基礎。強勁的產業基礎使得中山市在承接香港、深圳的產業轉移和吸引高端發展要素溢出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同時也可以在豐富和支持澳門產業的多元化方面做出巨大貢獻。
區域科研示范區
在過去的一年里,中山市作為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成員之一,建設進程加快,成功打造了國家“雙創”示范基地——火炬開發區,和省級“雙創”區域示范基地——翠亨新區。同時,落地了一批省級以上高端研發平臺共385家,如哈工大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中科院創新中心、以色列創新中心等。
此外,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人才新政18條,來鼓勵和吸引人才引進。中山市為這些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科研創新、成果轉化等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其中鑒于翠亨新區的發展規劃,已經吸引了一大批科研團隊和科技企業的入駐,譬如中科富海、智慧松德、中科賽凌等一批項目已成功簽約。據最新發布的2017年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排名,中山市已經躋身全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前20強,更是有在地級市排名第4的好成績。這一優勢給予了中山市一個契機,使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承載著區域科創研發中心示范區的角色。
宜居宜業精品城
中山市擁有豐富的山、海、河、田等生態資源,為中山市人民打造出一個天然的宜居環境。此外,綠色和諧的社會建設和政策引導為中山市人民打造出一個幸福感和獲得感超強的宜居城市。
在環保建設方面,2017年中山市整治了115條內河涌和城區8條黑臭水體,淘汰黃標車4476輛,推廣新能源汽車1023輛,現已建成4個濕地公園,3個組團體育公園和4個岐江河濱水景觀帶,入選國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試點;在民生福祉方面,民生財政支出比重達68.2%,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9.1%,已實現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鎮全區覆蓋,并新增公益普惠性幼兒園15所,規范化幼兒園學位9745個;在社會建設方面,幫助解決6.7萬非戶籍人口落戶,2.5萬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獲得積分入戶入學入住公租房資格。至2017年底,中山市已經5次被授予“全國文明城市”稱號,6次被評為“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4次獲得全國綜治最高獎項“長安杯”,而且還有聯合國頒發的全球人居領域最高獎項“人居獎”。
中山市的養老體系比較完善,基礎教育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不論是對老人還是小孩群體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重點加強大灣區宜居宜業精品城市的建設。
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著力點分析
結合中山市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定位,對應目前中山發展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現提出針對以下四個著力點的建議。
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協調小組
在廣東省“十三五”規劃綱要給中山的定位里,“世界級現代制造裝備基地,珠江西岸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珠三角精品宜居城市”與江門定位雷同,“區域科技創新研發中心”和珠海區分度不高,而且中山雖然位于地理核心,但在廣佛肇、深莞惠協同發展下,中山定位被邊緣化。總體來講,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嚴重,灣區內各個城市應當理順關系,明確各自的定位,集聚不同功能,減少內耗,形成合力。
“一國兩制”背景下,體制機制創新是核心,以制度創新和突破牽引基礎設施、產業、科技、貿易等各個方面協作發展。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說到底就是整個地區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加速融合,建議中央層面也成立專項協調小組研究推進。頂層設計上深度研究各城市產業類型,科學制定產業對接計劃,推進全產業鏈合作,形成錯位發展、互補發展的局面。就中山而言,可以在經濟質量上成為標桿的宜居、高生活質量城市。
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產品價值
承接產業轉移
中山市的產業結構處于低端品質,附加值不高,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缺乏品牌營銷和金融扶持,恰好可以利用廣深、港澳的優勢資源,主動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建議加強重大產業平臺和特色小鎮的建設,承接高附加值產業的外溢,提升產品的設計和品牌競爭力,同時積極尋找代加工工廠進行轉移,將生產重心轉移到核心產品上來。同時針對中山市文化旅游環境和旅游市場競爭力不足的問題,建議轉接港澳高端旅游業,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價值,挖掘更大的發展的空間。
吸引港澳投資
中山近幾年投資總量不足,屬于珠三角城市末尾,增速呈現趨勢性下滑,從2011年的21.9%降至2017年的8.7%,尤其是工業投資從2011年的增長16.4%到2017年的下降0.5%。建議建立三地營商平臺,吸引港澳投資,其也可解決澳門產業單一和香港產業空心化的難題,順應產業多元化發展。
加快要素流動,創造一流科技
共建重大平臺載體
共建重大平臺載體是著力點。平臺化是區域協同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等資源要素優化配置的重要路徑和突破口。建議搭建跨區域聯合招商引資平臺,跨區域發展證券投資基金;跨區域的物流平臺,打破分割化的物流管理體制,提升物流業的信息化和標準化水平;搭建人才的跨區域協作平臺,將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機制體制改革和政策的聯合創新結合,區域間人才公用;搭建跨區域的政務大數據開放平臺,實現政務、交通、環保、教育等領域數據互通,打造智慧城市群。
打造科技一流灣區
當前處于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革命的時代,突破“李約瑟之謎”,應有緊迫感和危機感。
廣東省相較于全國范圍更有科技創新土壤,實力更為雄厚,勢頭更為強勁,包括正在建設的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香港也有大量的科技創新人才和科研院所,深圳和香港在落馬洲河套區合作建設港深合作科技創新園,共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深港創新圈。廣東省在珠三角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中提出創新驅動“八大抓手”,中山指標總體在中等偏上(全國第18位,廣東第4位),但個別指標靠后(創新環境43位和創新績效30位)。建議政府進行高層頂層設計規劃,學習龍頭城市的先進經驗,比如灣區東岸有了廣深科技走廊后西岸如何打造創新圈。中山市主要在于翠亨新區的建設,將其先天稟賦轉化為發展新引擎;建設九大實體產業平臺,尤其民眾園、三角鎮、坦洲鎮的平臺,民眾園對接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坦洲、板芙對接珠海橫琴以及“兩區一島一湖”建設。
促進三地標準對接
加快三地人流、物流、資金流在灣區內自由流動,首要任務就是構建三地資格互認、標準對接機制,尤其是包括金融、會計、設計、建筑、醫療等專業人員職業從業資格三地互認。推動稅收改革,在9城實現“港人港稅、澳人澳稅”。建議實施具有靈活性、階段性、過渡性的稅收政策,先吸引后雙贏,促進港澳人才來內地創新創業。推動自貿區進一步改革開放,實現自貿區改革開放與廣東省聯動,實現自貿區內政策在珠三角的逐步推廣。
優化宜業環境,打造宜居城市
社會治理
以問題為導向,做微觀化處理;學習香港完善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體系,提升軟實力,減少社會矛盾;加強三地之間的磨合,對于制度上相同的要整合,不同的要宣傳,減少內地和港澳之間的隔閡和誤解。
環境保護
如今中山仍存在著土地污染嚴重的問題,可謂“未富先污”。部分鎮區工業土地拆除工廠后新建住宅商品房,工業污染材料埋入地下,土地修復時間長且成本很高。以土地擴展和犧牲綠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難以為繼,建議推動環保機制改革,發展低碳產業,倡導綠色生活。
教育領域
由于大灣區內政府層次的不同,建立統一的標準和制度安排是根本之策。大灣區涉及兩制三地,可借鑒歐盟的博洛尼亞協議。建議三地聯合向中央申請教育聯合發展政策,成立專項協調委員會,構建組織架構,并對研究型教育和基礎教育做好定位區分,不同學校以不同的模式和標準進行考核,同時提高教育的國際化認證水平,促進教育融合并加快與世界水平接軌的進程。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港澳研究中心)
【參考文獻】
[1]鐘韻,胡曉華.粵港澳大灣區的構建與制度創新:理論基礎與實施機制[J].經濟學家,2017(12).
[2]彭芳梅.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城市經濟空間聯系與空間結構——基于改進引力模型與社會網絡分析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7(12).
[3]劉成昆.融入城市群,打造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分析[J].港澳研究,2017(04).
[4]李曉莉,申明浩.新一輪對外開放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和建設路徑探討[J].國際經貿探索,2017(09).
[5]覃成林,劉麗玲,覃文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戰略思考[J].區域經濟評論, 2017(05).
[6]馬莉.中山市科技服務業與制造業聯動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09) .
[7]黃麗,羅鋒.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并軌的可行路徑與難點——基于廣東中山的實證分析[J].經濟地理,2012(07).
[8]李飛,杜云素.城鎮定居、戶籍價值與農民工積分落戶——基于中山市積分落戶入圍人員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6(08).
[9]鐘晟,徐剛,鄒鑫.文化創新促進高新區產業轉型升級研究——以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