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
摘 要: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分化的日益加深,消費領域的群體性事件快速增加,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我國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力度在不斷加強,但依然無法完全回應消費領域的嚴峻形勢。就經濟法的角度而言,消費者權利具有深刻的經濟法根源,消費公益訴訟與經濟法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因此將經濟法的理論落實到諸如消費公益訴訟制度等消費者權利保護工作中,將進一步提高消費者權利保護的水平,更有利于保護消費領域的社會公共利益。
關鍵詞:消費者;經濟法;公益訴訟
我國消費權利保護存在問題
隨著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出臺及修改,消費者權利保護已得到不斷加強。我國消費者權利已經逐步超脫于民法的一般保護,實現了對消費者的特殊保護。諸如懲罰性賠償、消費公益訴訟制度等機制的設置,均成為對消費者進行保護的利器。
但相比于國外成熟的消費者保護機制,我國的消費者權利保護現狀仍然差強人意。違法成本過低、維權成本過高等問題依然存在。這一問題在我國消費公益訴訟制度之上體現得尤為明顯。我國公益訴訟制度于2012年隨著《民事訴訟法》的修正而開始由理論變為實踐,于2016年隨著《消費公益訴訟司法解釋》的出臺而得到具體落實。我國目前真正意義上的消費公益訴訟實例只有兩例,分別是浙江省消保委訴上海鐵路局案、上海市消保委訴天津三星和廣東歐珀公司案。
綜合現有消費公益訴訟之法律規定及上述兩例司法實踐,加以分析便可得出該制度存在以下問題:
傳統民法理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力有不逮
毋庸置疑,民法及其理論對保護個人利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生效之前,對其權利保護均通過民法理論來完成,其中最重要的為人身權和財產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生效之后,雖然系統地規定了消費者權利,但由于其仍需依附民事訴訟程序,大多數學者仍然將消費者權歸結為民事權利。消費糾紛在民法框架內可分為合同和侵權糾紛兩大類。合同關系受到相對性的制約,消費者在主張權利時無法對不具有直接交易關系的其他責任人追責。而侵權關系雖然無相對性的限制,但目前的《侵權責任法》只能對消費者因缺陷產品受到的損害提供救濟,一般無法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直接主張權利,且消費者需證明商品或服務存在瑕疵,這就使得消費者在維權時遇到質量認定的不確定和經營者可能存在的抗辯等難題。
起訴主體資格限制不利于消費公益訴訟作用的發揮
現行法律涉及到起訴主體資格的只有《民事訴訟法》第55條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7條。這兩個法條將原告資格限制為省級以上消費者協會和人民檢察院,且否認了其他主體原告資格。此種做法雖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原告訴訟能力的考慮,但與國外類似訴訟的規定相比,我國規定的主體資格顯然過于嚴苛。起訴主體的嚴格限制,導致我國目前的消費公益訴訟實踐寥寥無幾,消費公益訴訟應有的訴訟價值未得到應有發揮。
經濟法視角下現存問題的根源
目前我國消費公益訴訟制度存在的兩大困境,以往亦有不少學者對此進行過分析與探討,但大多立足于民法學和民事訴訟法學的框架內進行研究。筆者認為,現存的諸多問題難以解決的根源在于傳統消費公益訴訟研究缺乏經濟法視野,忽視了經濟法對消費公益訴訟制度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理論支撐,具體表現為對經濟法學權利的忽視和對經濟法實施機制的忽視兩方面。
對經濟法學權利的忽視
對經濟法學權利的忽視,是指在面對司法實踐時,法律工作者和學者很少使用經濟法學理論及時、有效回應經濟法治中的實踐需求。以消費者權益保護領域為例,雖然近年來消費領域糾紛不斷,但消費領域的立法和關注仍然略顯不足,包括經營者和消費者在內的市場主體對在更廣范圍內和更高層次上保障其權益具有更高的期待性。如長期備受爭議的“王海打假現象”,對于“知假買假”現象,從公共利益層面而言,支持打假者消費者身份,以此維護消費領域的整體福利并無不當,但目前僅有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對食品藥品領域出現的“知假買假”行為表示了肯定。對于消費公益訴訟嚴格的起訴條件,以及目前僅有的兩例消費公益訴訟的實踐效果而言,顯然無法完全回應社會訴權。更多消費者希望國家能以更大力度,以法律形式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
經濟法學的權利忽視具體到消費公益訴訟制度而言,表現為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經濟法學理論的缺位,消費者權益難以跳出民事權利保護思維的限制。在認定消費者和經營者權利義務糾紛時,依舊沿襲“由個體到集體”的思維模式,即認為保護了個體也就保護了由個體組成的集體。這種思維模式正是根植于民法的個體權利本位。但是社會整體利益毫無疑問與個體利益之和存在很大差異,社會集體之中必然存在著超越個人利益的諸多其他公共利益。這些公益的保護是個人本位的民法難以完全勝任的,但在經濟法學權利遭到忽視的情況下,讓民法擔此重任成為一個無奈的選擇。
對經濟法實施機制的忽視
所謂實施機制是指為實現實體法上規定之權利而進行的系統化的法律活動,分為私人實施和社會實施這兩種實施機制。私人實施和社會實施主要區別在于實施主體和目的,前者是個體為了私益而提起,后者為團體或特定機關為公益而實施。一般而言,私人實施屬于民法等私法實施,而社會實施屬于行政法等公法實施。在公益訴訟制度建立之前,我國經濟法實施主要依靠私人實施,但實施效果并不樂觀,大量經濟法糾紛無法通過私人實施機制解決。筆者認同經濟法應以社會實施機制為主,輔之以必要的私人實施機制,而社會實施中最基礎的制度當屬公益訴訟。因此,越來越多的學者提出了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筆者亦贊成在經濟法的框架內構建以經濟公益訴訟為主要制度基石的社會實施機制。
但遺憾的是,目前有關經濟法的社會實施機制仍只停留在少數學者的關注之中。經濟法的社會實施機制相比于國外的實踐,仍有很大差距。由于經濟法實施機制得不到重視,其可訴性備受質疑。當然這也與我國經濟法執法的現狀密切相關。經濟法領域國家本位現象嚴重,執法手段過多依靠行政力量,司法力量相對不足。
總之,對經濟法權利的忽視是實體法上的困境,而對實施機制的忽視是程序法上的困境,在實體權利與程序規定面臨雙重困境的情況,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自然力不從心。消費公益訴訟制度以保護整體消費者權益為首要目標,但同樣也受到實體權利與程序規定雙重困境的影響。對實體權利的忽視造成消費者權益保護仍需依附于民法之下,經濟法學理論用武之地較小;對程序規定的忽視導致公益訴訟制度設計時雖較民事訴訟程序有所突破,但又不敢突破太多,缺乏與之更為匹配的訴訟程序。
經濟法能為消費者權利保護提供理論支撐
雖然目前經濟法學理論和實施機制得不到應有重視,但筆者認為經濟法能夠為包括消費公益訴訟制度在內的消費者權利保護工作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消費者權雖原本脫胎于民事權利,但經過長期的發展,已開始不斷突破傳統民事權利而顯現出自身的特點。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消費者要求保障其權益,而經營者也要求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雙方在要求完善市場經濟方面的一致性體現了社會整體利益。以經濟法視角分析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和消費公益訴訟制度,能夠完善民商法關于消費領域個體權利的不足。
公益訴訟與經濟法之契合
公益訴訟與經濟法的連接點便是公共利益,經濟法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自由
經濟自由意味著經濟主體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不受其他主體的隨意干涉,堅持自我抉擇、自擔風險的原則,從而保障獨立的經濟人格。當然,作為公共利益范疇內的經濟自由僅僅是法律允許范圍內的相對自由,受到公共利益的制約。
以社會本位為理念的經濟法規正是通過建立保障公平合理的自由競爭機制、自由貿易制度,以此引導解決資源支配權的矛盾和沖突、防止壟斷,維護盡可能多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自由。
經濟秩序
經濟秩序意味著各市場主體的行為符合法律法規、行業規則、商業道德的要求,使得市場資源配置有序而高效。經濟法在經濟秩序生成過程中,既對價值規律等一般性經濟規律予以確認,又創設出一套與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經濟組織規則、決策規則和監督管理規則,推動市場資源的最優配置和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經濟安全
它指一國經濟體制的風險位于較低狀態,是政府參與和調節經濟生活的基本立足點,主要表現為對內經濟運行的有序穩定,對外經濟主權的獨立完整。經濟安全的維護勢必需要國家通過經濟法來彌補市場缺陷,協調市場供給關系,處理各種可能的市場風險。
因此,以社會整體利益為表現形式、以經濟自由、經濟秩序、經濟安全為主要內容的公共利益也正是經濟法的價值追求,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宏觀調控、市場規制等各方面無不凸顯出公共利益的本位觀,這使得經濟法成為具備更多的實質理性,彰顯了經濟法所特有的理性追求與能動性,使得立足于經濟法權利義務而發展獨立的公益訴訟制度成為可能,再次印證了經濟法與公益訴訟之間的天然契合性。
消費者權與經濟法之契合
綜合分析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確認的九項消費者權,不難歸納出以下特征:
整體性:體現社會整體利益這一經濟法基本范疇
與民事權利的個體性傾向不同,消費者權是社會分化日益明顯的市場經濟時代的產物,具有濃厚的社會性傾向。
在“消費型社會”日漸形成的今天,各類消費風險已隨之增大,個體問題很容易被放大為群體性事件。因而,對現代消費者權的保護,應當區別于對民事權利的個別保護,更加關注整體生命、財產安全。應當認識到消費者安全權已發生深刻變革,即從民商法個體安全權問題轉變成經濟法上的整體安全權,消費者權益的整體性特征日益明顯且日趨重要。
規制性:體現市場與政府動態關系這一經濟法歷史根源
應對市場失靈對消費者權的侵蝕,是國家職能的重要體現。通過出臺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法律法規、支持組建消費者保護組織、建立專門的政府機構、建議暢通的糾紛解決渠道等方式為消費者權保駕護航顯得尤為重要。但同時考慮到政府失靈現象的存在,經濟法要求政府行使權力遵循“比例原則”,要求依法調控、合理規制,對于政府的違法失職行為,公民有權通過適當方式問責。公共規制和私人規制的組合,對于克服市場和政府同時失靈出現的弊端,具有重大意義,體現經濟法規制性本質。
不對等性:體現實質公平這一經濟法價值
消費者權益配置的不對等性主要是由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結構的不對等性所決定的。結構的不對等主要包括利益形態的不對等和合同結構的不對等,前者是指經營者可以通過侵害消費者的權益而獲得更多利潤,后者是指經營者在擬定合同時會通過格式條款減損消費者應有之權利或加重其不應有之義務。消費者要求政府和法律進行適當干預,并由此進入了公法與私法融合的新法域——經濟法的調整范圍。
消費公益訴訟既然以保護消費領域的公共利益為首要目標與價值追求,則其必然緊緊圍繞公共利益和消費者權益兩個主題。正是基于公益訴訟與經濟法在公共利益上的天然契合性,消費者權又深深根植于經濟法內涵之中,以保護整體消費者權益為己任的消費公益訴訟便理所當然地與經濟法學具有密切的理論淵源。
結語
消費者權利保護若缺乏合適的法理基礎將會影響現實中的保護力度,而經濟法能夠為消費者權利保護提供足夠的理論支撐,因此,以經濟法的視角完善消費者權利保護很可能成為未來消費者權利發展的一大方向。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
【參考文獻】
[1]何錦前.讓流浪的權利回家——經濟法學“權利缺失”現象的反思[J].現代法學,2015(02).
[2]應飛虎.知假買假行為適用懲罰性賠償的思考———基于法經濟學和法社會學的視角[J].中國法學,2004(06).
[3]趙紅梅.經濟法的私人實施和社會實施[J].中國法學,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