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麗娟
摘 要:本文針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收購哈薩克石油公司的案例,研究并分析收購過程中的國際政治風險,最后總結歸納出跨國收購的政治風險規避方法。
關鍵詞:政治風險 盧克石油公司 哈薩克石油
中石油跨國收購的背景
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崛起,經濟方面的發展舉世矚目。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穩定且龐大的石油供給,這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但是,即使中國地大物博,想要完全依靠本土的石油產量滿足日新月異的工業發展需求,同樣沉重吃力。但傳統的純粹從產油國進口石油容易受到產油國經濟、政治、外交關系等因素影響[1],導致油價和進口量波動,交易中處于被動地位。中國企業逐漸探尋‘走出去的道路。試圖在油氣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本國的開采基地,為國內源源不斷地提供石油。
收購中的政治風險
筆者采用SWOT法進行分類分析,遵循先外部后內部,先劣勢后優勢的順序,探究收購中的政治風險。
2.1面對強大競爭對手——俄羅斯盧克公司與PK石油
在對PK石油的收購戰中,俄羅斯盧克公司是中石油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與哈奠定了深厚友好的合作關系。盧克公司與PK石油共同建立PK石油名下子公司之一的圖爾蓋石油公司,盧克掌握了公司50%的股份,使得盧克在收購中占有優勢地位。另外,盧克公司國際并購經驗豐富,資本運作方式與整合能力強,還有來自實力雄厚的母國支持。另一競爭對手印度國有石油天然氣公司實力稍微落后中石油,但它與米塔爾能源聯合作戰,中石油收購困難重重。
2.2面臨國家政策變化
從1991年頒布的《與投資者簽訂合同時的優惠政策》到2005年出臺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哈政府外交政策經歷了由松到緊的變化。 [2]當年10月,哈薩克斯坦國會上議院一致通過禁止外資轉讓國家石油資產交易的法案。此法案生效后,可能會對哈薩克斯坦石油公司處以5億多美元的巨額罰款。[3]變化的法律法規和稅費制度無疑給收購增添了難度。
2.3中哈兩國關系處于“蜜月期”
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從地理上看,兩國比鄰,加強能源合作對兩國來說是雙贏的事。此前哈石油出口主要依賴俄羅斯的管道運往國外,哈政府希望建立與中國的合作分散對俄羅斯的依賴,避免受控于人。而且,中石油自1997年進入哈薩克斯坦,與哈政府控股的哈油氣建立了合資公司,并合資建設當地的輸油管道項目。
2.4出價高
早前中海油斥資200億競購優尼科,最后鎩羽而歸。中石油依然選擇打價格戰,報價遠超印度石油和 PK自身市價。高價不是決勝的關鍵,卻能迎合PK石油的股東牟利的心情,引得股東的好感。對于財大氣粗的中石油來說,砸錢能砸出個好結果,何樂不為。
2.5自身實力領先
中石油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更是全球石油石化產品重要的生產銷售商。中石油的資產和獲利能力遠勝于盧克公司和印度石油公司。從原油產量、天然氣產量、鍛煉能力、油品銷售量等綜合分析,中石油的自身條件在三家中最佳。中石油先進的技術水平和營運能力能促進兩家的國際化發展和擴大,更好地實現雙贏的局面。
規避方法探究
結合中石油的成功經驗,筆者從并購者角度提出以下幾點規避風險建議。
3.1并購前的政治風險評估
隨著中國企業近年來跨國并購中多次受挫,國內企業已經充分意識到政治風險對并購的重要意義,可對風險的評估認識水平遠低于美國等大國。中國在這方面應積極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目前常用的方法是計算政治風險指數,從整體預估風險的大小。國際收購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所面臨的風險眾多,單獨作戰不利于全面考量,可以聯手中介機構,如國際風險評估機構、法律顧問等。他們有一整套專業和成熟的風險評估程序,能大大節約時間精力。
3.2本土化戰略俘獲東道國芳心
本土化戰略可以促進企業與東道國管理、文化、人才等各方面的融合,有利于外國企業融入當地文化,緩解當地民眾對外來資本的抵制情緒。在此次收購案中,中石油便大打本土牌,成功為自己樹立了積極友好的國際形象,贏得了政府及當地人民的好感與支持。
3.3收購方式的選擇
據資料顯示,1986-2011年間,一半以上的海外并購都是以股票收購的方式完成的,資產收購次之,兼并最少,僅占9%。綜合21世紀幾起大眾石油并購的成功案例,股權合資是較佳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進入東道國市場的門檻和政治風險 ,有可能享受該國國民待遇 , 免受非關稅貿易制裁 , 還可以利用所在國的人員、信息 、社會文化和人脈關系等優勢,較快地融入當地社會文化中,進一步獲得東道國政府和企業的信任,有利于當地市場的開拓。
3.4預案
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預案.以便在危機發生時可借助這些關系來應對。應急預案不能寫在紙上后束之高閣.應該作為一項管理任務落實到不同層面的管理人員.這樣在出現突發事件時,才可指望預案能夠得以實施。在局勢復雜多變的中東地區投資,中國企業應該將政治風險評估和監控常態化、機制化,并制定適合自己的政治風險管理機制,一旦風險發生,也能采取補救措施將這些政治風險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結語
中國在海外收購石油公司時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這一因素,將目光重點放在發展中國家上,如果直接向美國、俄羅斯等發達國家出手,政治風險系數無疑相當大,失敗的可能性更高。盡量尋求政治環境單純,社會文化與中國沖突不大的發展中國家,例如沙特、阿聯酋等波斯灣沿岸國家。并購中的政治風險主要來自東道國政府,把握了政府的態度,甚至取得它的支持對并購來說相當關鍵。
【參考文獻】
[1]陳益鋒.中國石油政策面臨岔路口. [J].中國新時代,2005,(10):27-28
[2]蘇新.中石油海外并購模式及風險分析[J]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4,28,(03):56.
[3]張波.國際石油公司并購的成敗與得失分析.[D].廈門:廈門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