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華 黃嘯宇 吳波
摘 要: 黃金作為各國國家儲備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緊缺礦種。對礦區金礦進行勘查開發,主要的目的是查明礦區內具有工業價值的礦體?;谶@種認識,本文以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金礦的勘查開發工作為例,對金礦勘查開發要點展開了分析,從而為金礦資金開發利用提供可靠數據依據。
關鍵詞:古木口礦區;金礦勘查開發;地質構造;開采技術
0引言
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位于梧州市東北部黎埠鎮南側清水至西沖一帶,隸屬蒼梧縣黎埠鎮管轄,面積45.35km2,距梧州市直距28km。在前期勘查工作中,已圈定AuⅠ、AuⅡ、AuⅢ號金礦體。為實現加密控制,采用槽探、鉆探等工程進行詳細勘查,以實現資源量的準確估算,為礦區金礦開發提供保障。
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地質構造
從地質構造上來看,礦區出露的地層為寒武系中上統黃洞口組、第四系。寒武系黃洞口組擁有5個巖性段,以砂巖和厚層狀砂巖為主,夾少量泥巖。第四系為砂質粘土及細礫砂土層,沖溝中局部含有砂金。礦區擁有褶皺、斷裂和裂隙這三種地質構造,主體褶皺構造為總體上呈東西走向的的大屋地-樟木根向斜,向斜核部經過勘查區中部[1]。沿向斜核部,存在兩條北西-南東向斷層,其中次一級斷裂發育受褶皺作用,出現強烈斷層面變形,擁有較大寬度變化,勘查發現的大部分Au礦體與該組斷層有關。礦區裂隙與斷層同為巖塊的破裂,擁有不同的發育程度和規模,金礦床的形成與裂隙密切相關。此外,礦區內未見巖漿巖出露,但Ⅱ號礦體的鉆孔ZK3902、ZK4502發現寬10m左右的脈狀花崗閃長斑巖,為塊狀構造。
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金礦勘查開發要點
2.1采用合理勘查方法
在礦區金礦勘查方面,還要采用合理勘查方法,以得到科學的勘查結果。結合工程地質條件和開采條件,可以在礦區統一布設勘探線,使勘探線與金礦體保持垂直,方位為24°、65°、24°。古木口金礦區為中低山地形,切割程度中等,擁有較厚浮土層和較強植被發育,地表礦化較弱。而礦體分布較集中,且多數為盲礦體,產狀陡較。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在地質填圖的基礎上,采用槽探揭露地表礦體,用淺鉆確認淺部礦體氧化情況,用鉆探確定礦體延深情況。在古木口金礦1:2000數字化地形測量中,平面測繪采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高程測繪采用1956年黃海高程系,完成GPS點布設后,利用動態GPS-RTK布設圖根控制點,采用南方9600北極星靜態GPS測量系統采集數據,并利用《南方GPS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內業平差計算。在測網布設中,采用工程放樣法,將所有化探測點按規剖面方位24°、網度100×40m進行理論坐標值計算,然后利用輸入參數的GPS進行測量。
如圖1所示,為得到的四個礦區1:2萬土壤地球化學異常圖之一。
圖中顯示的HT02異常帶以Au、As異常為主,位置: X:2623100;Y:549000,長1900m,寬300m,面積0.9 km2。該異常帶走向近南北,除Au、As以外其他各元素無濃集中心,分布零散。與見礦鉆孔異常類比可知,該異常帶為尋找金礦主要突破地。采用該方法,可以找到HT01-04異常帶。在各異常帶,需采用化探采樣方法進行采樣點地質描述。
2.2確保探礦工程質量
通過勘查,可確認礦區地質詳情,即圈定的4個礦體呈脈狀產出,適宜采用地下開采。已知F1斷層帶存在Ⅰ、Ⅱ、Ⅳ號礦體,Ⅲ號礦體位于F2斷層帶。按照巖性,可將賦存金礦地層劃分為工程地質條件較差的松散軟弱地質巖組、工程地質性較差的半堅硬地質巖組、工程地質性較好的堅硬地質巖組。針對工程地質性較差的巖組,礦體與圍巖接觸部位的巖體一旦遭到破壞,巖石力學性質會降低,在礦床開采時須加強防護。從槽探工程質量上來看,考慮到浮土較厚,礦體多為盲礦體,探槽的工程間距為80m,未能加密到40m。工程施工方面,遵循控制礦體及重要地質界線的原則,槽頂寬應在1.2~1.6m之間,槽底寬在0.8~1.1m之間,深度在1.2~3.0m之間,兩壁坡度60~80°,基巖深不小于0.5m,可以滿足礦體及頂、底板采樣要求。根據工程間距,在見礦較好地段施工鉆孔,采用金剛石鉆進繩索取心工藝,獲得的巖礦芯采取率較高,多數呈完整圓柱狀,巖芯采取率92.7~99.6%,礦芯為92.5~99.0%,頂板和底板達92.7~99.6%,總采取率為92.5~99.6%,滿足規范要求。鉆孔均按要求進行彎曲度測定和孔深驗證,均在規定范圍內。
2.3明確開采技術條件
在礦區金礦勘查開發上,結合勘查結果,還要明確開采技術條件,以便為后續開采作業提供安全保障。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屬丘陵區,最高工作點位于西南部,海拔314.3m,最低點位于東側,海拔47.5m;相對高差266.8m。從總體上來看,礦區呈西高東低地形,擁有強烈地形切割,山形陡峻,山谷大多呈“V”字形。在工作區范圍內,擁有簡單的出露地層,以寒武系黃洞口組為主,地層呈淺-灰黑色,主要砂巖為厚層-巨厚層狀輕變質不等粒雜砂巖、長石石英砂巖、巖屑石英雜砂巖,此外也包含粉砂質泥巖、泥巖夾含礫不等粒巖、粗砂巖、礫巖。工作區的風化帶及半風化帶厚度在5~15m之間,腐植層厚達0.2~0.5m。在工作區,存在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兩大類地下水,天然露頭少,水量貧乏。工作區內的礦床以裂隙充水為主,頂、底板直接進水,擁有簡單的水文地質條件,屬于裂隙充水礦床。礦體附近巖石較破碎,裂隙較發育,硐壁存在少量滲水,開采時應做好隔水[2]。從礦體穩定性來看,礦體位于各構造斷裂帶中,局部稠密,局部稀疏,構成斑雜狀、網脈狀等構造。在近地表風化帶以及局部斷裂帶,可見掉塊、片幫和冒頂現象,易發工程地質問題。圍巖主要為厚層狀、巨厚層狀,致密堅硬,有利地下開采。針對多數地段,無需支護,僅在硐口地段及靠近礦體的構造破碎帶附近支護。因此,工程地質條件為簡單型碎裂結構帶工程地質,可采用簡單(Ⅰ)類型開采技術條件。
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金礦勘查開發分析結果
從勘查開發分析結果來看,廣西蒼梧縣古木口礦區金礦的14個礦體中,Ⅰ-1、Ⅰ-2、Ⅱ-1、Ⅱ-2、Ⅱ-3、Ⅲ-1,Ⅲ-2、Ⅲ-3、Ⅲ-4規模較大,Ⅱ-4、Ⅱ-5、Ⅱ-6、Ⅱ-7、Ⅱ-8規模較小,金礦資源量達中型,估算范圍內礦體頂板最高標高148m,底板最低標高為-80m,礦體最大埋深230m,最小埋深0m。如表1所示,為礦區資源量估算工業指標表。
結語
在礦區金礦勘查開發的過程中,加強對勘查開發要點的把握,采用科學勘查方法和確保探礦工程質量,以確認礦區開發條件,明確礦區的資源量,從而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金礦開采,為礦區開發提供科學指導。
【參考文獻】
[1]麻燕華. 試析物探電法在金礦勘查中的應用[J]. 科技與創新,2016,(07):69.
[2]段義敏,喻春,樓毅等. 甘肅陽山金礦地下開采方法淺析[J]. 西部探礦工程,2015,27(10):9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