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青
【摘 要】目的:研究兩種不同進針角度在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靜脈穿刺效果的比較。方法:將100名患者隨機分為2組,分別采用傳統穿刺方法和增大靜脈穿刺角度的方法,對2組患者靜脈穿刺疼痛程度、藥液外滲情況和穿刺時間進行評價。結果:實驗組的靜脈穿刺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P=0.001),有統計學差異。實驗組靜脈穿刺成功率、藥液外滲情況及穿刺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沒有統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436、0.617和0.467)。結論:增大靜脈穿刺角度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但是對穿刺成功率、藥液外滲以及穿刺時間沒有影響。
【關鍵詞】靜脈穿刺;穿刺角度;疼痛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0-01
靜脈輸液是我國臨床治療中應用十分廣泛的一種給藥方式,具有藥效發揮快、生物利用度高、給藥劑量易控制等優點[1]。但由于該種給藥方式具有創傷性,穿刺疼痛和穿刺失敗使患者感到恐懼,對護理人員產生不信任。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年齡較大,基礎體質差,并且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皮下脂肪少,皮膚松軟,手背靜脈細小表淺迂曲,彈性差,血管活動度較大,回血慢,因此對這些老年患者進行靜脈穿刺需要有一定的技術技巧[2]。采用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由于進針角度小,患者常感覺明顯疼痛[3]。有研究表明,增大靜脈穿刺角度,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感、減少靜脈損傷并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4]。在社區醫院就診的多為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其血管條件差,對疼痛的耐受差,傳統靜脈穿刺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此,本研究擬選取社區慢性病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增大淺靜脈穿刺進針角度是否能夠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減低穿刺時的疼痛感,為進一步改進臨床護理工作提供證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方便取樣,選取2017年10月至11月在我院門診輸液治療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年齡≥60歲;②患有至少一種慢病;③神志清楚、語言表達能力正常;④知情并且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淺表感覺異常。
1.2 材料和方法
1.2.1 分組方法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5],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人。
1.2.2 穿刺方法
(1)實驗組:患者取坐位,選擇手背淺表靜脈清楚的一側進行穿刺,在穿刺點上方6~8cm處扎止血帶,常規消毒,囑患者手自然放松,操作者用左手拇指繃緊患者手背皮膚,針尖斜面與皮膚呈350~450自靜脈上方刺入血管,見回血后立即放平針柄,沿靜脈走行進針少許。
(2)對照組:針尖斜面與皮膚呈150~300[6]自靜脈上方或側方刺入皮下,其他操作與實驗組相同。
1.2.3 其他研究用品:
(1)穿刺針和輸液器:本次研究均采用河南曙光匯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使用精密過濾輸液器進行靜脈穿刺,生產批號為170724,穿刺針型號均為5.5號。
(2)秒表,生產商為深圳市惠波工貿有限公司。
1.3 評價指標
1.3.1 穿刺成功的判定標準 針頭一次進入血管,穿刺部位無腫脹、無藥液外滲,保持輸液通暢為成功,否則為失敗(包括退針、刺破血管、輸液不暢等)[7]。
1.3.2 穿刺過程疼痛程度 根據數字評分法(NRS)[8],用數字0~10代替文字來表示疼痛的程度。將一條直線等分為10段,按0~10分次序評估疼痛的程度。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痛,中間次序表示疼痛的不同程度。靜脈穿刺結束后馬上由另一名護士詢問患者疼痛的程度,讓患者如實的在相應的數字上劃“√”。
1.3.3 靜脈穿刺時間 研究者本人進行靜脈穿刺。另一名護士用秒表計時。靜脈穿刺時間為從為患者扎上止血帶至靜脈穿刺成功所用時間[9]。
1.3.4 輸液過程中液體外滲判斷標準 在確定為穿刺成功后,在輸液過程中出現液體輸入不暢;擠壓輸液管前端無回血,前方有阻力感;輸液針頭處出現皮下滲液;按壓后有緊繃發硬感;需拔出針頭重新穿刺者;排除外力觸碰輸液針頭,牽拉輸液管或使用輸液側手進食等情況造成液體外滲者[7]。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1.0統計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納入符合標準的患者共100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50人。實驗組男性18人(36%),女性32人(64%),對照組男性24人(48%),女性26人(52%)。實驗組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0.24±8.27歲,對照組年齡60~89歲,平均年齡71.64±9.19歲。實驗組已婚40人(80%),離異和喪偶10人(20%),對照組已婚39人(78%),離異和喪偶11人(22%)。實驗組初中及以下學歷28人(56%),高中及以上學歷22人(44%),對照組初中及以下學歷26人(52%),高中及以上學歷24人(48%)。實驗組報銷方式:醫保41人(82%),非醫保9人(18%),對照組報銷方式:醫保41人(82%),非醫保9人(18%),實驗組輸液量為278±94.31ml,對照組輸液量為272±84.01ml,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
2.2 兩組穿刺成功率和輸液過程中藥液外滲情況比較 實驗組一次性穿刺成功48人(96%),穿刺2次以上成功者5人(4%),對照組一次性穿刺成功45人(90%),穿刺2次以上成功者5人(10%)。經χ?檢驗,兩組間穿刺成功率無差異(P>0.05)。實驗組藥液外滲1人(2%),對照組藥液外滲3人(6%),藥液外滲情況無統計學差異(P>0.05)。
2.3 兩組患者穿刺疼痛程度和穿刺時間的比較 實驗組穿刺疼痛程度為0~3分,平均疼痛程度為0.52±0.76,對照組穿刺疼痛程度為0~3分,平均疼痛程度為1.1±0.93。經秩和檢驗兩組間穿刺疼痛程度有統計學差異(P=0.001)。實驗組穿刺時間為64.18±32.81s,對照組穿刺時間為76.44±69.02s,無統計學差異(P=0.467)。
3 討論
本研究選取100例社區老年慢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采用不同進針角度進行靜脈穿刺,實驗組靜脈穿刺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靜脈穿刺疼痛程度,結果顯示增大靜脈穿刺角度可以有效減輕社區老年慢病患者靜脈穿刺的疼痛感(P=0.001),但是靜脈穿刺成功率、藥液外滲情況及穿刺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沒有統計學差異(P值分別為0.436、0.617和0.467)。
3.1 增大靜脈穿刺角度可以有效減輕社區老年慢病患者靜脈穿刺的疼痛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平均疼痛程度為0.52±0.76,對照組的平均疼痛程度為1.1±0.93,實驗組的疼痛程度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說明增大淺靜脈穿刺角度可以有效減輕老年患者的疼痛感。人體的皮膚痛覺神經均勻分布于表皮,痛覺感受器在皮膚內呈游離狀態分布,主要以點狀分布,是一種細小的髓鞘神經末梢纖維。當皮膚受到傷害性刺激時,會誘導皮下組織產生并釋放致痛物質,而致痛物質會作用于髓鞘神經末梢,從而產生疼痛沖動并傳導至大腦中樞神經,最后引起疼痛[10]。疼痛的程度與刺激強度、作用面積及作用時間有關[11]。采用傳統的靜脈穿刺方法,針頭與皮膚呈150~300角,因為進針角度較小,針頭與皮膚接觸的面積較大,針尖在皮下潛行的距離較長,刺激末梢神經的時間較長,患者會感覺疼痛明顯[3]。增大靜脈穿刺角度,減少了針尖在皮下潛行的長度,皮膚的切割減少,減少了皮下神經刺激,明顯減輕了患者的疼痛[12]。本研究結果與楊玉霞等[13]的研究結果類似。但是本研究主要針對社區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開展,研究對象體現了社區老年人的特征,例如高齡、血管彈性差、血管壁薄等,且本研究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外推性優于自身對照研究[13]。
3.2 增大穿刺角度對于靜脈穿刺成功率、藥液是否外滲及穿刺時間無影響 本次研究顯示增大穿刺角度,并不會影響在老年患者中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時間和藥液外滲(P>0.05)。本研究結果與崔盈盈等[14]研究結果有差異。分析原因,崔盈盈等人的研究對象為年齡在15至65歲患者,年齡跨度大,平均年齡低于本研究的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60歲至89歲的社區老年慢病患者,其靜脈彈性差,血管壁薄,增加了外周靜脈穿刺的難度。此外,本研究在上述三個方面雖然與對照組沒有統計學差異,但是對照組的2次以上穿刺次數、藥液外滲例數以及靜脈穿刺時間均存在高于實驗組的趨勢,如果增加樣本量可能有助于提高統計效力。
4 小結
本次研究針對社區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開展,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探討不同進針角度對穿刺疼痛感、穿刺成功率等方面的影響。研究表明在社區慢性病老年人群中,增大靜脈穿刺角度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穿刺疼痛感,但是對于穿刺成功率、穿刺時間以及藥液外滲方面沒有影響。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本研究的結果進一步肯定了增大靜脈穿刺進針角度對于改善穿刺疼痛感的效果,有助于進一步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為提高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護理質量提供了證據。但是,本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中雖然采用了隨機分組方法,但是沒有采用盲法,研究設計還有待進一步改善。
參考文獻
方玉琦.新生兒淺靜脈留置針穿刺及固定兩種不同方法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學,2012,18(19):14-15.
武瑩瑩.改變穿刺角度進針對老年患者疼痛感受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6,3(46):9143-9144.
趙俊,張立生.疼痛治療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32-34.
張菊霞,王建成,田金徽,等.靜脈留置針不同穿刺角度效果比較的Meta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3,28(20):92-93、97.
萬霞.臨床試驗中的隨機分組方法[J].中醫雜志,2007,48(3):216-219.
李小寒,尚少梅主編.基礎護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377.
楊遠玲.大角度沖擊式淺靜脈穿刺術的臨床研究[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11:135-137.
李小寒,尚少梅主編.基礎護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440.
王亞楠,盛薇,葉苓,等.靜脈穿刺輔助裝置在老年病人靜脈輸液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7,31(28):3610-3611.
羅妮,鄭衛紅,李余星.神經病理性疼痛機制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2015(1):147-150.
曾穎,莫文娟,黃延錦,等.外周淺靜脈穿刺法的改進與應用[J].護理研究,2012,9(2):138-140.
王志凡,孟瑩瑩,馬慧.靜脈穿刺不同進針角度對患者疼痛程度影響的Meta分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3(4):62-65.
楊玉霞,楊瑞霞,王麗麗.調節靜脈穿刺進針角度減輕疼痛的探討[J].甘肅醫藥,2013,32(3):225-226.
崔盈盈,朱明霞.改良式靜脈穿刺法在急診輸液室的應用效果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18):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