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彤
摘要:文章圍繞俄羅斯作曲家鮑羅丁的《第二弦樂四重奏》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求說明作品中的主題在音樂發展過程中的整體把控,作品的音畫場景以及對俄羅斯民間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第二弦樂四重奏》 主題 音畫場景 俄羅斯民間音樂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008-02
19世紀20年代產生的民族樂派音樂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為了表達民族傾向,顯示民族驕傲和爭取民族自由獨立,民族樂派作曲家往往采用本民族民歌舞曲為素材或者本民族的傳說,史詩和民族英雄的事跡作為創作內容。而19世紀下半葉出現的以“強力集團”為代表的非職業音樂家格外引人關注,鮑羅丁就是其中的一位。
《第二弦樂四重奏》第三樂章的結構為三段式。呈示部(1-67小節)是主題1(A)初次呈現,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旋律的配合演奏,似乎是用兩件善于歌唱的樂器代替自己與愛人互訴衷腸。展開部是兩個主題分別輪奏,展現了歡歌熱舞的氣氛。再現段先是主題1(A)的變奏,然后加入了主題2(B)的部分音調最后以主題1(A)的音型在3個聲部分別再現,如同所有的愛情都趨于平淡。(參見下圖)
主題1、2第一次呈示后的結尾是整個樂譜的逆黃金分割點,速度也較慢在全曲中的時間比例較大,使它具有很大的獨立性激發我們用主題分析的方法從它開始進而對全曲作進一步觀察和研究的興趣。而作品的創作背景也引發筆者從形象分析以及旋律分析角度進行多方面探索。
一、主題的統籌意義
縱觀《第二弦樂四重奏》,它有著豐富的伴奏織體以及變換頻繁的音高組織,但是在仔細分析下會發現全曲所有的音高和節奏均與主題1保持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換言之,主題具有統籌意義。
譜例1摘錄了主題核心以及部分伴奏聲部的片段,通過對部分片段直接間接關系的梳理,以求得作品的統一。
主導音程:4度 2度 3度 ;局部外形:鋸齒形+瀑布形;整體外形:瀑布形;旋律骨架:I V ;緊張度:靜—動—靜—動;音區:一個八度。
主導音程:2度;緊張度:動 ;旋律外形:大山型;旋律骨架:I;音區:一個八度。
由以上譜例可發現主題2的主導音程,骨架都來源于主題1。整部作品伴奏聲部的音程關系,織體也都來源于主題1,全曲調性排列之后可發現呈級進關系(f-G-(a-A)-b-C)。呈示部包含著線性化旋律特征,以主調寫法為主,且伴奏織體大量運用主題1中的大三度與小六度以及級進上下行。展開部大量運用不同的樂器的音色交替形成應答,形象生動,織體之間形成對位體現了復調原則,伴奏聲部多次出現主題1中的大小3度6度純四度。再現部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加入了八度模仿的旋律推動了情緒的發展。結尾處大兩運用主題1中的小六度雙音以及純四度跳進。這種由主調音樂到復調織體再到變化再現的寫作手法使得音樂的整體情緒逐漸遞增,表達了愛情主題的發展。
二、作品中的俄羅斯音樂特點
鮑羅丁作為五人強力集團中的一員,深受俄羅斯民族音樂對作曲家的影響,這首作品的創作包含了許多俄國音樂元素和特點。
首先是重復手法的使用。重復手法指對主題和短小動機進行重復。重復手法源于俄羅斯民歌,常常出現在19世紀俄羅斯民族學派作曲家的音樂中。在這首《第二弦樂四重奏》里,呈示段中主題1完整出現了4次,唯一不同的是出現在不同的聲部。展開段中主題1先是完整出現了4次,接著主題1和2在不同聲部不完整地出現了2次。再現段主題1完整出現了4次不完整出現了4次,主題2不完整出現了3次。全曲中作者的重復手法不是對主題的完全復制,每次都在不同的調上重復主題的部分過或全部。
其次是固定底音的頻繁運用。固定底音是俄羅斯作曲家常用的創作手法,柴可夫斯基以及穆索爾斯基的作品中都可以聽到,本首作品中的伴奏聲部大量地運用固定底音。因作品中頻繁的轉調,固定低音的運用幫助建立和鞏固了調性。在呈示段,伴奏聲部幾乎圍繞同一個音進行切分節奏型的重復。其他樂段同理。(如譜例2)
再次是教會元素。伴奏聲部運用大量的長音以及切分節奏型。(如譜例2)切分節奏型使得拍點變得模糊,賦予旋律延綿悠長的感覺,使人聯想起教堂的圣歌。長音伴奏仿佛教堂的鐘聲。(如譜例3)
三、作品中體現的音畫場景
本首作品表現了作者回憶與妻子相知、相戀、相依的過程。
首先是呈示段主題1悠揚的旋律用小提琴和大提琴一問一答式的對話,仿佛男女主角互訴衷腸,中提琴固定低音的切分節奏,延綿悠長如同教堂的圣歌。
其次是展開段先是主題2二聲部模仿,發音點的突增使得節奏緊湊,表現了男女主人公歡歌熱舞的場景。接著主題1和2輪奏的形式,表現了男女主人公在跳舞的過程中互表心意。
再次是再現段主題1用卡農的形式大量出現,主題2只是片斷化地出現了3次。節奏律動相比較呈示段更加緊湊,表明了男女主人公相互孰知。
最后結尾處由主題1的片段分別在三個聲部出現最后旋律漸弱漸慢。背景中提琴大提琴的長音暗示著教堂的鐘聲已經響起,舞會即將結束。(如下表)
從上述圖表可發現,整個作品在織體音型的變化上尤其豐富,將主題材料作為統籌材料不斷變化發展,既統籌了全局也體現了整部作品的完整性。
四、結語
鮑羅丁作為“強力集團”的非職業作曲家,《第二弦樂四重奏》堪稱是四重奏名作,其中又以第3樂章“夜曲”最為優美,其寧靜、溫婉、抒情,十分動聽。有評論這樣說:“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小提琴則以清新秀麗的格調與之對應,如雙人起舞,表現了青年戀人間竊竊私語和熱烈的感情。樂章在漸漸消失的微弱聲中結束,如戀人在分別時依依不舍地離去。”而菲爾·G·古爾丁的《古典作曲家排行榜》中還這樣說道:“它的第三樂章即《夜曲》特別美妙而有名,許多藝術家都只錄這一樂章,而不是整首四重奏。”
《第二弦樂四重奏》第三樂章的第一主題將其整體設計統籌了全曲的概貌,俄羅斯音樂元素的使用不僅使得鮑羅丁發展了本民族的音樂,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還展現了一幅俄羅斯青年男女相知相戀的唯美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