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婷
摘要:木版年畫是我國一項傳統的藝術形式,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本文通過對楊洛書的年畫生涯,楊洛書木版年畫工藝流程、藝術特色和傳承這幾個方面對民間藝人楊洛書木版年畫深入的研究,加深人們對傳統的裝飾性美感和獨特的藝術特色的了解和民間美術的認識。
關鍵詞:楊洛書 傳統 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J2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041-02
年畫,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裝飾新年環境、增強濃厚節日氣氛、表達吉祥如意而產生的一種繪畫形式。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是中國民間木版年畫四大產地之一,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楊家埠木版年畫構圖完整統一、造型飽滿夸張、線條簡練流暢、色彩艷麗豐富,有著濃厚的日常生活氣息、淳樸的傳統藝術風格和強烈的裝飾性美感。歷史上,楊家埠木板年畫的銷售渠道都以畫店為主,同順堂畫店是當時楊家埠地區最早畫店之一,現在由楊洛書經營的同順德畫店是從同順堂畫店中分建而來。
一、楊洛書的年畫生涯
楊洛書,字易元,山東濰坊楊家埠人,1927年出生于年畫世家,是百年老畫店“同順德”的第19代傳人。其父楊盛德是有名的年畫藝人,楊洛書自幼在濃濃的年畫氛圍中,耳濡目染,迷上了年畫。他從小受父親的影響,14歲開始學習,17歲時正式進入作坊,18 歲就已精通生產技術,六十年來以來不斷創作年畫作品,現已年過八旬。楊洛書雖是一位民間藝人,但他的藝術成就舉世矚目,有著“中國年畫王”的美譽。他還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和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
二、楊家埠楊洛書木版年畫的制作工藝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制作流程有朽稿畫樣、雕刻木版、手工印刷、烘貨點胭,楊洛書木版年畫的工藝制作流程與之相似,但在雕刻木版上有所創新:在刻版時,楊洛書運用“開心法”從內部向外部、從重點部位到次要部位依次雕刻,也就是先刻畫人物面部等重點的部分,再刻手足和身軀等,雕刻頭部的時候,首先刻五官再刻頭發與輪廓等,能夠就重避輕。楊洛書還獨創了“刀頭具眼、指節靈通”的刻版技術,使他的木版年畫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刻制一張較復雜的年畫線版,大約要花費一兩個月的時間,加上四五塊色版,完成一套年畫版大約需要兩三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
三、楊洛書木版年畫的藝術特色
楊洛書的木版年畫在楊家埠木版年畫最為突出,無論是從工藝、藝術特色還是貢獻等方面,都是無法代替的。
(一)和諧飽滿的構圖
楊洛書木版年畫既繼承又創新,繼承的是傳統構圖,創新的是在此基礎上打破了以單個人物造型為主的傳統構圖模式,在創作時運用全景式的構圖方式并配以文字使畫面故事性更強烈。楊洛書木版年畫追求充實感,要求形象完整、統一,帶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滿足了農民大眾的審美需求,并且具有強烈的裝飾性美感。
“滿”的特點在楊洛書木版年畫構圖方面得到繼承,使楊家埠畫面和諧飽滿,采用散點透視的平面構圖方法,追求平面的形象關系,要求形象完整、平衡、清晰明了,在一個畫面上將表現的內容有序的排列在畫面中,前后人物互不遮擋,不講究透視和虛實關系,很像漢代畫像石的構圖手法,有大而闊的視覺效果。例如楊洛書世俗類年畫類系列作品《男十忙》《女十忙》, 為了能夠充分和完整地展示出人們在一年四季中勞動的各個環節,便一一不漏的擺在畫面上,以便農民看明白。層次上下左右依次有序的排列展開,畫中人物一字排開,互不遮掩,畫面清晰明了。
(二)古典夸張的造型
楊洛書木版年畫在造型方面講究人物造型的整體、統一,注重突出人物的面部,多采用夸張變形、高度概括的浪漫手法,使整個畫面中的主題形象更加突出。
在整體造型方面,楊洛書在年畫創作中遵循了楊家埠木版年畫人物造型的畫法口訣有“年畫待要好,頭大身子小。眉眼清楚,頭臉俊俏。身架四稱,顏色花哨”。例如武門神《敬德》創作過程中,對人物的粗壯體軀進行夸大,刻畫的魁偉粗壯,兩個眼睛圓睜,十分傳神,頭部比例較大,臉方而突出,超出了現實的人物形體的比例,但整體的造型看上去十分得體逼真,并能凸顯出畫中人物威猛而又神勇的性格特征。在人的臉型、眼睛、肢體等方面也是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例如楊洛書年畫中的娃娃類作品《年年有余》,畫面里娃娃的刻畫不僅具有“粗胳膊粗腿大腦殼”的生理特點,極具夸張的刻畫了人物健美的形象,并且著重刻畫娃娃懷抱大魚的歡樂的情緒和俊美的臉龐,體現兒童圓臉杏眼的畫法口訣,給人以非常活潑喜慶的強烈印象。
(三)濃艷亮麗的用色
楊家埠木版年畫的色彩通常為“五色”:紅、綠、黃、紫,加之墨色勾線。他的年畫用色的突出特點是根據各個時期時代特點和年畫題材施用色料,主要分為幾個時期:一為建國后的新年畫改革時期,農村的建設是這個時期的主題,以沉穩的藍、紅、黃、紫為主色調;二為1979年到往后的十四年間,是以明艷的紅黃為主色調的吉祥喜慶類題材;三為自1993年至今,這個時期的創新型年畫進行了多種顏色的搭配,畫面的內容和色彩也愈加豐富。
在色彩搭配上遵循了楊家埠年畫創作的用色口訣“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畫才新。紅主新,黃主淡,綠色大了不好看。紫多惡,黃多傻,用色干凈畫鮮艷”,不同的題材用色也有區別。祈福迎祥類以紅色和黃色兩色為主要色調,有時會以對比色稍作點綴,畫面的色彩有頗高的飽和度、熱烈而統一;娃娃美人類畫面多以大紅、粉紅、黃色和藍色為主,輔助綠色和紫色搭配,加上畫面上的留白處理,使得畫面清新而又活潑,透出一種濃厚的脂粉氣息;戲文故事類畫中,除紅、黃兩色之外,藍、紫和黑色的使用多于其他題材作品的使用,色彩對比強烈鮮明又和諧自然,與故事的情節相互統一;風俗時事類的用色與其他題材類型的作品有所不同,人物的衣物服飾多使用紅、藍、紫三色,用少量的黃、綠來作點綴,畫面存在大面積的留白突出了畫面主題的形象。
楊洛書木版年畫色彩妙處在于大眾的情感和心理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畫面明了純凈、粗獷奔放,尤其是在表現人物這一方面,運表現得恰到好處,突出表情神態等細節,活靈活現地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楊洛書至今還保留著部分以植物為原料來制作各種色彩的祖傳技藝,據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
(四)巧妙創新的刻版
楊家埠木板年畫基本的刻版方法是反正刀和開心法。反正刀刻版時是先把立刀稍稍外傾,沿線刻一刀后在離原刻刀不遠處用相反的方向順刻一刀,再用立刀根部的一個角剔出刀口。但楊洛書木板年畫要求刻版時運用“開心法”從內部向外,依次從重點部位到次要部位先后雕刻,即先刻人物面部再刻手足和身軀等部位。刻頭部時,先刻五官再刻頭發、胡須和輪廓等,分開輕、重點。在刻版時,楊洛書還獨創了“刀頭具眼,指節靈通”的刻法,運刀時要動腦筋,更要有創造性,比線稿更加精細,每一筆都巧奪天工。
楊家埠木版年畫創作的題材包羅萬象,楊洛書木版年畫遵循了楊家埠木版年畫的創作題材的同時結合了當地的歷史、人文環境和自身創作特點,更好的反映了木版年畫的通俗易懂、簡潔質樸的特色。楊洛書木版年畫的造型簡潔又夸張飽滿、色彩鮮明又具有大眾化色彩,刻版技法獨具創新的,他的雕刻風格質樸卻又靈活自由,畫面線條簡練、干脆又流暢,構圖飽滿和諧,造型靈活夸張,畫面有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色彩和個人藝術韻味。
四、楊洛書對傳統木版年畫的傳承
木版年畫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又充分的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楊洛書作為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繼承人和代表人,他所做的貢獻更不容忽視。他的藝術成就舉世矚目,在保護、傳承木版年畫文化上更是功不可沒。一位杰出的傳承人,是能夠在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中起著重大作用的,盡管伴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文化的相互沖擊與碰撞,部分工藝文化已有所變化,但楊洛書依然選擇了延續幾百年的優秀的傳統文化并堅持發揚光大。
楊洛書木版年畫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并且傳統工藝的演變與外來文化不斷融合以及人們審美需要的也在不斷變化。楊洛書木版年畫依據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的形式和內容加上自己的創新,并且堅持手工印刷,以不懈的藝術精神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參考文獻:
[1]張殿英.楊家埠木版年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2]沈泓.楊家埠年畫之旅[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