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丹丹 葉岸楨 翁郁明
摘要:中醫藥(民族醫藥)是我國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生產生活實踐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步形成并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為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醫藥人才培養更是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基石、保壘。為進一步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應該建立長效的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財政補償機制,使中醫藥精髓可以得到發揚、傳承。
關鍵詞:中醫藥;人才;財政;補助
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從師承口授到文字記載,中醫藥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要傳承好中醫藥事業,要靠中醫藥人才的培養。這是因為中醫強調傳承和實踐,從而導致中醫藥人才的成長周期頗長,這種與西醫大相徑庭的成才規律,讓中醫藥人才顯得頗為珍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指出要大力發展中醫藥教育,建立適應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培養中醫藥人才。但長期以來,國家的方針政策并未得到很好貫徹。中醫藥事業面臨發展的層層壁壘,尤其是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方面。中醫要發展,人才的問題就必須解決。中醫藥人才培養是中醫藥事業發展的根本,中醫藥人才培養除了依靠中醫藥高等教育外,更有賴于公立中醫醫院更有針對性的臨床培養。
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是將中醫藥特色和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培養高水平的中醫藥專科人才隊伍一直是所有公立中醫醫院的著力點。但培養中醫藥人才是一項長遠且任務艱巨的系統工程,缺乏財政的投入,只靠公立中醫醫院自籌經費的投入,不足以保證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全面性。
一、公立中醫醫院醫教研的全面發展無法獲得財政的長效補償機制
醫療、教學、科研是醫院發展的三駕馬車,要堅持協同發展、齊頭并進,堅持臨床與科教并舉。從醫療到教學到科研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臨床和教學、科研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沒有一定的數量和質量的臨床醫療的支撐,就無法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也不可能提高科研的水平。反過來,教學、科研的提高對醫療也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學和科研能讓導師更加深入的思考,面對病患和學生,導師們不僅需要知道疾病的現象,更要探索疾病的本質,這對導師本身來說是一個激勵,醫教研協調發展才能真正促進醫療衛生事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印發的《中醫藥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點支持開展中醫藥特色服務、公立中醫醫院基礎設施、重點學科和重點專科建設以及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完善相關財政補助政策,將中醫藥事業發展投入與其他醫療衛生投入相銜接,制訂有利于公立中醫醫院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具體補助方法,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中醫藥適宜技術與服務。
筆者所在的深圳市中醫院,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承擔了培養中醫藥后備人才的行政職能。每年完成約500人的臨床帶教任務,包括在院的博士生研究、碩士研究生、本科生、規培生和實習生等,不僅教學任務繁重,學生的各項補助、交通、食宿和帶教導師的各項津貼補貼,也是醫院一項頗大的支出。科教投入作為衡量一所公立醫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上級部門要求公立醫院的年度科教投入必須大于醫院總支出的5%,而全年醫院取得的財政補助收入(含專項)僅占醫院總支出的19%。如果扣除5%的科教投入后,剩余14%的財政補助基本無法覆蓋公立醫院在執行政府醫療服務指導價所帶來的虧損,加上財政補償機制對公立中醫醫院傾斜政策不明顯,補償不到位,致使公立中醫醫院在保證自身正常運營情況下,被迫減少科教經費的投入。
針對公立中醫醫院承擔了大量的中醫藥人才培養職能、高等院校和臨床醫學院的教學任務,財政、衛生和教育部門應聯合出臺長效的專項補助政策,用于購置教學必備的儀器設備、教材等,發放導師學生的各項津貼補貼,專款專用。
二、大力開展中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加大地方財政對專項的投入
沒有傳承就沒有淵源,沒有創新就沒有未來。師徒傳承是我國中醫人才培養的傳統方式,幾千年來造就了一批批中醫大夫。中醫的精髓和技能往往“只可心授、不可言傳”,故自古師徒如父子,自當盡心傳授。傳統意義上的中醫的師徒傳承教學是以臨床為基礎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在臨床中要跟師學習,主要是以師傅的經驗為主進行教學。在跟師傅出診的過程中,將中醫基礎理論知識、經典書籍的要義、藥方配比的方法及師傅的學術思想和辨證論治的思維,在臨床實踐中反復體會、學習,逐步完成對中醫的理論體系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經驗。
近年來,通過國家及省中醫藥管理局努力,中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有了多元化的開展,得到了國家及省級財政專項補助。但此類項目缺乏地方特色和個性化,現行的醫療體制對中醫傳承項目有許多條件上的限制。致使一些年邁的老中醫,他們行醫多年,有著豐富的行醫經驗,水平高、效果好,深受群眾歡迎,但因沒有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而無法申請到中醫傳承項目,后繼乏人。他們的技藝,也將隨著個人的年齡增長,漸行漸遠,最終消逝。現在,解放前留下來的全國著名老中醫已所剩無幾,均已耄耋之年;50年代主要按傳統方式培養的國內知名中醫已為數不多,均已年逾古稀;其后主要按西醫式教育培養的中醫,在真正中醫上有成就者甚少。這對我國的中醫藥事業發展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是中醫藥事業發展極其嚴重的問題。
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場,向來有先行先試、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和氣魄,在全國深化醫療改革中,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上有很多先行先試的創新舉措。通過市級財政的投入,開展多元化的中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適當放寬職稱或學歷的限制,由單位或社區根據老中醫個人實際情況推薦申報,為市級中醫傳承人才培養項目探索新思路。
三、探索地方財政對特殊性的中醫人才更靈活投入機制
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強調,要完善人才使用激勵政策,提升醫療衛生行業職業吸引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理順醫療服務價格,合理體現醫務人員專業技術勞務價值,加快建立適應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吸引優秀人才從事醫才評價機制,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完善職稱晉升辦法,拓寬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
在實際工作在,某些公立中醫醫院里有著這樣的一個群體,他們大都是年邁的老中醫,行醫多年,經驗豐富,許多都是通過數十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有自己一套獨特的中醫辨癥方法,深受廣大病患喜愛。但因年齡問題與現代專業技術職稱資格要求之間的矛盾,這些老中醫一般專業技術職稱較低,有些只有中級水平甚至未曾參加過專業技術職稱類考試。現行執業中醫師考試制度要求考西醫知識,這些純中醫出身的醫生大都因西醫知識不足過不了考試關。
這些老中醫的醫術,一般都是通過病患之間的口口相傳,得以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忠實粉絲”,也得到了病患的信賴。但因沒有專業技術職稱,社會地位不被認可,有些早早就退休到了民辦的中醫館行醫,有些只能以臨聘人員的性質在公立中醫醫院里任職,福利待遇得不到保障。公立中醫醫院由于被制度所約束,無法為該類老中醫申請到特殊的福利津貼,他們以廉價的勞動力,提供著為廣大病患所推崇的高質量的醫療服務。該類老中醫,一旦退休到了民辦的中醫館服務,其診察費卻是在公立中醫醫院的好幾倍。因為民辦的中醫館往往更看重該類老中醫的口碑和“粉絲效應”,民辦中醫館不需要考慮政府指導的醫療服務價格,他們是以市場需求為價格導向的。原本屬于價廉質優的這類老中醫,一旦去了民辦中醫館,個個身價立刻翻翻。地方行政職能部門,需要更實際的考慮該類人才的實際情況,建立更適應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以財政投入形式補充其工資福利待遇、特殊型人才住房補貼待遇、延長退休年限等等特殊政策,以更具“特區中醫”特色的形式承認這部分老中醫的社會地位,那么該類老中醫的技藝才能繼續為更多的病患帶來福祉。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中醫藥事業發展涉及千家萬戶,地方財政應當加強政策扶持,合理增加財政投入,促進人才集聚,為推進中醫藥事業的繼承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我們要找準當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逐一突破解決。出臺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強對于中醫藥人才的培養,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參考文獻:
[1]《中國財經報》,2017年7月7日,“財政助力中醫藥產業蓬勃發展”.
[2]陳世龍,鄧祥敏,徐勤磊,丁勇.“雙導師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康復技術專業教學中的實踐[J].職業技術,2018,05.
[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
(通訊作者:朱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