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祥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我國高校建設的規模和數量在不斷擴增,為我國社會發展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在新時期高校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順應教育發展的特點,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尤其是在內部控制工作中,應該建立完善的評價與監督體系,這是保障高校長遠發展的關鍵措施。但是,由于我國高校內部控制建設的起步較晚,導致在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體系建立的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限制了學校工作的順利開展。本文將通過分析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意義,探索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
內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出現在企業的管理工作當中,是為了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資源利用率、達到相應管理目標而提出的管理方式,能夠不斷提升經營的效率,保障企業的良性發展。將內部控制的理念應用于高校管理工作中,是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探索,能夠不斷提升高校管理工作的先進性與科學性,保障高校各項工作開展的規范性。在高校內部控制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除了應該發揮高校本身的資源優勢之外,還應該加強紀委監察部門、教育部門等相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共同促進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解決其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升內部控制的可靠性。在高校內部控制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加強評價與監督,能夠保障高校工作能夠遵循統一標準進行,促進高校發展的穩定性。
一、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意義
(一)提升高校的競爭力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高校建設的規模和數量在不斷擴增,高校也在教學和管理工作中不斷創新發展模式,以提升自身競爭實力,促進自身的長遠發展。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能夠有效落實高校內部控制的目標,并能夠在內部控制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實現調整,保障目標落實的合理性與可靠性,解決高校內部控制中的各類問題[1]。管理人員能夠通過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及時掌握內部控制工作的進程及其中出現的偏差,以便于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是提升決策科學性的關鍵途徑。因此,不斷加強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是提升高校發展競爭力的重要工作。
(二)符合國家要求
大多數高校的發展依靠政府財政撥款,屬于事業單位。加強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是國家發展的要求,也是促進教育事業不斷繁榮的重要途徑。因此,應該發揮高校領導者的能力,促進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加強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也能夠保障高校發展的活力,促進高校完成辦學目標。審計工作的不斷發展,能夠促進評價與監督始終貫穿于工作開展前、中、后,有助于高校及時發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內部組織效率的提升,也能夠通過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體系的建立而實現,保障高校各部門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與監督執行力度弱
財務報表的監督,是當前高校內部控制的主要內容,但是在業務控制與資源控制等方面,評價與監督執行力度相對較弱。沒有重視對于社會服務、人才培養、人力資源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評價與監督,這就導致高校內部控制缺乏全面性與合理性,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高校領導人員也沒有加強對評價與監督結果的重視,導致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較弱[2]。
(二)信息化程度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內部控制涉及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在內部控制中缺少信息化手段,導致評價與監督工作的開展受到一定阻礙。高校財務信息系統、教務信息系統和人事信息系統等,沒有實現信息的共享,導致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開展的效率降低,不能及時為領導者的決策提供依據。
(三)工作人員水平較低
財務部門和審計部門,是保障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部門。但是,在財務部門與審計部門當中,存在著工作人員專業水平較低的問題,限制了評價與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工作人員由于未經過專業培訓,導致不能適應當前高校的發展特點,未能及時了解先進的評價與監督制度,導致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缺乏靈活性。
三、探索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策略
(一)加強與審計部門的交流合作
在監督高校活動執行狀況的過程中,高校審計部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與高校管理工作的其它部門存在著重要的聯系。所以,高校領導人員應該重視審計部門的作用,并能夠在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中發揮其監督作用,保障內部控制工作開展的有效性。審計部門工作人員在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審計能力,明確高校內部控制的流程與評價標準,并能夠將問題及時反饋給領導者,加強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實效性。
(二)加強信息化平臺建設
在信息化的時代,高校管理工作內容呈現多樣化和巨量化的特點,這給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高校應該借助于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建立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信息化平臺,以順應當前社會發展特點,不斷完善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機制,促進高校的良性發展。在信息化平臺構建的過程中,應該始終以內部控制目標為基礎,充分分析當前高校發展狀況及其中存在的問題,以便于信息化平臺能夠真正發揮其優勢,提升評價與監督的力度[3]。高校應該加強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的引進與應用,通過科學的數據分析,全面了解高校內部控制的實施情況,這樣才能夠根據有效的反饋提升評價與監督的合理性。
(三)建立內部評審機構
在評價與監督的過程中,為了保障審計部門工作開展的有效性,需要建立完善的內部評審機構,與審計部門共同協作,提升內部控制工作的水平。應該發揮院系的作用,充分利用院系資源,這是在內部控制工作中實現評價與監督的全面性的重要途徑。內部評審機構人員應該不斷完善自身職業技能,學習相關評價與監督制度,并能夠根據高校當前發展狀況,制定符合本校內部控制的評級與監督體系,報站內部控制工作的順利開展。
(四)創新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模式
隨著高校工作的不斷開展,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模式也應該不斷創新,以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與高校發展的現狀,提升內部控制工作的先進性與科學性。風險評估、內部監督、內部環境、信息與溝通、控制活動,是實現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模式創新的五個重要內容,因此應該將要素評價與監督模式,應用于高校內部控制工作的開展過程中。評價與監督模式的創新,能夠真實反映高校內部控制的實施狀況,有助于領導者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做出科學合理的決策。在高校內部控制工作日益復雜的狀況下,要素評價與監督模式,能夠實現內部控制工作的全面評估,是避免辦學風險的重要途徑[4]。
(五)注重全員參與
在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過程中,除了相關管理人員之外,高校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參與到評價與監督的過程中,這是提升高校內部控制水平的關鍵舉措,也是保障高校內部控制工作能夠對全校實現有效覆蓋的重要途徑。注重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的全員參與,能夠不斷提升教職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也是提升教學水平的關鍵點。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工作的開展更加困難,只有實現全員參與,才能夠提升教職工的內部控制意識與風險管理意識,完善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體系。
四、結語
在當前高校的發展過程中,只有加強內部控制的評價與監督,才能夠保障高校各部門之間協同合作,提升高校的競爭實力,共同促進高校的長遠發展。在當前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中,存在著評價與監督執行力度弱、信息化程度低和專業隊伍匱乏等問題。因此,應該加強高校內部資源的有效整合,實現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模式的創新,提升高校的整體管理水平。這既是高校發展的重視途徑,也是我國教育事業進步的要求所在。
參考文獻:
[1]頡麗娜,李昭月.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問題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 (12):269.
[2]徐繽鶴.高校內部控制構建及其評價研究[D].云南財經大學,2018.
[3]孟祥康.高校內部控制評價與監督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37 (34):349-350.
[4]王娟英.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 (15):12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