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克
摘要:文章從高中生角度出發,首先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理念和新思維,例如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重視各種經濟風險的防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等,隨后文章具體介紹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具體改革路徑,包括突出市場作用、促進結構性改革、通過創新帶動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等,希望能給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中國經濟;新常態;基本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在河南考察過程提出了新常態這一概念,強調我國正處于一種關鍵的發展機遇期,為此我們應該重樹信心,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特征,順應新常態發展趨勢,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引導人就是高中生,盡管還沒有走進社會,在專業性方面也有所不足,但是可以理應高中應特殊思維方式分析問題,本文就此從高中生角度進行了簡單的分析。
一、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理念和新思維
(一)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也逐漸普及開來,而手機也不再是對高中生學習生活產生影響的障礙物,而是幫助高中生了解各種時事政治和經濟消息的助手,通過消息推送這一功能可以及時了解到各種經濟信息,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手機搜索功能發現國家領導人提出的各項發展意見,從而預測經濟發展趨勢。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保持良好的平常心和戰略定力,堅定穩中求進總基調,就是在促進經濟快速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著重科學發展這一主題,將和諧、改革、民生、結構調整、物價控制、經濟增長等因素有效結合起來。其中的進和穩兩者是互相補充、辯證統一的關系,只有穩才能讓我國經濟更加持久、穩定的發展。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需要科學處理改、進和穩之間的關系,根據我國發展的具體形勢進行有效改革,保證改有實效、動有秩序。同時還要保持理性冷靜的狀態,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動力轉換、結構調整、方式轉型以及增速換擋等經濟發展新常態徹底擺脫換擋焦慮和速度情節等問題心理。利用科學戰略,在保證經濟穩定運行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轉型發展,實現經濟的可持續、低成本、高效率轉型。
(二)重視各種經濟風險的防范
重視防范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風險問題,促進經濟的穩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可以通過底線思維進行思考,所有的事情都要考慮到其中的最差結果,并積極爭取實現最優結果,做好準備,保證在問題發生時,能夠穩定應對,并將主動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底線思維也是我國科學應對目前這種復雜經濟環境的最佳方法,也是新常態趨勢下,進行各項治理工作的基礎理念。為此我們要主動出擊、積極適應新常態的變化,對新常態背景下的各種經濟風險都保持一種冷靜的態度,清醒地認識,從而發揮出底線思維的預測作用,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和憂患意識,未雨綢繆,主動應對經濟發展中的各種挑戰。而其中的重點則是不能單純依靠GDP進行評價,但也不是意味著就完全不考慮GDP,在新常態背景下,依然要保持穩定的經濟發展速度。我國如此大的經濟體,一旦出現慣性下滑的問題,就很難在恢復到正常的水平,甚至可能需要付出重大的代價。而發展則是促進我國各項問題有效解決的基礎,為此我們要保持堅定的信念,維持經濟的穩速發展,通過改革促進經濟結構升級。
(三)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新時代的高中生正處于一個信息化時代,因此可以足不出戶就通過各種新聞信息了解我國經濟政策和人文環境變化。在黨的十八大中提出了要將生態文明放在經濟建設的首要位置,并將其有效融入到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當中,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中也提出了生態文明相關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創新戰略,這也是我國對經濟發展現狀的準確判斷和理性認知,為新常態背景下,將生態文明融入到經濟建設當中,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指清了發展方向。我們也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將紙上的文字落到實處。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生態環境和資源發展趨勢也愈加嚴峻,為此我們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改進生產方式。不能將破壞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代價。
二、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具體改革路徑
在高中生眼中,盡管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沒有和社會接觸太多,因此在高中生的眼中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并沒有持續過長時間。為了促進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就需要堅持改革路線,擴大改革力度。
(一)突出市場作用
提高市場對資源配置的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市場活力,政府也要放權到位,為市場經濟發展創造出良好的氛圍,制定完善的規范規則,從而讓企業能夠在市場中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作用。在新常態背景下,首先應該促進行政審批制度的不斷改革完善,盡快建立起第三方評價的長效機制,并將那些具有實際效用、具有較高含金量的審批工作下放給企業和市場,從而提高市場活力。其次是要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改變傳統的管理現狀,避免對審批的過度迷戀,加強市場監管,促進政府服務形式和監管模式的不斷創新,逐漸改變管理職能,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最后是促進基層政府的有效改革,并促進機構編制的不斷優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朝著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向發展。
(二)促進結構性改革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不再是一種換擋模式,也不是一種失速狀態,經濟依然需要保持穩速發展狀態,主要是發展對于中國各種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作用。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各種經濟風險的問題,首先應該進行需求改革,注重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促進我國消費的不斷升級發展,促進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其次便是推動城鄉結構的有效改革,加強城市化的建設工作,建立起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機制。再次是促進區域結構改革,讓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保持一種平穩的狀態,防止出現經濟時速的問題。最后是促進產業結構改革,優先發展各種新興產業和戰略性制造業,大力發展服務業,讓第三產業逐漸發展成產業結構中的主要支柱。
(三)通過創新帶動經濟發展
深化體制改革,利用科技創新帶動經濟新常態的發展。促進改革深化就是為了創新提供發展道路。新常態經濟屬于一種創新型的經濟形勢,為此我們應該將應用轉化能力和提高科技創新放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首要位置。從而積極引導企業創新動力的提高,讓企業成為成果轉化、科研組織、研發投入、創新決策的應用主體。堅持中國自主創新,通過全球性視野進行創新和謀劃,積極培育發展各種新興產業和產品。加強教育體制改革和科學創新,建立起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科研生產有效結合的創新體系。健全知識創新體系,加強公益技術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工作,提高成果應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加強金融財政改革,促進我國經濟產業朝著中高端產業發展。經濟新常態就是產業結構中的中高端經濟,為此就需要以完善的財稅金融制度為基礎支撐,充分發揮出金融財政的引導作用。從財稅制度的改革角度進行分析,要提高營改增的改革速度,并在建筑行業和服務行業建立起各種營改增試點。提高對社會中生產服務領域的支持力度。從金融體制方面分析,要堅持市場化的利率改革,從而不斷擴大金融機構中負債產品的定價范圍,讓金融產品能夠真正為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服務。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市場也面臨著重要的轉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進行了系統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為了順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應該加強改革力度,拓寬經濟發展渠道。盡管高中生還沒有深入接觸社會,但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互聯網等接觸到一些經濟信息,高總生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獨特見解,對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自己的看法。
參考文獻:
[1]楊舒羽.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可持續發展新趨勢[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 (17):207-208.
[2]王少林.中國經濟新常態的量化識別與形成原因[J].南方經濟,2017 (7):1-16.
[3]吳煒.論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商業銀行新業態[J].福建金融,2016 (5):51-56.
[4]宋祎瑋.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中國經濟新常態[J].現代商業,2016 (24):95-96.
[5]陳瓊潔.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現實基礎、形成機制與策略選擇[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7,34 (1):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