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要:河南省高校融資主要是為了滿足基本建設和償還存量貸款的需要。本文分析了河南省高校發展面臨的資金困境,在文獻回顧和梳理國家對債務管理政策變動的基礎上,分析了通過發行債券和PPP模式這兩種主要融資模式的特點,重點研究PPP模式對解決河南省高校融資困境的適用性和可行性,研究認為目前PPP模式是滿足河南省高校融資的最主要途徑。
關鍵詞:高校融資;發行債券;PPP模式
1999年高校擴招政策出臺,中國高等教育從平穩發展的態勢,逐漸步入跨越式發展的階段。根據河南省教育部門統計公告,從2007年到2017年,河南省普通高等學校增加52所,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68%上升為41.78%,在校生增加90.95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產權(下同)占地面積增加4.75萬畝,校舍建筑面積增加2393.45萬平方米,圖書藏量增加8303.39萬冊,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56.98億元。
河南省高等教育取得的成績,尤其是各項基本條件的顯著改善,離不開教育經費投入的大力支持,但是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與其校園規模擴大和學生人數增加的發展現狀不協調,資金供給相對于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存在相當規模的缺口。各高校紛紛通過銀行貸款、融資租賃和教職工集資等方式,多方籌集資金,形成一定規模的債務。《河南省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籌措撥付高校債務化解財政獎補資金58.60億元,引導、激勵高校化解銀行債務140.80億元。”但是對照《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辦學條件指標(試行)》(教發[2004]2號)和《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學位[2017]12號),河南省絕大部分高等學校各項條件依然存在不足,高校基本建設任務依然很重。現有依靠財政撥款和事業收入的經費來源渠道還不足以滿足高校發展需要,因此多渠道融資依然是河南省高校的重要任務。
一、文獻回顧
薛桂芝、王軍勝研究認為高校可根據經費支出的性質不同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對于屬于資本性支出則可以選擇債券融資、財政投融資和BOT 模式。李廣凱提出民辦高校應構建包括拓寬外源融資渠道、重視內源融資潛力等多元化融資模式。蔣華研究認為籌措足額的建設經費已成為高校發展的重要要求,就高校新校區基本建設融資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議。王龍梅研探索了BOT 模式在高校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的實施方案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張麗晨認為高校要構建低成本、穩定、科學的多元化籌資模式組合用以滿足高校尋求良性發展資金的客觀要求。郭書紅、高偉、孟小欣認為探索適合高校進行發展建設需要,同時符合政策要求的融資渠道很重要。
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回顧,可以看出拓寬高校融資渠道在高校財務管理實務界已經形成了共識,并提出了眾多的建議,充分說明了高校發展急需資金支持,拓寬融資渠道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是高校作為事業單位各方政策限制較多,如何在政策許可下找到合適高校特點、能滿足高校發展所需的大量資金的融資渠道就顯得極為重要。
二、高校資金投入方向和常規高校融資渠道分析
根據調查統計,目前高校的支出主要集中在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內涵建設專項和基本條件建設專項。按照高校收入來源和資金使用范圍,財政撥款、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基本上能滿足人員經費、公用經費和內涵建設專項支出需要,同時也所剩無幾。基本條件建設專項支出缺口必須通過融資來解決。據調查,河南省高校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貸款、融資租賃、教職工集資等幾種形式。
但是,從2011年10月起,高校新增各種形式的貸款都受到政策嚴格的約束。先是《關于化解公辦高校債務風險的通知》規定“從2011年10月1日起,省屬高校新增銀行貸款,必須報經省教育廳、其他高校主管部門、省財政廳審核同意”;其后《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明確指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業發展確需政府舉借專項債務的,由地方政府通過發行專項債券融資,以對應的政府性基金或專項收入償還”;此后《河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規定“省政府依法統一舉借全省政府債務,省轄市、縣(市、區)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至此,高校通過金融機構、非金融機構和個人的融資通道全部得堵上。
三、新高校融資渠道探析
(一)政策許可和鼓勵
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的意見,高校有兩個融資渠道和辦法,一是申請政府代為發行專項債券,二是采取PPP模式。按照《財政部關于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的通知》規定,各省地方政府債務是有限額,地方政府發行債券是有限額的,面對各級政府巨大的發展渴望和龐大的新增債券需要,高校申請發行債券就顯得格外困難,因此可以把申請發行專項債券作為積極努力的方向,但是短期內能否滿足高校發展需要仍有待觀察。
(二)可以滿足高校基本建設需要
除了申請政府代發專項債券外,只剩下采取PPP模式這一條渠道了。PPP模式是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國內譯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以減少財政支出、提高基礎設施項目服務質量為目的,在合同的約束下,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等方式所建立起的一種長期合作關系。PPP模式一般有這樣幾個特征:一是合作是前提,是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而不是單打獨斗;二是目的是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三是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私營部門與公共部門有收益共享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PPP 模式通過這種機制安排,在項目初期已實現風險分配,政府承擔部分風險,減少私人承擔的風險,降低項目融資難度,有助于項目融資成功;當項目發生虧損時,政府與非政府主體共同承擔損失。
(三)實踐上有成功案例
從實踐看,PPP 不僅僅是一個新融資模式,還是管理模式和社會治理機制的創新。美國財政性高校經費占總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重低,除2012 年約為30%外,其余年份均未超過20%;而社會投入高校經費約占總社會投入教育經費比重的80%。在日本、韓國高校經費中,社會資本是兩國高校經費的主要來源。據文獻統計在美國高校經費中,社會資本投入較多;PPP模式在發達國家高校中早已應用。在我國高校的實踐時間較短、案例較少,但是已經展現了良好的效益。如河北工程大學新校區建設PPP 項目一期工程、山東財經大學萊蕪校區建設項目、興安職業技術學院遷址新建項目等。實踐證明,高校成功運用該模式有效的解決高校發展資金難題。
四、總結
從政策允許、滿足需要和成功案例三個方面來分析,申請發行專項債務是一個可以積極努力的方向,但是成效如何有待觀察。PPP 融資模式是政府或其指定行政事業單位參與的基礎上,將社會資本引入高等教育領域,在兼顧高等教育供給的公平的同時又充分發揮了市場的效率。政府的身份從高校基礎設施的建設者和提供者轉變成為了高校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因而有助于促進社會資本在提高效率、降低風險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同時PPP 融資模式有助于推動高校去行政化,提升高校治理的規范化和現代化水平,促使高校教學質量和科研能力的提升。而PPP 模式則具有獨特優勢,可以作為目前解決高校融資的主要渠道。
參考文獻:
[1]薛桂芝,王軍勝.基于產品屬性視角的高校融資模式研究[J].財會通訊,2015 (5).
[2]李廣凱.構建民辦高校多元化融資模式設想與建議[J].會計之友,2017 (22).
[3]蔣華.高校新校區基本建設融資問題研究[J].財務與金融,2017 (5).
[4]王龍梅.高校基建項目投融資模式的思考[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 (3).
[5]張麗晨.成本思維下的高校多元化籌資模式研究[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8 (7).
[6]郭書紅,高偉,孟小欣.拓展高校新校區建設融資渠道探析[J].納稅,2018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