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雅娉
【摘 要】:目的:對盆腔炎性疾病治療中運用中藥灌腸的臨床療效進行研究。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給對照組使用婦科千金片進行治療,給觀察組采取中藥灌腸法進行治療,以兩周為一療程,兩組患者都連續進行兩個療程的治療后對其療效進行判斷。結果: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觀察組為77.78%;治療后對照組的證候積分為(6.47±2.73)分,觀察組為(3.09±2.26)分,兩組間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中藥灌腸法對盆腔炎性疾病進行治療效果良好,可使證候積分降低,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中藥灌腸;盆腔炎性疾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2
盆腔炎性疾病(簡稱CPID)作為一種婦科常見病癥,育齡期女性常發生該疾病的后遺癥,腰骶部酸痛、下腹部疼痛、帶下過多、肛門墜脹等是其常見的臨床表現,并且在受寒、勞累、月經前后及性交等情況下這些癥狀會加重。該病不僅病程相對較長,還極易發作,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使患者留下心理陰影。臨床上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療、中藥內服、外敷、灌腸等中醫綜合治療,取得明顯的效果。我院采用中藥灌腸對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具體為: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90例患者進行研究,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其中對照組主要的年齡范圍是20-45歲,平均年齡是(33.25±3.61)歲,病程為3個月-3年;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21-46歲,平均年齡為(34.01±3.23)歲,病程為4個月-3.5年。比較兩組患者的各方面特征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相關診斷和選入的標準
(1)診斷標準:①最低標準:子宮舉痛或子宮壓痛或附近區壓痛;②附加標準:體溫超過38.3攝氏度;子宮頸異常粘液膿性分泌物或脆性增加;陰道分泌物濕片出現大量白細胞;紅細胞沉降率升高;血C-反應蛋白升高;實驗室證實的子宮頸淋病奈瑟菌或衣原體陽性。③特異標準:子宮內膜活檢組織學證實子宮內膜炎;陰道超聲或磁共振檢查顯示輸卵管增粗,輸卵管積液,伴或不伴有盆腔積液、輸卵管卵巢腫塊,腹腔鏡檢查發現盆腔炎性疾病征象。
(2)選入標準:①達到各項診斷盆腔炎的標準;②接受研究的前2周之內沒有接受和服用其他治療及藥物;③年齡在18-55歲之間;④患者詳細了解該研究并且同意,具有較高的依從性。
(3)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和哺乳期;②使用本研究的藥物產生過敏癥狀的;③有其他心、肝、腎等嚴重的合并疾病者;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等婦科腫瘤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給對照組口服國藥準字Z43020027的株洲千金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婦科千金片,一次服用6片,每日分早、中、晚三次飯后服用。
給觀察組采用中藥灌腸法進行治療。使用蒲公英和金銀花各20g,熟地、當歸、赤芍、沒藥、乳香、莪術、川芎、陳皮各15g,甘草12g。(應注意如果患者氣虛應加黃芪和黨參各15g,如果其寒凝氣滯應加10g桂枝,如果患者疼痛比較嚴重應加10g)。然后加入500L水煎到剩下100L,以38℃左右的水溫為宜,讓患者保持側臥位,在患者直腸內插入導尿管(5號)至超過14cm,用灌腸袋緩慢注入藥液,每日2次,把注射時間控制在30min之內。
兩組患者都治療一療程(兩周),連續進行兩個療程的治療后對其療效進行判斷。
1.4 觀察指標及療效標準
(1)對其臨床治療效果和治療前后的癥候積分進行比較;(2)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患者癥狀消失,體征正常,子宮婦科檢查沒有壓痛感,兩側沒有包塊、增厚,B超對盆腔檢查顯示正常,0分積分為痊愈;患者各種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或改善明顯,婦科檢查也改善許多,積分至少降低2/3為顯效;患者癥狀、體征和婦科檢查都有改善,在B 超下盆腔積液或包塊減少或縮小,治療后積分至少降低了1/3為有效;患者癥狀、體征、婦科檢查和B超檢查都沒發生變化甚至更加嚴重為無效。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研究和分析本文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并用χ2進行檢驗,用(±s)表示計量資料,檢驗用t進行,采用P<0.05表示兩組患者相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通過對兩組患者臨床上的療效進行比較得出,對照組患者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分別為8例、18例、9例、10例,總有效率為77.78%;觀察組患者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例數為20例、17例、5例、3例,為93.33%的總有效率,兩組患者相比較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通過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癥候級分研究得出,對照組患者治療前的癥候積分為12.34±2.57,治療后為6.47±2.73;觀察組患者治療前為12.68±2.61,治療后為3.09±2.26,兩組比較差異具有一定的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盆腔炎性疾病后遺癥也被稱為慢性盆腔炎,盆底組織因為長時間受滲出增生、炎性刺激等影響而逐漸變厚,導致器官和周圍組織多處發生粘連,對局部血液循環造成嚴重的影響。因為抗生素不具備較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長期應用會使身體其他器官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達不到理想的抗菌效果。
所以治療本病時臨床上采用中藥治療方法較多,中藥內服和外治配合治療有明顯的療效。由于盆腔炎的發病部位毗鄰直腸,而血運豐富的直腸黏膜和內生殖器緊鄰。
中藥灌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清熱解毒等功效,它通過局部給藥,直達病灶,使組織或包塊增厚的情況得以消除,使其病癥和疼痛的癥狀得到較大程度的改善,并且直接從直腸給藥,吸收較好,還可保留較長時間,可發揮有效的治療作用,所以采用中藥灌腸法對盆腔炎性疾病進行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孫曉吉.呂炳濤.齊雨.楊冬梅.中藥擇時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2016(02):289-291.
胡麗霞.中藥灌腸治療慢性盆腔炎觀察與護理[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7,33(09):1036.
吳薈敏.中藥灌腸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