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摘要:本文以貴州花燈氣質特征為切入點,從音樂形態表現和情感張力指向兩個方面展開論述。音樂形態主要包括:打擊樂的地位、歌詞、舞蹈三個方面。情感張力指向主要從宗教情感表達、世俗情感表現兩方面入手。
關鍵詞:貴州花燈 氣質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20-0029-03
貴州花燈已有幾百年歷史,作為中華民族花燈的一個分支,它的氣質可以從花燈的內在氣質,外在氣質等特點進行分析,可以從多角度多空間進行思考。貴州花燈分為東西南北四路,四個方位具有一定區域代表性和多樣性,且名稱因地而異,其中貴州獨山、遵義、畢節、安順、銅仁等地各有獨自特色的花燈,它們風格略有差異,但基本形式都是融歌舞、道具為一體,體現各自族群的文化智慧和氣質力量。
一、音樂形態表現
(一)打擊樂
打擊樂在花燈音樂中居于重要地位。打擊樂器主要包括鼓、鑼等,以鼓為主,節奏多以四分音符或者八分音符的節奏型開始,其它幾件打擊樂逐漸進入。隨著故事情節、情緒發展,速度逐漸加快,節奏型也有所改變。表演者的步法有兩步半、四方步、三步、快步、慢步等,音樂節奏與表演者互相配合,互相映襯。整個的表演過程,是在打擊樂的組織下,統一起來,形成自己的音樂與表演規范及次序。
(二)歌詞
花燈的歌詞具有典型特點。如一般是以第一人稱來講訴一些生活場景或生活故事,具有再現生活過程的特征,容易引起觀眾的欣賞興趣與情感共鳴。潘恒認為一些地方的絲竹燈調,如高臺調、出臺調、梳妝調的唱詞一般為“前四后三的七字句型”。①顯現出花燈歌詞有一定的規律特點與韻律特點。 如《勸十杯》,其歌詞通俗簡樸,節奏鮮明。“一(呀)杯子美酒,奉勸我郎君,久不見情郎哥,走進秀房門,雙手扶郎上面坐,連叫我夫二三聲”。這首歌歌詞以五字、六字、七字交替出現,以“君、門、聲”為聲腔韻,故事描述的情節是表現純真的生活樂趣,是觀眾生活中所熟悉,因此能夠緊緊抓住觀眾,引起情感共鳴。
這首歌歌詞中前半部分“君、門、聲、名”壓一韻,后半部分“忙、涼、房、帳、香”押另一韻。一般來說,一首歌的歌詞換韻,具有表達故事人物情緒發展、變化過程的藝術特征。從這段歌詞可以看出,花燈的歌詞內容是表現世俗生活的,因而易理解、易分享和被接受,建構出花燈藝術的世俗化氣質形象。
(三)舞蹈
花燈歌舞在中華大地上傳承數千年,其步伐和身段很有特點。民間藝人們總結花燈表演的規律,編成一些簡潔易懂的口訣:“走動拐晃扭,腳下靠樁磨,傳神靠眼瞅。急如風,停要陡,動作寫意剛濟柔,投足舉手扣節奏,鑼鼓點子跟腳走”。其中,“拐”指肩膀帶動胸部前后拐動;“晃”指腰以上的部位左右晃動,“扭”是指隨身拐和晃,身體呈現出扭動的樣子。“傳神靠眼瞅”,眼神是民間藝人之間傳遞感情的重要渠道,有些細膩的感情,僅靠動作的表達是不夠的,依靠眼神才能夠達到扣人心弦的境界。“動作寫意剛濟柔”,是指表演過程中陰柔與陽剛相結合,使動作柔而不綿,剛而不暴,具有了中國傳統哲學的意味。
在這些口訣下,形成了一些具體舞蹈技法。如以“扭”為例,就發展出如崴步、扇帕的使用等技法。1.崴步。是花燈動作的最基本特征。崴步源于農民挑擔子走路的動作。農民負重行走于鄉間道路上時,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必須扭動胯來穩定身體重心,這種走路方式經過加工改造,就成為花燈中的崴步,是農民田間勞動生活的一個真實寫照,被提煉出來,形成藝術表現。“崴步”時,動作的精髓是兩胯自然的左右扭動,突現節奏律動的風格美。2.扇帕。在“扭”的同時,身體動作與手上扇帕有機融合,互相配合,形成和諧律動。民間有口訣:“蒲扇折扇兩把扇,節奏舞動不要亂,跳燈必須先學扇,耍好扇子會一半”。扇子可以舞化成不同的形態,有時像飛舞的蝴蝶、燕子、鳳凰、鴛鴦、蜻蜓或者蜜蜂等動物意象,有時又可以幻化出采茶時用的茶簍,釣魚的魚竿等生活意象,由此又產生出一系列舞扇動作,如握、夾、提、丟、扣、端、砍等。
二、情感張力指向
音樂,以表達情感和情緒而取勝。它可以表達善和惡,快樂與悲傷,其能力明顯而充分。作為民間音樂,貴州花燈音樂的主要特征在于生活場景的音樂化過程,是生產生活的音樂化體現。它不但主張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普遍原則,也積極宣揚真善美,強調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花燈音樂把當地典型的生活情景,人們的思想觀念、情感需求等作為表現的內容。其音樂主題短小,語言簡潔,塑造本民族鮮明、生動、直觀的生活境象以及獨特的情感。花燈音樂是集體創造的音響形式,它存在于人們自己構建起來的社會生活結構當中,通過歌唱、舞蹈、器樂表現出來。
大致說來,貴州民花燈有表現宗教儀式、慶豐收、世俗生活等主題形象,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張力指向性,但總體來說,有兩大主要情感指向。
(一)宗教情感表達
“請燈還愿”是貴州民間生活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是一種溝通天、人的手段,是群眾表達對先人、神靈等上界的敬畏之意,是“說話算話”的誠信表達方式,反映的是“天人合一”樸素世界觀。
唐代張族《朝野僉載》:“五溪蠻,父母死……打鼓踏歌”。②反映的是中原漢民族以外的喪葬風俗。貴州是少數民族雜居較多的地域。除漢族外,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人口眾多,習俗各異,復雜的族群結構,形成了貴州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其中花燈卻是共同喜愛的藝術品種之一,也共同的賦予了花燈一些神秘功能。除了喪葬中的跳花燈,老百姓生病了,有時也會請花燈跳一場,希望能去掉災難。做生意過程中,請花燈跳跳,圖個吉利,好發大財。當然,遇到喜事、好事等也會跳花燈,形成人們把心里的愿望、精神寄托和跳花燈連在一起的宗教意識與儀式,作為一種神圣表達方式,賦予了花燈一些特殊氣質。
儀式作為宗教的一種表現形式,被認為具有象征性、表演性的內在行為氣質。宗教儀式是由文化傳統所規定的一整套行為方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般都是相對神圣的。但是,受不同時間,不同人群,不同目的需求等因素影響,一些宗教儀式往往演化出前半場是嚴肅的、神圣的,后半場是狂歡的、世俗的文化特點。跳花燈也不例外。在人與神的溝通結束之后,臨場人群之間的心靈溝通才剛剛開始。形成一定時間、地域內的人群狂歡,把嚴肅的宗教儀式演化為狂歡活動。
狂歡中,沒有貧富之分,只有族人之間的認可與信賴,種族情感得到升華,文化認可感得到強化。
(二)世俗情感表現
花燈的另一個吸引力源于其具有娛樂功能。徐強認為,思南花燈“是廣大群眾在生產勞動中的必然產物”③。在民間,從內容到形式,都表現出人的本性、信念、情感,講的都是自己民族的歷史故事,通過觀看花燈表演,人們其實就是在看自己的生活,形成燈、戲、人融為一體的審美過程。
儀式花燈中,人群主要由跳燈人和觀燈人組成。跳的人通過“跳”來表現宗教意圖,觀燈人則通過“看”來滿足審美需要。表演的人中有打擊樂的、唱的、舞的、掌燈的,各負其責,分工合作。他們或跳或唱,觀燈人會自覺不自覺的參與到“跳”燈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由于花燈曲調相對簡單而淳樸,音樂旋律及富有動感的舞姿,觀眾中,會唱的會幫腔,不會唱的圍在周圍,構成跳燈人和觀燈人之間的動態關系。
最能給人帶來快樂的是描寫愛情故事的花燈。這種花燈題材,沒有宗教儀式花燈中嚴肅與拘謹,多了一份情深意切的審美感受。例如前文《勸十杯》:“……六(呀)杯子美酒,熱茫茫,兩人坐下來乘涼,左手給郎擦汗水,右手給郎扇肩涼”。把生活中妻子對丈夫的愛,通過擦汗、扇扇子的行為表現出來,一個忙前忙后、賢惠妻子形象躍然紙上,既贊美了妻子的賢惠,也再現了夫婦同心、創造美好生活的場景。既有教育意義,由于藝術審美趣味,觀眾視覺、聽覺滿足,心中愉悅。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城市化進程、數字化生活方式,以及帶來的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宗教儀式中嚴肅性比重越來越少,而世俗情感表現卻越來越豐富。使得越來越走向趨同。都是為了形成藝術與人心靈的呼應與解放。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世俗表演,都是在特定的場域里,人們融入特定的環境,“友誼、善良、真誠”是花燈自身產生的情感力量,花燈以群眾熟悉的方言,委婉動聽的聲腔,讓演員與觀眾情感互動,思想保持近距離,大家樂在其中,民族和諧的人文景象一再呈現。在特定的場域里,形成歌與舞,人與人,心與心,情與景等等相統一氣場和力量,從而使場域里的所有人獲得精神審美的滿足。
三、結語
任何一個戲曲劇種,不論在歷史潮流中怎樣發展,都是在一定文化形態與氛圍上發展而來,有著自己的歷史淵源,自己得以存在的理由。貴州花燈擁有深厚的民間文化氛圍與流行區域。它與中國其它藝術品種,如雕塑、篆刻、剪紙、編織、刺繡等傳統藝術一樣,是我國的民族瑰寶,至今在民間依然活得自由新鮮。
在民間幾百年產生、發展過程中,貴州花燈曲種豐富,形式多樣,展現的氣質特征也不同。雖然,受時代影響,有些地方的花燈表演呈現逐漸萎縮的狀態,但在另一些村寨,仍然是當地百姓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依然盛行“無燈不過年,無年不跳燈”的文化場景,形成了宗教情緒與世俗娛樂逐漸混合的狀態,從而形成花燈氣質越來越世俗化的氣質特征。
注釋:
①潘恒:《試論貴州花燈劇的非物質文化要素和傳承思考》,《貴州文史叢刊》,2010年第4期。
②③徐強,楊紅梅:《地方民間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研究——以貴州思南縣土家花燈為例》,《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美]吉爾茲(Geertz,C.).地方性知識:闡釋人類學論文集[M].王海龍,張家瑄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