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芹芹 高明
【摘 要】: 目的 觀察復方甘草酸苷治療2歲以下手足口病患者的效果。方法 將63例小于2歲的手足口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使用常規治療方法,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甘草酸苷,比較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結果 治療組患者的熱退時間、皮疹消退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未發現嚴重不良反應。結論 復方甘草酸苷治療2歲以下手足口病可縮短熱程,促進皮疹愈合,療效明顯。
【關鍵詞】復方甘草酸苷;手足口病;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2
引言
手足口病是國家法定丙類傳染病,由腸道病毒引起,多數為輕癥,少數患者1~4天內可迅速進展至重癥,病死率高[1]。3歲以下是重癥高危因素之一[2],本科近年來使用小兒牛黃清心散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2歲以下手足口病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至同年9月本科收治的63例手足口病患者,均小于2歲,初治,起病有發熱,符合國家原衛生部頒發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手足口病診斷標準[2],其中男35例,女28例,年齡0.4~2歲,平均(1.23 ±0.76)歲,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3例,對照組3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嚴重程度等方面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大于2歲、危重癥型、有嚴重基礎疾病者不納入本研究。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常規治療方法:1.隔離,清淡飲食,口腔及皮膚護理;2.口服小兒牛黃清心散、補充維生素、液體支持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日本米諾發源制藥株式會社),劑量為2-3mg/kg·d-1。每日觀察體溫、皮疹、食欲、精神狀態等情況,時間為1周,監測血常規、CRP、血清離子。
1.3 療效標準
痊愈:熱退,食欲正常,皮疹全部愈合或結痂;
顯效:熱退,食欲明顯改善,皮疹愈合或結痂超過50%,無新發皮疹;
有效:體溫高峰下降,食欲、精神改善,皮疹開始消退,無新發皮疹;
無效:相應癥狀及體征無好轉或加重,甚至出現并發癥。
總有效率=(痊愈+顯效)/該組總人數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c2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療效
治療組熱退時間為(1.18±0.07)d,對照組為(2.25±1.04)d,P<0.05;治療組皮疹消退時間為(2.80±0.81)d,對照組為(4.4±1.5)d,P<0.05;第3d,治療組痊愈7例,顯效21例,總有效率84.84%,對照組痊愈2例,顯效17例,總有效率63.33%,P<0.05;第5d,治療組痊愈28例,顯效4例,有效1例,總有效率96.97%,對照組痊愈21例,顯效5例,有效4例,總有效率86.67%,P<0.05。
2.2 不良反應
治療組用藥前后測定血清鉀離子(K+)、鈉離子濃度(Na+),單位為mmol/L,用藥前K+(4.0±0.4),用藥后為(3.9±0.3),用藥前Na+(140±4),用藥后為(141±4),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例患者出現惡心不適,對癥處理后緩解,未影響治療。
3 討論
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抗腸道病毒藥物,最新指南[3]指出,干擾素α噴霧或霧化、利巴韋林靜脈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療效[4]-[6],但考慮到利巴韋副作用及其生殖毒性,未將該藥作為常規治療。
應用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手足口病是選用其抗炎、抗病毒及免疫雙向調節的作用。該藥能夠抑制皰疹病毒增殖并滅活病毒,并且調節T細胞活化,誘導γ干擾素,活化NK細胞,促進胸腺外T淋巴細胞分化,另外,還可以抑制毛血管通透性的亢進,促使皮膚干燥結痂[7]-[8]。本研究中使用復方甘草酸苷治療2歲以下小兒手足口病,對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痛苦,縮短患病時間及有效率的提高均有一定作用,且治療過程中未見到過敏、低鉀血癥、鈉水潴留等嚴重不良反應,因此,該藥治療手足口病安全有效,較為理想。
參考文獻
江載芳, 申昆玲, 沈穎, 等. 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019-1020.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辦公廳.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8年版)[S].2018,5.
李立. 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氣霧劑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分析[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4(06):536-538.
潘瑞,陳名武,潘家華,等.炎琥寧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兒童手足口病重癥早期臨床療效觀察[J].安徽醫學,2012(12):1406-1407.
趙春燕. 24h內應用利巴韋林治療重癥手足口病的臨床效果[J].西北藥學雜志,2013(06):634-635.
韋無邊,陸柳伊,覃崇寧,等. 復方甘草酸苷在皮膚性病科的應用及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4(16):1988-1991.
王穎,韓秀萍. 甘草酸苷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8(01):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