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愛貞 劉紅雅
【摘 要】目的:分析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用辨證施護的效果。方法:本次選擇對象為腦中風后遺癥患者52例,時間在2016年10月直至2018年7月之間,根據電腦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均分兩組,予以常規護理的26例患者為參照組,予以辨證施護的26例患者為研究組,最后對護理效果的差異性進行總結。結果:對比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研究組優于參照組,2組間相比較,P<0.05。對比兩組患者的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研究組(3.8%)顯著低于參照組(26.9%),2組間相比較,P<0.05。結論: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用辨證施護可將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改善,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會有顯著降低,值得研究。
【關鍵詞】腦中風;后遺癥;辨證施護;效果
【中圖分類號】R24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在腦血管疾病中腦卒中較為常見,且近年來該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腦出血疾病的起病速度和病情變化較快,同時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臨床初步認為疾病誘因與血管內膜脂肪樣變形、血管內膜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存在相關性。通常情況下,若患者的血壓長期處于高水平,會致使平滑肌細胞變性壞死,降低彈性的同時產生局部微動脈脈瘤,破裂后引發出血。曾有專家表示,腦中風后遺癥患者實施規范化和科學化護理措施對神經功能的改善具有重要意義[1]。為此,本院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用辨證施護的效果進行分析(2016年10月直至2018年7月之間),并總結分析結果,具體情況見下文描述。
1 基線資料與方法
1.1 基線資料
參與本次研究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52例,時間在2016年10月直至2018年7月之間。根據電腦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均分兩組,為研究組、參照組,例數分別為26例。研究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中,最大年齡為66歲,最小年齡為48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55.8士6.2)歲。其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有10例。參照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中,最大年齡為68歲,最小年齡為49歲,年齡均值統計后為(54.9士7.8)歲。其中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有7例。
2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各項基線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性,即可用P>0.05表示兩者之間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剔除依據[2]
入選:患者的疾病與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血管病中動脈粥樣硬化性腦出血》的診斷依據相符;患者的疾病均由CT或核磁共振證實。患者與《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相符,家屬對此次研究知情。
剔除:伴有腫瘤;伴有肝腎功能不全;存在高血壓危象;伴有精神障礙和意識障礙。
1.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基礎護理。研究組在上述護理基礎上聯合辨證施護,具體方法為:①功能性康復護理:若患者伴有肢體運動受限癥狀,護理人員需將康復訓練必要性進行告知,并依據患者的上肢大關節至小關節開展基礎屈伸訓練,在此期間可將訓練強度適當提高,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每次訓練時間為30分鐘,5次/d。訓練期間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狀況而定,必要時可予以針灸、電針和按摩。若患者伴有口歪眼斜,護理人員需對其指導唇、舌和頸部的屈肌訓練,適當按摩患處,與針刺相結合。若患者言語表達不清,可對其予以鼓勵,讓其多進行發音練習,必要時予以針灸治療相結合。②情志護理:護理人員需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充分掌握其心理變化,利用中醫情志調節方法,如:移情相制、順情從欲和勸說疏導,這樣不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可將負性情緒得以緩解,如:煩躁不安和恐懼,另外還可以將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減輕。若患者存在疑問,護理人員要耐心解答,這樣可恢復治療疾病的自信心,對氣血和臟腑的恢復起到促進作用,治療配合度和護理依從性也會顯著提高[3]。③康復護理。患者的病情多數為恢復期,在艾灸和針刺基礎上聯合推拿按摩,主要為神經功能受損部位。④飲食指導。告知患者低鹽低脂飲食的必要性。急性期患者需遵循以下原則,如:清熱祛濕和散瘀化痰,不得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恢復期的患者可依據健脾養陰的原則進行飲食,不得食用羊肉和雞肉等肥甘生熱動風的食物。
1.4 指標的判定依據
對比且分析兩組(研究組和參照組)患者的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主要包括:肢體活動受限、口眼歪斜。
對比且分析兩組(研究組和參照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利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調查,分界值為100分,若得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獨立性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2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各項指標,并用t值進行檢驗,對兩組患者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采用百分比形式進行卡方檢驗,核對數據軟件選擇SPSS21.0軟件,當研究組、參照組2組腦中風后遺癥患者的研究指標存在明顯差異時,檢驗P<0.05。
2 結果
2.1 辨證施護和基礎護理后的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
研究組26例患者開展辨證施護,出現口眼歪斜的患者有1例,比例為3.8%;參照組26例患者開展基礎護理,出現口眼歪斜的患者有4例,比例為15.4%,肢體活動受限患者有3例,比例為11.5%,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X2=5.3182)。
2.2 辨證施護和基礎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研究組開展辨證施護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75.97±21.95)分;參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58.87±23.19)分,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T=2.7306)。
3 討論
從中醫角度來看,腦卒中的引發因素與正氣不足和肝腎虧虛嚴重存在相關性,同時與飲食不佳和情志不暢有著直接關系。據有關統計顯示,腦卒中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并對臨床護理指導進行強化,可對其身體康復起到促進作用,生活質量也會顯著提升[4]。另外,通過對患者實施推拿和按摩可將肢體功能恢復速度加快,治療時間縮短,從而對并發癥的發生進行有效預防。飲食護理和康復護理進行強化,可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質量顯著提高[5]。
此次數據顯示:應用辨證施護的研究組,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3.8%顯著低于應用基礎護理的參照組26.9%,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結果來看,應用辨證施護的研究組優于應用基礎護理的參照組組間數據比對判定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中醫辨證施護較比基礎護理更具有針對性。
總之,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用辨證施護可將日常生活能力得以改善,腦中風后遺癥發生率會有顯著降低,值得研究。
參考文獻
石霞萍,吳鳳云,李詠瑤等.Orem自護理論應用于腦卒中后遺癥辨證施護的效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4):723-725.
陳麗,李大奇,戴曙香等.中風后遺癥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J].中國民間療法,2014,22(5):74.
文加霞,劉學,劉素芳等.中風后遺癥患者中西醫結合護理體會[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7):28.
馬君梅.中風后遺癥患者的中醫辨證施護[J].醫學信息,2013,26(30):470.
苑敏,王奇.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用辨證施護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