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華 周智超
【中圖分類號】R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任xx,女 ,38歲,住院號:4648537,主因“反復發作性眩暈2年余,加重2天”于2017年12月28日入院。
患者于2年前出現眩暈,自覺眩暈發作與體位有關,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不等,發作時感天旋地轉,無耳鳴及聽力下降,無頭痛、黑曚、復視、意識障礙,無面癱及言語不利等癥狀,患者曾就診于其他醫院門診,當時診斷為梅尼埃病,給予相關治療后均能于發病數天后好轉,但易反復。再次復發就診于我科門診,門診查體后發現右側Dix- hall pike位置性試驗(1)可見上跳型眼震,遂收入我科。
入院查體:
一般情況正常。耳鼻喉專科檢查:雙側外耳道通暢,鼓膜標志清楚。roll試驗變換體位時左側臥位可見水平離地性眼震伴有明顯眩暈,持續時間大于1分鐘,右側臥位可見水平離地性眼震,較左側強,但患者自覺眩暈癥狀較左側臥位輕(2)。雙側Dix-hall pike試驗陰性。DHI量表評估(原始版)總分70分,其中DHI-F(功能)34分 DHI-E(情緒) 12 分。HADS量表評估:焦慮指數8分,抑郁指數4分,總分12分。
輔助檢查:
(1)純音測聽顯示雙側氣鼓導聽力正常,鐙骨肌反應存在,聲阻抗中耳鼓室正常。(2)頭顱MRI平掃及MRA掃描未見明顯異常。(3)眼震電圖提示自發性眼震(—),凝視、平穩跟蹤、掃視均正常,視動性眼震對稱,位置試驗中roll試驗顯示左側臥位水平離地性眼震伴明顯眩暈,持續大于1分鐘,右側臥位水平離地性眼震,較左側強,但患者自覺眩暈癥狀較左側輕。雙側Dix- hall pike試驗陰性。
根據病史、查體、量表評估及各項檢查結果患者被診斷為:
1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左側水平半規管嵴帽結石)
2 焦慮狀態
治療:
1、給予一般對癥支持治療。
2、手法復位:先行barbecue試驗性復位一次,患者各個體位眼震不明顯,考慮為耳石嵴帽粘連。采用Gufoni快速震蕩性復位2次后,右側臥位可見明顯離地性眼震伴眩暈,再次行改良型復位barbecue法健側快速旋轉540°(3),各體位眼震強度及患者自覺眩暈癥狀均較前增強,各體位停留時間至眼震消失后或眩暈癥狀消失后1分鐘再行下一體位變換。經過兩次上述治療后,患者自覺眩暈癥狀緩解效果明顯。再次進行位置試驗:Dix-Hall pike、roll試驗均陰性。再次間隔2日后復查變位試驗亦陰性。
討論:
1 對于長期反復發作性眩暈患者,綜合評估患者心理及生理等全身狀態,發現問題應及時評估并作出診療.
2 常規Dix-Hall pike 試驗陽性后還需進一步鑒別眼震的方向及強度,必要時再行roll 試驗檢查,因為從兩側前庭半規管的解剖空間位置看,同側的后半規管與對側的水平半規管激發位置相似(4)。本例患者中向右側Dix-Hall pike實驗激發體位時,左側水平半規管中的內淋巴液向壺腹嵴頂流動引起左側半規管興奮,表現為指向左側的上跳性眼震。由于眼震速度較快,患者眩暈癥狀較明顯,床邊肉眼不易直接判斷類型,明確診斷,重復實驗可加重患者眩暈痛苦狀態,且易疲勞。可借助儀器記錄患者激發位時眼震特點,分析患者眼震方向、角度、速度,綜合判斷耳石的性質及位置,為徹底治療做足準備。
3 對于眩暈病史較長的耳石癥患者,不排除半規管內的耳石有粘連粘附膜迷路管壁及壺腹嵴頂上者,治療手法上建議先行Gufoni法或其他方法快速震蕩粘附中的耳石,待眼震強度增大及患者眩暈癥狀加重后說明半規管中游離耳石增多,再行改良型BBQ復位法即180度快速健側旋轉法原地旋轉復位法,治療效果較單純一種手法復位良好。
4 做激發試驗時可出現一過性耳鳴癥狀,持續時間較短,不影響復位治療。現作用機制待進一步研究,可能與毛細胞去極化異常放電相關。
參考文獻
季冉,陳太生,王巍,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兩種位置試驗的擇優方案探討。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52(6):440-445.
區永康,陳玲,許耀東,等。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眼震特點和治療。臨床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08,22(16):721-724.
魯宏華,趙媛,陳太生,等。重復拱轉試驗對水平半規管管石癥定位的必要性探討。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16,51(4):256-261.
時美娟,孟晴,呂哲,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發病率及發病機制新進展。中華耳科學雜志,2016,14(4):521-525.
田從哲,榮桂源,王平,等。改良李氏復位法和Semont法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療效對比研究。中華耳科學雜志,2017,15(03):285-289.
施天明,耿昱。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療進展。中華耳鼻喉頭頸外科雜志,2014,49(8):69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