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俊杰
摘 要:PPP模式是一種政府同社會資本方以簽署項目合同,特許權協(xié)議為基礎進行公共產品建設和運營的新型合作模式。本文對PPP模式存在的幾項較為嚴重的問題進行了說明與進一步分析,并結合當前PPP事業(yè)發(fā)展的實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PPP模式;問題;應對
一、PPP融資模式的概念
PPP模式(英文全稱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也叫公私合營模式,指政府同私人組織以特許權協(xié)議作為基礎的一種合作關系,該模式倡導私營企業(yè)、民營資本方同政府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進行合作。在建設項目中引入社會資本,項目所有權及經營權都交給社會投資者,政府則根據(jù)公共服務的績效評價結果來向社會資本方支付對價,同時發(fā)揮引導和監(jiān)督作用。該種模式的特色在于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在運行良好的前提下,政府實現(xiàn)了為社會提供優(yōu)質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目的,而私人組織也獲得了利益。
二、PPP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項目融資方面的問題:
1.社會資本方融資難:
目前的實踐中,社會資本方的融資還是以債權融資為主,尤其仰仗商業(yè)貸款。PPP項目所耗資金甚巨,項目的建設期長,資本回收速度慢,考慮到中標企業(yè)到期可能無法還貸,商業(yè)銀行可能不愿發(fā)放貸款;另外,PPP項目具有投資周期過長,審批流程繁瑣,資金需求大的特點,因此常常會出現(xiàn)項目進行中出現(xiàn)空檔期,要求社會資本方給予流動性支持。這樣會占用大量社會資本方的流動資金,增加其風險及財務成本。
2.政府融資壓力相對較大:
現(xiàn)階段我國的PPP項目建設實踐中,項目的一部分資金來源是政府投入,政府投入的資金主要是財政收入和銀行貸款,基本上沒有其他的融資方式。這樣會加大政府的財政壓力,不利于政府的財政預算,甚至會影響其正常職能的實現(xiàn)。
(二)項目涉及的法律問題:
1.違約問題
政府一方的違約通常體現(xiàn)為政府基于各種原因,單方提前終止了特許經營權,或者政府負責具體PPP項目的部門違反合同約定,在合同的履行過程當中提出不合理的、使社會資本方正當經濟利益受損的要求以及其他違約行為。政府的違約行為會導致項目的運行不暢,大量資源浪費,社會資本方利益受損,政府公信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其后果是資本方對PPP項目有顧忌,公眾對項目能否成功實施,能否給百姓帶來實惠也有疑慮。近幾年這樣的事例也屢見報端。如,廣東省廉江市的中法供水廠項目,也因政府當時急于上馬這一項目,簽了不合實際的合同卻無能力履行而草草告終。
2.相關立法不完善問題
常見的問題有對項目的具體權責關系規(guī)定不明確,缺乏明確的、行之有效的風險分擔機制,面對項目風險時,雙方互相推諉,僵持不下,最后往往是草草地清理了項目;PPP項目的立項方面的程序規(guī)定較少,且有不合理之處,有的地方政府為了趕政績,或者出于領導的“拍腦門決策”,規(guī)劃了不切合實際的項目,或者夸大項目效益以吸引投資;在項目驗收方面,其一是驗收程序不規(guī)范,存在沒有經過相關專家仔細核驗項目質量,沒有在項目完成后仔細檢查財務狀況等,就草草驗收的情況;社會投資方的選定程序因存在法律空白而不能做到完全透明公開等。
三、問題應對
(一)融資問題的應對
融資難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當下PPP項目的整體質量并不高,契約意識不強,風險大,這些因素導致金融機構不愿蹚這趟渾水。對此,政府首先要保證項目的合規(guī)性;除擔保外,企業(yè)還要向金融機構提供融資還款來源穩(wěn)定,可靠的說明;政府方面的平臺公司可以提供適度的擔保,且最好是省級政府平臺,這樣銀行,承包商,投標商都較放心;在融資合同上,一些“定制條款”也有助于打消金融機構的顧慮,如規(guī)定保證償還項目債,或施工延期時保證項目債的利息。再者,還可以創(chuàng)新PPP的融資渠道,政府部門應做好融資的規(guī)劃,發(fā)行長期債券,并創(chuàng)新債券的發(fā)債類型;政府還應該適當吸引海外外匯融資,擴寬資金來源渠道;金融機構應積極評估項目的投資可行性,對符合融資條件的項目給予多樣的融資形式支持。
(二)項目涉及的法律問題的應對
1.完善有關立法
我國首個PPP項目開始于1984年,迄今為止的30多年來,國家、地方制定和修改了不少法律、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如2014年9月財政部發(fā)布的《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2016年1月,財政部對外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法》(征求意見稿);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激發(fā)社會領域投資活力的意見》等。這些規(guī)定的出臺,對于我國PPP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完整的,統(tǒng)籌各方的PPP專項立法,各部門有關PPP的規(guī)章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的局限性,甚至彼此產生沖突。鑒于此,本文建議國家盡早出臺一部PPP專項法律,對項目的風險分擔,權責關系、立項程序,項目驗收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
2.針對違約的對策
政府方面政府必須以謹慎,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PPP項目;明確自己在項目整個生命周期內的職責,加大對社會資本的進入資格審查,加強對項目建設,運營的監(jiān)管力度;加大對企業(yè)由于主觀原因違約的懲罰力度;要事先確保當?shù)氐幕A設施能滿足項目建設需要,征地拆遷等工作及時推進以滿足項目要求,避免因拆遷延誤或當?shù)鼗A設施不完善而造成政府違約。此外,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16年11月27日公布的《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中提出“不得以政府換屆,領導人員發(fā)生更替等理由來違約毀約:政府違約,必須依法賠償社會資本的損失;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以及責任倒查機制”等規(guī)定也在杜絕政府“違約毀約行為”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參考文獻:
[1] 薛蓉蓉.PPP融資實踐面對的主要問題及其策略分析[J].中國民商,2018,(04).
[2] 張 焜.PPP法律風險防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