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華
【摘 要】目的:分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展開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下肢出現骨折的老年患者作對象,均予以手術治療,隨機分作2組,各36例,對照組術中展開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方案,觀察組術中展開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比較2組麻醉效果。結果: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麻醉后30min時,觀察組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均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感覺神經麻醉維持(425.85±90.33)min,比對照組(120.57±26.95)min長(P<0.05);觀察組運動神經麻醉維持(407.91±60.86)min,比對照組(110.67±24.57)min長(P<0.05)。結論: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展開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可防止血流動力學指標出現大幅波動,而且持續時間長,值得推廣。
【關鍵詞】老年下肢骨折;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血流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受年齡因素影響,老年人群普遍存在機體功能衰退問題,不僅下肢骨折的發生風險增加,而且手術難度也異常增加,選擇適合老年患者的麻醉技術是防止術中血流動力學出現異常的重要措施。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方案為下肢手術常用麻醉技術,但是應用于老年患者時,可能存在低血壓風險,應用受限[1]。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在近年來應用于下肢手術患者中的常見措施,可適用于老年患者中,為分析其效果,此次以2017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下肢出現骨折的老年患者作對象展開回顧性分析,旨在穩定老年患者術中各項指標,并延長其麻醉維持時間,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2017年4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下肢出現骨折的老年患者作對象,均予以手術治療,隨機分作2組,各36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齡61歲-88歲,平均(79.72±2.10)歲。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62歲-86歲,平均(78.81±2.33)歲,本院醫學倫理會已批準此研究,患者已簽訂知情同意書,2組老年患者以上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術中展開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方案:行側臥位,維持健側朝上,常規消毒后定位L2-3間隙,予以蛛網膜下腔組織,予以成功穿刺后,于葡萄糖注射液(10%,2.0ml)中加入鹽酸羅哌卡因(0.5%,2.0ml),予以注入,確保麻醉平面不得超過T10。
觀察組術中展開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1)行健側臥位,定位坐骨神經,標記股骨大轉子、骶裂孔以及髂后上棘,于股骨大轉子以及髂后上棘的中點位置制作垂直線,與骶裂孔以及髂后上棘相交線交點位置設作穿刺點。(2)定位脊椎棘突,將其連線視作正中線,于術側旁制作穿刺孔,常規消毒后予以局麻,待針尖成功穿刺皮膚,調整刺激器參數,將電流設定為1mA,頻率1Hz,待針尖穿刺深度達到6cm,且已成功觸及橫突組織時,朝著尾部橫突予以進針約1cm。(3)對足背伸情況、四頭肌伸縮情況及趾屈運動狀況進行觀察,有收縮情況出現后,調整電流為0.4mA,若收縮情況仍然存在,予以分別注入30ml羅哌卡因(0.4%)及20ml羅哌卡因。
1.3 觀察指標
于麻醉前、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麻醉后30min時,分別記錄2組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并記錄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麻醉維持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數據統計均通過SPSS20.0軟件進行,[n(%)]表示滿意度等計數資料,展開x2檢驗;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血流動力學指標
麻醉前,2組老年患者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麻醉后30min時,觀察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麻醉維持時間
觀察組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麻醉維持時間均比對照組長(P<0.05),見表2。
3 討論
下肢出現骨折后,老年患者活動嚴重受限,予以手術治療可改善其骨折部位解剖結構,促使其下肢功能恢復。但是,在身體機能、年齡因素等影響下,對老年患者術中麻醉方案提出較高要求,不僅需要安全性高,而且要求所選麻醉方案對老年患者術后影響小[2]。
近年來,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已在臨床手術中得到應用,該麻醉方案不僅安全性高,而且患者可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手術,確保其身體指標維持健康水平,防止患者生理功能出現異常波動,促使其術后及時恢復。不僅如此,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還有麻醉效果持久的優勢,通過對神經刺激器合理應用,在發揮其定位準確特征的基礎上,加快藥物彌散,并以最小電流水平作用于肌肉,待針尖接近于麻醉神經后,予以局麻,除了能使阻滯成功率有效提升外,還可使麻藥彌散過程縮短,提升麻醉效果[3]。本次于2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展開不同麻醉方案,麻醉后10min、麻醉后20min、麻醉后30min時,觀察組心率、舒張壓以及收縮壓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感覺神經維持(425.85±90.33)min,運動神經阻持(407.91±60.86)min,分別比對照組(120.57±26.95)min及(110.67±24.57)min長(P<0.05),表明與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方案相比,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可穩定患者術中各血流動力學指標,并且使其麻醉時間延長,與黃志強等研究結果:感覺神經維持(426.2±92.1)min,運動神經維持(408.2±78.1)min相符。
綜上所述,于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術中展開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方案可防止血流動力學指標出現大幅波動,而且持續時間長,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清珍.老年下肢骨折手術患者采用全麻與外周神經阻滯麻醉的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16):80-81.
解鐵科,王俊星.聯合神經阻滯麻醉在高齡患者下肢骨折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可行性[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74):72-72.
樓潔,陳彩艷,沈文生.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聯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術中的應用[J].醫學研究雜志,2017,46(3):174-177.
黃志強,張利鵬.下肢外周神經阻滯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2016,26(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