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江
【摘 要】目的:研討風險管理措施實踐于兒內科護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擇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兒內科接收的115例患兒為對象,按護理方式的差異將患兒分成風險組(58例)和基礎組(57例),基礎組對患兒實施常規護理措施,風險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增加風險管理措施,對照兩組患兒護理期間風險事件出現率及護理滿意度的差異。結果:與基礎組護理情況相比,風險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出現率顯著更低,風險組患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度顯著更高(P均<0.05)。結論:兒內科護理中實踐風險管理措施,可降低風險事件出現率,并有助提高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滿意程度。
【關鍵詞】兒內科;臨床護理;風險管理措施;實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兒內科收治的大部分患兒年齡較小,不能良好配合醫護人員的臨床工作,這給護理工作帶來了較大困難。另外,兒內科實際護理工作中的管理風險較多,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風險管理主要采取風險預警、風險評估及風險控制等多種手段預判的護理風險,以達到規避風險因素、降低風險事件出現率的目的[1]。此次擇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兒內科接收的115例患兒為對象,旨在分析風險管理相關措施用于兒內科護理中的積極作用,報道詳情如下:
1 對象、方法
1.1 病例來源
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兒內科接收的115例患兒為對象,按護理方式的差異將患兒分成風險組(58例)和基礎組(57例),風險組:32例男性患兒,26例女性患兒,年齡11個月-8歲,平均(5.7±1.28)歲;基礎組:30例男性患兒,27例女性患兒,年齡11.5個月-8歲,平均(5.8±1.31)歲;全部患兒家屬知曉此次研究活動,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該研究在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實施,兩組患兒基線資料經過比較并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基礎組對患兒實施常規護理措施,即根據患兒病情及全身狀況施予合理的心理疏導、飲食指導、用藥護理及健康宣教等,促使臨床治護工作順利進行。
風險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增加風險管理措施,詳細如下:①建立并完善風險管理制度。專門組建兒內科護理質量監控小組,針對護理期間常見的各種風險擬定相應的安全制度,比如,風險防范方案、突發急救制度、病區安全管理方案及年度風險管理規劃等。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須嚴格遵循相關規章制度開展工作,監控小組定期對各個崗位護士的工作質量、護理狀況等予以考核,要求全體護理人員共同參加到監督管理工作之中,以實現互相監督、協作進步的目標。②強化護理人員風險管理培訓力度。組織兒內科護士定期參加相關法律、規范知識(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護理管理辦法及規章制度等)的培訓學習活動,使護士樹立起正確法制觀念,不斷增強自我防護能力與護理風險應對能力。③護理風險預見性評估。依據過去的護理工作經驗,對兒內科中經常發生的風險事件(如意外跌倒、窒息、墜床、皮膚受損、用藥錯誤、燙傷、脫水等)進行預見性評估,并將這些護理風險劃分為不同等級,即高危風險、中等風險、一般風險等,針對不同的風險等級實施相對應的風險管理措施。④加強實施風險管理措施。護士準確、完整填寫兒內科就診患兒的基礎信息及病情資料,完成護理風險和病情分級評估之后,制定具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計劃,并實行分級管理。比如,對伴有高危風險的患兒,需注意縮短輪值時間,增加病房巡查次數,并爭取得到家長的積極配合;日常健康宣教時,對患兒和家屬進行全面的安全知識教育;注意做好床欄防護,預防患兒墜床;明確標識病區方向,熱水區域要設置特大、醒目的警示標志,防止患兒燙傷;護士指導家長為患兒做好個人衛生護理,以防引發感染問題。⑤注重密切護患關系。在兒內科臨床護理的實際工作當中,護士除了做好安全教育宣教工作外,還需注意密切護患關系,主動和患兒、家長進行溝通,掌握患兒心理動態和病情變化,并適度調整護理方案,以貼合患兒及家長的個性化護理需求;另外,護士要尊重患兒家長的知情權,給予各項治療前,要將相關情況提前告知患兒家長,并在得到家長同意后進行臨床治護操作。
1.3 評比指標
統計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的出現情況;向患兒家長發放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問卷表,以了解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的滿意程度,調查內容包括護理人員溝通能力、專業技能、風險預知能力及應對能力、服務態度等,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
1.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22.0軟件對各項數據予以計學分析,計數數據表達為 (n/%),數據對比經檢測;對比差異具統計學意義時以P<0.05來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出現率對照
風險組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的出現情況為:2例跌倒,總出現率為3.45%(2/58);基礎組護理期間風險事件的出現情況為:5例跌倒,3例墜床,2例用藥錯誤,2例燙傷,總出現率為21.05%(12/57);風險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出現率顯著低于基礎組(P<0.05)。
2.2 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對照
風險組患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基礎組(P<0.05),詳細數據見于表1:
3 討論
兒內科的護理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護理期間受到多種風險因素影響,當中涉及患兒自身因素、護理管理因素、護士因素及社會發展因素等,因此,兒內科護理人員應對工作中的各類風險事件引起高度重視[2]。通過施行護理風險管理后,可以對風險因素進行提前評估和預防控制,使護理操作符合專業化、標準化原則,同時按照患兒個體差異作出風險預判,使護理管理更加適用于智力發育不成熟、自理能力較弱的兒內科患兒,從而完善了護理管理體系,降低了風險事件和醫療糾紛的發生幾率,使臨床護理的整體質量得以顯著提升[3]。此次研究中,基礎組對患兒實施常規護理,風險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增用風險管理措施,結果指出:與基礎組相比,風險組患兒護理風險事件出現率顯著更低,風險組患兒家長對護理的總滿意度顯著更高(P<0.05)。由此得知,兒內科護理中實踐風險管理措施,能顯著降低風險事件出現率,并有助增強患兒家長對護理的認可程度,應用效果良好。
參考文獻
劉玉琴.風險管理應用于兒內科護理的臨床效果[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14):188-189.
趙永慧.兒內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管理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15(12):40-41.
陳小麗.兒內科護理工作中的風險管理應用效果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14):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