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賈海榮 韓文麗
【摘 要】目的:研究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的臨床效果。方法:參考隨機法將收入的100例手術室患者(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實施分組對比,參照組的50例患者行常規管理,實驗組的50例患者行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計算比較兩組手術室患者的臨床管理作用。結果:實驗組手術室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檢驗數據之間的意義存在。結論:將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應用在手術室患者中可改善臨床管理質量。
【關鍵詞】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手術室;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9--01
手術室屬于醫院臨床急救的關鍵場所,手術室具有較重的任務、較大的作工作壓力,并且手術室護理服務質量會對患者生命質量和安全帶來直接影響。此文數據統計對象為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本醫院收入的100例手術室患者,報道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基礎資料
此文依據隨機法將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納入的100例手術室患者分為參照組與實驗組,每組入組患者為50例,參照組男性與女性之比是25:25,年齡選取范圍在35至75歲之間,其中位年齡(48.55±5.62)歲;實驗組男性與女性之比是26:24,年齡選取范圍在36至77歲之間,其中位年齡(47.88±5.54)歲。參比兩組涉及的基礎信息,P>0.05,統計學參比意義不存在。
納入患者標準:患者均是意識清楚的能和工作人員配合的腫瘤疾病患者,并且于同意書上自愿簽字。
排除患者標準:交流障礙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方法
參照組應用常規手術室管理,實驗組應用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1)建立質量控制小組,主要包括護理文書質量檢查組、五常法組、教學組、壓瘡組、管理質量檢查組、消毒隔離組等,每組包括質控員2名,建立專科組長、質控員、護士長、專科護士長的臨床管理機制,全面控制手術室管理質量。(2)實施管理。五常法組成員主要承擔劃分手術室區域以及管理環境,并且承擔手術室物品擺放以及檢查標簽的工作;教學組成員主要承擔落實和檢查各類培訓方案以及計劃的工作,合理安排手術室相關人員的臨床培訓學習方案,承擔記錄科室人員學習情況的工作;壓瘡組成員主要承擔對壓瘡風險進行評估,且記錄壓瘡情況以及做好預防措施的臨床工作;消毒隔離組成員主要承擔擺放手術室內物品,檢查監督衛生,同時具有監督手術室無菌技術以及無菌操作的工作;管理質量小組成員主要承擔檢查和完善手術室工作流程和規章制度的工作,制定科學的手術室應急方案;護理文書組成員主要承擔對護理文書書寫情況進行負責檢查,且核對內容是否完整以及真實的工作,此外,護士長合理安排質控員檢查以及控制實施質量。
觀察指標
觀察且分析參照組與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0研究軟件分析計算涉及的數據資料,用率(%)的形式展示臨床計數資料,實施卡方檢驗,用(均數±標準差)形式表示展示臨床計量資料,實施t檢驗,P<0.05,統計學檢驗數據之間的意義存在。
2 結果
2.1 比較研究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
實驗組不良事件發生率6.00%低于參照組的20.00%,經卡方檢驗P<0.05,統計學檢驗數據之間的意義存在。
2.2 比較研究兩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
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對比實驗組,經t檢驗P<0.05,統計學檢驗數據之間的意義存在。
3 討論
隨著近年來微創手術的廣泛應用,且社會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進行以及創傷事件發生率的提升,促使手術數量不斷增加,因手術存在創傷性,容易引發不良反應,如呼吸循環紊亂、術中出血、低體溫等,進而進一步加重病情[1-2]。質量控制小組是滿足品管圈管理理念經醫護人員自發展開討論,充分展現群體智慧并且可及時發現護理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依據臨床護理循證給出的一種科學的改進方案;這種管理模式有利于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激發醫護人員通能動性和積極性,提升質控水平[3]。但質量控制小組應用過程中可能對小組外護理人員的自我提升帶來限制,不能全面落實護理有關措施,因此需要未來進一步研究。
此文計算顯示,將實驗組與參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質量評分、不良事件發生率進行對比展現P<0.05的統計學意義。
綜合以上結論,在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應用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存在優于常規管理的效果。
參考文獻
吳娟娟.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4):218-219.
仇麗霞.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的價值[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6):109-109.
董文娟,魏曉英,陶穎,等.探討質量控制小組管理模式在手術室護理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20):262-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