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艷
摘 要:政治認同是高中政治核心素養的靈魂,但在實際教學中,政治認同的培育往往停留于空中樓閣,難以落地生根。以《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為例,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使政治認同得以開啟;借助“主題、話題、問題”使政治認同得以深化;通過“感悟、比較、實踐”使政治認同得以升華,探討如何讓政治認同切實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關鍵詞:政治認同;開啟;深化;升華
隨著核心素養時代的到來,課堂教學必然會應聲而動,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立足點隨之轉變為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政治認同作為核心素養之首是高中思想政治的靈魂,關乎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培育政治認同有利于引導學生熱愛國家、贊同我們的社會制度、正確評判中國共產黨及所實施的大政方針,引導學生形成同向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然而大部分的課堂對政治認同的培育往往停留在空中樓閣,不能真正落地生根。本文以《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一課為例,談談如何讓政治認同切實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一、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使政治認同得以開啟
(一)天時,指的是時間的有效性
政治課的教學離不開一定的素材,素材有多種,如時政、新聞、事件、圖片、故事、歌曲等,其中的時政、新聞類素材必須具備及時性、時效性。
筆者是在2018年1月初上的這節課,于是利用自己剛剛下
發的2017年工資條進行導入,極大地勾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所以這一素材既有時效性,又能激發學生興趣。
(二)地利,指的是地域的本土性
政治課教學中選用的素材最好是學生身邊發生的事件、新聞等。如果是全國性的重大時政素材,可以找尋一些和學生相關的信息,拉近學生和素材的距離,讓學生消除陌生感,增加素材的親切感,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對這節課及所講的理論產生情感上的
共鳴。
浙江省是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之一,個體、私營企業非常多,整體經濟發展良好的同時,行業、職業、區域間的收入差距也較大。教師利用浙江省發展的這一特殊性,給學生布置課前任務——了解自己父母的工資收入、家附近的不同類型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讓學生對收入分配問題有一定的了解,這樣學生才會消除對這節課的陌生感,才更愿意主動去了解國家是如何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問題的。
(三)人和,指的是學生的情感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理論性較強,如果不能調動學生的情感,政
治課就會成為一潭冰冷的死水。學生缺少興趣,只能強行把書本知識輸入大腦,不能輕松地用所學理論解釋社會現象,不能把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理論和實踐脫節。這樣思想政治課不僅失去了它的味道,更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在“天時”“地利”的基礎之上,通過導入的提問,創造“人和”。“你們知道這張小紙條上寫的是什么嗎?”“你們想知道我的年收入是多少嗎?”“那你們要先告訴我,你的父母從事什么行業、什么職業、收入是多少?”學生對教師的隱私、八卦等生活上的事是很感興趣的,教師在導入時正是利用了學生這一心理,大膽用自己的工資條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心理上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從而拉近師生距離,同時,激起學生對收入分配的興趣。這為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開啟了重要的一步。
二、借助“主題、議題、問題”使政治認同得以深化
(一)主題
主題是一節課的統帥和靈魂,每節課都應該有主題。主題的牽引、歸納與線索等功能的實現將決定教學內容主題化是否成功。因此主題的設定需要遵循以下兩點,一要立足學情,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能力,切合學生的實際年齡,關注學生所處的社會環境,了解學生內心的困惑;二要立足核心素養的養成,主題必須要發揮價值引領的積極作用,要體現思想政治課的價值性、德育性、有用性,使思想政治課成為培育有正確價值觀、有更高精神追求、有責任意識的全面發展的公民的思想陣地,實現思想政治學科“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
筆者在本節課設定的主題是“推動分配制度改革,讓你未來的生活更有‘底氣”。設定這一主題,一方面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內容和他們將來的生活密切相關,從而吸引學生主動探究國家的改革舉措能否真的惠及自己,影響自己未來的生活,影響到哪些方面;另一方面讓學生明白國家改革分配制度的用意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好,從而比較自然地認同國家的改革措施。
(二)議題
“議題”是連接“主題”和“問題”的紐帶,是達到主題的途徑,是導出問題的載體。議題,既包括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學習難點。一個好的議題,應該讓學生直面價值沖突,激發學生進行思辨,學生通過發現矛盾,進而思考、判斷,最后做出正確的選擇,解決矛盾,從而對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議題的選取,一要控制數量,服務主題;二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生活。
筆者圍繞主題設了幾個議題。議題之一:“從收入分配的變化中你能否品味到獲得感”。通過調查訪問,學生了解到近些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父母工資連年增長且增長速度較快,同時自己也可以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變化,如食物更加豐富、住房不斷改善、交通更加便捷、教育環境不斷優化、醫療保障水平更高,等等。學生有切身感受,更容易在情感上接受國家的改革舉措。這樣的議題能引導學生進行正面、積極的觀察、思考。
(三)問題
議題的開展需要教師創設一定的問題,問題的創設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關鍵。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有效問題引領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情感體驗,喚醒學生自發的政治認同。問題的創設,一要目標明確,層層遞進,問題由簡單到復雜,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開展思維活動;二要引疑生惑,集思廣議,通過問題給學生設疑,誘導學生展開豐富聯想,激發學生廣泛去參與、感受、體驗、思考、討論,讓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
教學中,教師根據“從收入分配的變化中你能否品味到獲得感”這個議題,結合學生課前調研的數據、資料,又設計了幾個問題:
通過同學們對各行各業收入的初步了解,你們覺得有什么問題嗎?——發現矛盾
你們覺得這樣分配公平嗎?——表達認識、作出判斷
你覺得收入差距大的問題該怎么解決呢?——行為選擇
國家的想法和你們的想法是不是一樣呢?請用調查數據和親身感受說明,國家近些年來解決這一問題的效果如何?——政治認同
通過這幾個問題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進行思辨,在思辨中讓政治認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第一步,發現矛盾沖突。通過調查,學生發現不同家庭、不同企業員工的收入差距比較懸殊,發現矛盾沖突。第二步,表達認識并作出判斷。在討論中,有些學生認為行業、城鄉、區域收入差距太大,存在付出勞動多的人卻拿著較少的工資,而沒有付出勞動的人卻能獲得更多的收入,不公平;有些學生認為多勞多得,少勞少得,這樣才公平;有些學生發現收入差距增加的同時經濟發展卻越來越好。通過交流,學生發現公平是相對的,公平和效率是一對矛盾。第三步,做出行為選擇。引導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建議。第四步,實現政治認同。通過近些年的統計數據和自己的親身感受,學生會發現國家實施的改革措施更科學、更能惠及大多數人,從而對國家的改革措施更加信服。
三、通過“感悟、比較、實踐”使政治認同得以升華
(一)感悟
感悟是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會。真正的感悟來源于人們的親身經歷與感受,不斷的感悟會使人們對事物、人生以及對世界的看法發生改變。引導學生在積極的體驗活動中進行感悟,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實現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在本課教學中,筆者在講本節課最后一個知識點“如何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時,給學生播放了兩段視頻。視頻一:“步履鏗鏘 浙江扶貧之路”。浙江省秉承“一個都不能少”的理念,用十年的實際行動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之路,書寫富民強省的動人篇章。視頻二:“東西部結對幫扶 浙江省篇”。浙江作為中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扶助四川、新疆等八個西部欠發達省區的13個市、地、州,通過項目援助、智力支持、產業合作,有效助推當地發展。讓學生結合視頻說說對國家“先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理解和感悟,在感悟中體會到國家真正地為全民脫貧、共同致富不懈努力著,從而更加信服國家的各項政策。
(二)比較
比較是確定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相異點的思維方法,它為客觀全面地認識事物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通過比較理論與現實、過去與現在、他人與自己等,讓學生在辯證否定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在比較中認同國家的政治觀點。
在本課結尾,筆者介紹本校四位教師到麗水、青海、西藏的支教之路,這是浙江省幫扶的具體舉措之一。教育是發展的先導,通過教育的幫扶,加強落后地區的“造血”功能。讓學生通過身邊的榜樣,感悟國家落實分配政策的同時,提倡奉獻精神,先富幫后富,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標。“分配公平問題的解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們舉國上下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如果你以后有能力,是否愿意像這四位老師一樣,盡己所能幫助需要你幫助的人”。通過問題,讓學生比較、反思,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做一個有責任感的新青年。
(三)實踐
體驗是道德素養內化的必然過程和重要環節,實踐是體驗的載體,是促進學生生成種種體驗的源頭活水。培養政治認同,離不開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形式有很多,如調查、訪談、社會服務等。
筆者給學生布置了課后的實踐作業:作業一,搜集海寧市內企業或者個人“先富幫后富”“奉獻社會”的先進事跡,并找到其中一個進行深入訪談;作業二,找到一位確實需要幫助的小朋友,從精神上或物質上給予關心與幫助。這樣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檢驗本節課政治認同素養落實的情況,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投身于建設和諧美麗中國的實踐中來,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學生在行動中提升自身的素養,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行化于心的無限循環。
良好的政治認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新時代的高中政治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提升個人素養、關愛他人、具備家國情懷,讓學生在課堂中不斷汲取精神營養,讓核心素養之花盡情綻放。
參考文獻:
[1]沈毓春.圍繞課堂主題合理選擇與創生情境材料[J].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16(3).
[2]羅華蓮.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初探[J].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16(1).
[3]陳春輝.思想政治課主題教學設計初探[J].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16(3).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