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竹
摘 要:抓住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全面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正確引領歷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胡老師將培養人文素養作為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來追求,采取不同的策略,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關鍵詞:學科素養;史料解讀;人文精神;家國情懷
2018年4月在學校組織的教學大檢查中聽了胡老師的《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一課,本課的教學與以往的常規課堂相比更多地體現了歷史的學科核心素養能力的培養。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使我深受啟發。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歷史教育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基本知識、關鍵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表現),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首先,導入新課時,胡老師向學生提問:“古希臘西方文明之源是指希臘的民主制度影響后世,同時西方的人文精神也起源于古希臘,那什么是人文精神?為什么會起源于古希臘?”利用學生必修一對古希臘民主制度的學習內容導入新課,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過渡自然。
在闡釋歷史概念“人文主義”時,胡老師結合教材的引言,打出材料提問:“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關注的對象有什么變化?”學生得出結論:從神到自然再到人,說明越來越關注人。簡單地說關心人,尤其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尊重人的精神存在的價值就是人文主義思想。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學生自然地形成歷史概念,抓住了本單元和本課主線。
其次,在講述新課時,胡老師運用大量史料,培養學生的閱讀史料、分析提煉、概括歸納的能力。在所選取的史料目的性強,有針對性,可以很好地輔助教學,調動課堂氣氛。例如:教師利用4張圖片讓學生分析人文精神產生的背景,從地理環境、經濟、政治方面形成結論,并分析古希臘奴隸制經濟、工商業發達是古希臘人文思想產生的根本原因;民主政治達到頂峰,突出人在社會中的地位,這是主要原因。并形成結論: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教師應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史觀看待歷史現象,把握歷史本質的能力。胡老師以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為主線,牢牢把握住古希臘先賢們的主要觀點,并注意運用對比的方法分析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觀點的異同。
最后,胡老師小結時按照人文精神的最初體現—升華—進一步發展的時空順序突出重點,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人文主義精神是伴隨著民主政治高峰產生的,體現為智者學派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人對自我價值的肯定。過于泛濫的民主,導致世風日下,道德淪喪。為了維護城邦制度,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強調人的道德理性。隨著城邦的衰落,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更注意人的智慧、真理的探尋。之后胡老師擴展升華了本課的主題,起源于古希臘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千年,然后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整理文藝復興再次發現人文精神,思考人該以怎樣的物質精神生活;宗教改革使人思考該過怎樣的宗教生活,進一步解放人們的思想;啟蒙運動對人權的明確,使人們構想未來社會的藍圖,思考人該過怎樣的政治生活;科技革命的發生,增強了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思考人該過怎樣的幸福生活。結合典型事件,概括人文精神的思想內涵,理解其是如何推進人類歷史前進的。
只有通過反思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胡老師結合本課學習進一步設問“對人文精神的再思考”,通過恩格斯的名言“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尼采的名言“現代人已經迷失方向”。結合圖片揭示隨著人類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強,在提高自身物質生活的同時,人文主義精神的缺失、自然環境的破壞、物種的消失等重大問題也呈現在人們的面前,引發學生的深刻思考。
經過本課的學習,胡老師繼續追問:“人文主義的內涵在不斷發展,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員,今天的我們應該具備怎樣的人文品質?”學生紛紛發言,最終總結應當具備幸福生活、知識淵博、崇尚理性、堅持真理的人文品質,最終改造社會,造福人類。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研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就是學習歷史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
人文素養的培養不能靠訓練,不能靠灌輸,不能靠說教,而應當通過教育自覺而自然地進行,胡老師將培養人文素養作為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來追求。采取不同的策略,讓學生從中汲取營養,不斷完善人格,提高人文素養,加深對歷史上以人為本,善待生命,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的理解;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將教材提倡的人文精神見諸行動。
參考文獻:
[1]祝曙光,黃阿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研究[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
[2]孫宏安.教師人文素養的新修煉[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