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麗
【摘 要】目的:分析我院臨床內科急診患者使用藥物現狀,引導科學用藥。方法:隨機選擇我院急診內科2018年3月處方2840張。結合我院科學用藥系統以及相關資料,分析應用抗菌藥的頻度(DDDs)和品種。結果:在2840張處方當中,存在1125張抗菌藥物處方,達到了39.6%的抗菌藥應用率。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是主導的抗菌藥物。前三名的DDDs分別為頭孢唑肟鈉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依替米星注射液。結論:我院抗菌藥物在急診內科的的應用不夠科學,需要深入提升抗菌藥物的應用科學性。
【關鍵詞】抗菌藥物;臨床內科;急診患者;應用
【中圖分類號】R5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0-0-01
抗菌藥物(Antimicrobialagents)通常指的是具備抑菌活性或殺菌的藥物,涵蓋一些喹諾酮類、咪唑類、抗生素、硝基咪唑類、磺胺類等合成的化學藥物。培養微生物(真菌、放線菌、細菌等)獲取的一些產物,要么是以化學半合成制作的類似或相同物質,也能夠化學全合成。在相應濃度之下的抗菌藥可以殺滅與抑制病原體。能夠劃分為八類抗菌藥,其中β—內酰胺類涵蓋碳青霉烯類、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含酶抑制劑的β—單環酰胺類與內酰胺類等;大環內酯類;包括青霉素類、碳青霉烯類、及等;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氟喹諾酮類;糖肽類涵蓋替考拉寧與萬古霉素;氯霉素類;葉酸途徑抑制劑類。需要結合感染疾病的不同科學選擇抗菌藥物。作為一種臨床治療有效藥物的抗菌藥物可以殺死病菌或抑制病菌的活性,屬于當今臨床普遍應用的一種治療藥物,重點是頭孢菌素類、大環內酯類、青霉素類等,雖然抗菌藥具備普遍的抗菌作用,非常顯著地防治醫院感染性,但是倘若難以適宜地應用,那么非常容易增加耐藥菌株,從而使防治臨床感染性疾病的難度增加。
抗菌藥一方面可以防止疾病,另一方面,即使應用的劑量正常,也可能對人形成二次感染或毒性反應。倘若不適當應用,那么會導致人體病菌的耐藥性形成,這會提高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難度。近年來,因為出現了多重耐藥菌,所以人們非常注重科學地應用抗生素。我院對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面臨下面的不足之處:實施不科學用藥方案、抗生素劑量品質出錯、無指征預防用藥。為了使我院科學用藥能力提升,需要分析我院內科急診患者應用抗菌藥物的現狀。針對治療感染性疾病而言,會普遍應用抗菌藥物,以及抗菌藥存在非常多的類別,根據不完全統計,臨床應用的抗菌藥物達上萬種,國內應用抗菌藥物更加普遍,面臨濫用或不規范應用的情況,這導致病原菌持續變異,從而廣泛提升耐藥性。為了對感染性疾病進行有效控制以及規范抗菌藥物的應用,文章根據醫院臨床內科急診患者的處方,分析了抗菌藥物在臨床內科急診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問題,現概括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擇我院急診內科2018年3月的處方2840張,其中1125張是抗菌藥物處方的應用。
1.2 數據 結合我院的科學用藥系統在Excel中導出2018年3月應用抗菌藥物的現狀,內容涵蓋病人年齡、診斷、抗菌藥物名稱、用量、規格、金額等。
1.3 抗菌藥物評價 根據201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計算DDD值。金酸用藥頻度DDDs(DDDs=用藥總劑量/DDD值)。
2 結果
2.1 抗菌藥物品種分布 在2840張處方中,存在1125張抗菌藥物處方,達到了39.6%的抗菌藥物應用率。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的應用最多。其中,靜脈給藥838例(74.5),口服抗菌藥物287例(25.5%)。
2.2 抗菌藥物DDDs排序 在計算之后獲取前10位抗菌藥物的應用以及DDDs值。表1能夠明確抗菌藥物DDDs的前三位名分別為頭孢唑肟鈉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依替米星注射液。
3 討論
統計結果證實,在前10位的抗菌藥物DDDs中,頭孢唑肟鈉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依替米星注射液排在了用藥頻度的前三名,這意味著我院內科急診中使用這三種藥物存在較大傾向。因為氨基糖甙類抗菌藥物存在耳毒性和腎毒性,我院謹慎應用,一般日劑量在0.3g以下,一日一次,用量科學。在1125張抗菌藥處方中,,靜脈給藥838例(74.5),口服抗菌藥物287例(25.5%)。上呼吸道感染是多發病,臨床治療中大部分應用靜脈滴注抗菌藥物。這跟急診病人的危急性關系較大,然而卻不重視靜脈注射導致的不良反應。靜脈注射的影響因素是藥物配伍、藥物濃度、載體溶媒、給藥速度等,這會使病人形成不良反應(如局部腫塊、血管疼、過敏反應等)。醫院醫療服務水平與科學用藥能力的一個關鍵性指標是應用抗菌藥物的現狀。我院達到了39.6%的內科急診抗菌藥物應用率,這跟我院要求的指標(40%以下)相符合,然而卻比歐美國家的指標(22%-25%)高很多。
健康醫院醫療水平的一個關鍵方面是抗菌藥物的科學應用,結合檢查、監督等有效對策,定期對醫院醫院抗菌藥物的現狀進行公布,可以很好地遏制迅速蔓延的買藥菌株,進而給病人實施穩定、安全的治療方案。正常劑量之下抗菌藥物的應用,不但可以防治疾病,而且也可以讓病人形成二次感染或毒性反應。如果不可以適當地應用抗菌藥物,病人身體中的病菌非常容易形成耐藥性,從而使感染性疾病患者的困難增加。由于近年來,多重耐藥菌持續形成,因此不斷提升科學使用抗生素的關注性。在臨床中應用抗菌藥物重點面臨的問題是不科學實施給藥方案、應用抗生素的劑量和類別錯誤、預防用藥無指征等。
統計數據證實,在應用抗菌藥物頻度上,處在前三位的是三種注射液(頭孢唑肟鈉、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這意味著內科急診中應用這三種藥物是傾向比較大。因為氨基糖甙類抗菌藥物存在耳毒性和腎毒性,我院臨床中應謹慎應用,一般日劑量在0.3g以下,一日一次,確保用量科學。上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多發病,臨床治療中大部分應用靜脈滴注抗菌藥物。這跟急診病人的危急性關系較大,然而卻不重視靜脈注射導致的不良反應。醫院醫療服務水平與科學用藥能力的一個關鍵性指標是應用抗菌藥物的現狀。我院達到了39.6%的內科急診抗菌藥物應用率,這跟我院要求的指標(40%以下)相符合,然而卻比歐美國家的指標高很多。醫院內科急診中存在較多的感染病人,科學使用抗菌藥物,不但能夠很好地防控感染性疾病,而且可以使細菌蔓延的可能性和耐藥性降低,這也符合當前藥物治療中的用藥經濟性、有效性、安全性標準。臨床無指征給藥也非常容易讓病人形成不適(嘔吐、惡心等),從而對原發病的癥狀進行掩蓋,這大大提升了臨床診斷的困難,也使病人的醫療經濟負擔加重。由于抗菌藥物具備較廣的抗菌譜以及較好的抗菌效果,因此臨床中應用抗菌藥物的比例比較高,也存在比較多難過選擇的類別和品種,通常對病人形成的毒副作用比較小。除此之外,使用藥物的療程太短或太長、應用藥物的劑量太少或太多、不適當地選擇藥物也會造成這種現象。
4 結語
總而言之,在抗菌藥物的應用上,應使臨床內科急診病人需要深入提升科學性,應實現醫療人員關注性的提升,在規范用藥上,優化聯用藥物、培訓人員等,這樣才可以科學地應用抗菌藥物。在醫院醫療質量的監控中,抗菌藥物的科學應用使非常關鍵的一個方面,需要注重檢查和監督,定期公布醫院醫院抗菌藥物的現狀,從而很好地控制耐藥菌株的持續發展,實現病人臨床治療安全系數的大大提升,最終獲得讓病人真正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金蕾,楊耀芳,魏新萍,等.不同級別醫院用不同分級管理抗菌藥物應用分析[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16,7(5):89-92.
崔琳娟.我院圍術期預防性抗菌藥物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及管理對策[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11(5):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