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均

摘 要:招貼設計是視覺傳達專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也是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伴隨著我國現代設計教育的蓬勃發展,招貼設計也應該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更好地適應時代要求。本文針對招貼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和考核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革新的思路與方案。
關鍵詞:招貼設計;教學改革;創意;手工
中圖分類號:J5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00-03
一、緣起
21世紀是信息急速膨脹的時代,在多樣化、多維度的傳播媒介競爭中,招貼在面對其他各種媒介的信息傳播時,需要打破原有的二維空間,以獲得新的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招貼設計的課程也需要我們進一步加深思考。因此,在招貼設計這門課程上如何打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變得尤其重要起來。
近年來,各大高校中各種版本的招貼設計教材不斷涌現,據統計,目前已多達30余種。同時,新的教材還在不斷編寫中,這足見招貼設計課程的受關注程度一直都很高。
然而,從目前出版的招貼設計教材來看,內容存在許多雷同現象,它們往往從招貼的版式、表現技法、分類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比較廣泛,特別是對于未來招貼設計的走向以及現代一些新銳設計師的作品基本沒有提及,難以對具體的設計實踐產生較直接的指導作用。而且,許多教材內容及圖例在各個不同版本的教科書中存在大量重復的現象。
此外,我們知道招貼設計又是一門時效性很高的課程,而教科書上還說著10年前的方法與案例。從上課實際情況來看,教學方法上依然還是教師站在講臺上講授、播放PPT,學生坐在下面“靜聽”的授課模式。至于考核,多數更是以傳統的招貼采用印刷的方式完成。這樣的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特點,學生僅憑教師PPT中的圖像資料來理解設計,未能充分展現設計的獨特魅力。
二、課堂教學改革
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招貼設計應從藝術設計專業特點出發,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這里,我可以舉一個課堂上的例子:就招貼的表現語言而論,假如我們給出一個具體的事件作為表現對象,如為一場音樂會設計招貼。很多同學都會迅速的上網查閱資料,極少數同學會首先在頭腦里構思或用草圖繪制出自己的初步想法,然后再選擇合適的表現技法把它表達出來。大部分同學都是直接上機操作,缺乏徒手繪畫的思維與能力。
這些癥狀都體現了同學們在設計的過程中,表現出對計算機的過分迷戀與依賴,而忽視了在藝術表現方式上的其他各種可能性。雖然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對藝術設計與藝術表現可以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但是,我們應該知道這不是全部,從某些程度上講,也許機器給出的結果太過理性,過于精確。比如說,一幅用軟件做出來的招貼,可能它非常有設計感,但是也許與一幅人手工制作出來的招貼相比,兩者各有千秋,也許后者會給人帶來更明顯地的親切感。所以,在對于學生的招貼設計要求上,我們應該讓他們學會嘗試多種方式,而不僅僅只是用電腦操作。
那么,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也應該一改傳統的“靜聽”式授課模式為體驗式、參與式、啟發式、和討論式,以“互動型招貼”為例:傳統的招貼形式都是二維表現,注重的是學生的創意。然而,現在在互聯網的沖擊下,招貼的表現形式也逐漸變得多樣起來,從傳統的二維走向了多維。而且從原來只注重招貼本身的創意,開始走向關注人與人的互動關系。因為科技的發展雖然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我們也切實感受到人與人的接觸、人與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少。
我們可以看一個案例:一位新加坡的設計師候淑慧作為一名大自然的愛好者,看到城市化和技術化使我們逐漸遠離大自然,所以她做了一個能讓大家產生共鳴的主題。
在這副招貼中她除了去考慮人們所呈現的各感官和維持方式,最主要考慮的是這些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像一些小草、樹皮和葉子。呈現給觀看者的資訊是,其實大自然并不是離我們很遙遠,它很可能就在你每天不經意走過的路上。從觸覺上來說招貼還可以擴充到更多自然元素,因為用手去觸摸小草和用手去按壓石頭或者泥土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①
這種互動型招貼的優點就是讓觀看者參與到感官實驗中去,并且創造強烈的情感體驗。看到參與者用他們的手去來回觸摸小草,仿佛真的能給他們帶來治愈的療效。這很好地表明了跟普通自然類的平面招貼相比,這種互動型招貼已經達到了情感的交流程度。體驗性的招貼可以作為提高興趣的方法,從而去引導他們把與自然的互動作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種未來形式的招貼在某種意義上說,并不只是單單呈現出視覺效果和文字資訊,它還是一種情感的傳達和感官的體驗。它或許可以成為招貼設計的新趨勢。
上述介紹的是在課堂上對于二維空間的延生變成三維空間,從只關注創意開始關注到人與人、人與物的互動,此外,為了提高學生的眼界,課堂上還會給學生看大量國內外獲獎作品,并且分析他們的設計方式,然后鼓勵學生大膽的嘗試多種表現形式,比如:編織、折疊、拼貼等。
在學生思維遇到瓶頸的時候,我會給他們布置一個叫作“從二維到三維,再回到二維”的作業練習。也就是說,要求學生先離開二維思維,以三維的方式去動手做一個他們所選擇的“物”。最后,采用電腦、數碼相機等高科技的工具,將這個三維的“物”還原成二維的圖形。這個練習,有時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當學生在創作上缺乏“招數”的時候,能夠幫助他們打破僵局。為什么呢?因為人往往會容易被經驗與框框所束縛,而當你用一種“非常規”的方法去進行思維,去進行嘗試的時候,你將會用比使用常規的、單一的思維與方法時更加自由、膽大而無拘束。在這樣的狀況下,往往容易主動地綜合各個方面能力的優勢——常規的、傳統的和現代的,各種手段、各種技術去達到自己所期待的目的。②
三、考核方式創新
在考核方式上,傳統的教學作業主要以主題方式進行,比如說以“傳統節日”宣傳為主題、以“海爾集團推廣”為主題。這樣的方式未嘗不可,但就目前的教學成果來看,沒有對學生的設計水平起到提高的作用。所以在考核方式上我采取的是分段考核。endprint
具體的實施方案如下:
第一階段:
首先,要求學生挑選一個國內外知名的設計師作品進行分析。分析招貼的尺寸、字體、字間距、行間距、設計方法、以及招貼的留白、版式問題、創意。開展一次關于大師招貼的討論。歡迎每位同學帶自己認為最喜歡的招貼介紹給大家。然后,具體分析上述的要點。
其次,在經過充分的討論之后,每位同學從自己挑選的招貼中提煉出招貼當中字體的磅數,比如一級標題用多少磅的字體、二級標題用多少磅的字體,并且分析招貼的創意,以及使用的技法提煉出一種設計方法。
在此基礎上,我會給出一個主題讓學生根據上述分析的要點,以相同的方式設計自己的招貼,但是不得抄襲,主題與分析的招貼完全不同。在這一階段主要訓練的是學生的眼界,讓他們知道什么字體在招貼中是美的,在設計的初期提高學生能力。
這一階段主要是基礎訓練,對優秀招貼作品的賞析。培養學生對優秀作品鑒賞及進行專業學習的審美能力。由此訓練可以使學生了解到,平面招貼領域由于功能、服務對象、主體內容的不同,其所造成的影響和結果也不一樣,從而為日后的專業招貼創作與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
這個階段是對學生的個性化訓練。我會將每個課題放出后,由學生自己擬定具體制作的主題、過程和制作方式,要求學生的手法新穎,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招貼設計發展至今,紙面媒體的展現方式基本已經發揮至極,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跳出框框架架,變得與眾不同,這就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實踐精神。往往針對同一個主題的作業,每個學生都要提供20個以上的小稿,在自我否定與肯定的過程中,使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磨練出自己的風格。
與第一階段不同的是,第二階段的課程除了部分個人作業外,幾乎每個作業都會有小組作業的要求。學生依自己喜好分組,或由老師進行隨機分組,3—4人形成一個小組,齊心協力、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一份設計作業。這種分組及個人的作業形式,一方面是為了適應設計的社會工作環境,同時也使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明晰的對比和合作,以促進靈感的碰撞,創意的火花也許就在這不經意間被點燃了。
最后,組織一次課堂點評,要求同學們展示自己的作品。以PPT與實物展示的方式進行。在匯報的時候,同學們要注重自我的個性,每一組的招貼不應該是雷同的,而應該是多彩多姿的,特立獨行的。要求學生的招貼這一階段就需要有比較明顯的設計風格,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很多學生放棄了數碼打印技術,采用手工制作、傳統印刷或者刺繡、拼貼等各種方式。一時間,各種各樣的招貼材質紛至沓來,好一場招貼的盛宴。總的來說,課堂討論氣氛非常好,同學們表現活躍,掌聲、驚嘆聲和喝彩聲此起彼伏。最重要的是,每個同學都非常用心,都很珍惜這次與老師、同學分享的機會。
總結自己的教學方法主要是采取“散養式”的方式,即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招貼主題可以自選,創作方法可以自定,創作形式可以自擬。“散養式”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把握大方向,細節則由學生通過討論甚至辯論、爭吵,逐漸成形或浮出“水面”。
四、結語
招貼設計課程經過這樣的改革與創新之后,從內容設置、教學方法到考核方式均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肯定。從同學們提交的作品來看,對招貼設計的形式表達有了較好的把握,從以前手足無措,到現在可以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在創新能力和美學修養方面都有了所提升,較好地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革對教學產生刺激作用,使學生習慣使用招貼維度的語言并能夠發現問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招貼設計教學不應流于表面,不是硬性的作業和繁重的任務,而是通過課堂教學,使得學生養成設計和使用招貼這一習慣。
注釋:
①Design 360°[J].04·2015 p75
②王雪青.關于“手工”與“動手”的對話[J].裝飾,2013(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