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內容摘要:為深入研究商貿流通業發展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本文借助面板數據研究商貿流通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檢驗結果顯示京津冀地區商貿流通業的大力發展,對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正向效應,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其他指標在不同程度上產生重要影響。
關鍵詞:商貿流通 區域經濟 京津冀
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現狀
京津冀地區作為北方經濟的重要區域,擔負著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但京津冀地區內部以資源配置失當為代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一直束縛著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從總量上分析,1993年北京GDP為886.21億元,低于河北的1690.84億元。從經濟發展增速上分析,北京1994-2015年平均增長速度為16.1%,天津為17.07%,河北為14.18%,但是到了最近幾年經濟增速下降十分明顯。北京于2014年跌破兩位數,2015年略有上升。天津一直保持較高的GDP增速,但2014年下降到8.9%,2015年再次下降到5.16%,下降幅度超過40%。在有效統計區間內,河北經濟增長始終不夠穩定,如表1所示。
從三次產業結構上分析,北京、天津、河北呈現較為明顯的梯度特點。北京第三產業1993年占比46.66%,2015年增長為79.65%,23年平均占比67.53%,北京的經濟發展已經轉變為服務型經濟。相比較而言,天津第三產業23年平均占比43.91%,第二產業平均占比52.64%,天津仍舊屬于工業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尚顯不足。河北1993年第三產業占比32.01%,到2015年第三產業占生產總值的比例為40.19%,第二產業占比為48.27%,第一產業比例為11.54%,河北整體上對農業、工業的依賴性較強。數據統計如表2和圖1所示。
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協同發展的原因有很多,從經濟結構上看,京津為核心的二元經濟結構使得京津冀區域難以形成合力經濟梯度(蔣滿元,2008);從人才資源分布上分析,北京強大的人才、資源的空吸效應導致天津、河北之間難以協同(梁曉林、謝俊英,2009);從產業結構上分析,京津冀三地之間重點產業“同構化”,造成分工弱化、無序競爭(呂中行,2007);從合作機制上分析,京津冀區域內市場配置作用弱,地方保護主義突出,貿易壁壘過重,彼此之間缺乏高層次合作協商機制(錢智、季任鈞,2000;劉作麗、賀燦飛,2008)。
整體而言,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的是行政力量而非市場力量,其中北京市集聚了全國的優質資源,對人才、資源的吸引力強,產出效應位居全國前列。天津市作為國家的直轄市,定位于北方經濟中心,濱海新區近年來建設速度較快,但更多依賴政府在稅收、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河北歷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資源優勢不夠明顯,屬于京津冀區域最不發達地區,承接了較多的轉移型項目,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
京津冀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狀況
就商貿流通領域發展情況分析,2004-2015年北京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平均以13.94%的速度增長,但在2015年有所下降,天津的平均增速為17.22%,河北為14.78%。從增長速度上可以看出,河北、天津在發展商貿流通業方面良好,但天津明顯弱于其他兩個地區,2015年天津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2070.04億元,北京為2352.34億元,河北為2381.23億元,2004-2015年天津的批發和零售業始終低于河北,如表3所示。
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運用相對發展程度來研究京津冀地區商貿流通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用xi,t表示商貿流通業發展情況,yi,t表示國內生產總值,相對發展分析可以采用下列公式表示為Φ=1·2·3·4,其中:1=xi,t-1/yi,t-1;2=xi,t-2/yi,t-2;3=(yi,t
-yi,t-1)/(xi,t-xi,t-1);4=(xi,t-1-xi,t-2)/(yi,t-1
-yi,t-2)。公式中,i表示京津冀不同的省份,t表示時間,該公式衡量的是商貿流通業增長率每變動一個百分點對區域生產總值增長變動的影響程度,用Φ表示。根據該公式得到京津冀三地相對發展程度值如表4所示。
從表4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整體上北京的商貿流通業發展變動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正向效應,已成為全國城市中最重要的消費市場(閆小彥,2012)。整體上,天津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天津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作用相對較大,與吳愛東(2012)的研究結論一致。河北有四年時間系數為負值,河北商貿流通業發展具有一定的波動性,這與河北省內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有一定關聯。
模型分析
為分析商貿流通業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建立了一個包含物質資本存量(X1)、人力資本存量(X2)、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X3)、交通基礎設施(X4)、技術進步效率(X5)在內的面板數據模型,討論這五項指標對區域經濟發展(Y)的影響程度。
根據表5指標體系,設定面板數據模型結構為:
LNYt=a0+a1LNX1+a2LNX2+a3LNX3+a4LNX4+a5LNX5+μ
公式中t表示時間,a0至a5分別表示各自變量的系數,μ表示隨機誤差項。通過對變量取對數來消除異方差,同時將系數轉換為彈性系數便于經濟學分析。
各項指標中,物質資本存量采用永續盤存法計算,并參考肖紅葉等(2004)的計算方法進行修正,以1978年為基期,折舊率選定為10.96%。人力資本存量主要以京津冀地區有效年末勞動力人數為衡量標準,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以京津冀地區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為代表。交通基礎設施采用京津冀地區交通運輸能力為衡量標準,即有效運輸歷程,包括鐵路和公路,未將航空運輸、水路運輸及海運納入考慮范圍。技術進步效率運用已有的物質資本存量數據,計算出純技術效率指數作為衡量代表。endprint
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6所示,通過檢驗發現變量在一階差分后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符合經濟學意義。本文主要采用Kao(1999)提出的統計量及Pedroni檢驗來研究系列變量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即協整檢驗。檢驗結果如表7所示。
檢驗結果顯示,除v-Statistic和rho-Statistic外的其余統計量,均支持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可以認為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進步效率在內的變量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然后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8所示。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京津冀地區的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技術進步效率對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影響效應最大,人力資本存量的影響效應次之。因此,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變量系數為0.0288,其次是人力資本存量有助于區域經濟發展,系數為0.0275,這一結構比較符合京津冀地區實際情況。北京作為全國最重要的商貿流通中心城市,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起著關鍵性作用,與天津、河北形成互補型結構,共同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貢獻程度要低于技術進步效率的貢獻,基本解釋是京津冀地區交通優勢并沒有技術優勢明顯,北京在其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天津次之。河北雖然擁有非常多通往全國的鐵路干線,但對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貢獻要低于技術帶來的效應,天津依托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建設,引進大量高新技術企業,促進了自身發展。北京集聚了全國的優質科教資源,技術人才優勢十分明顯,交通區位優勢也很明顯,能夠有效轉化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的基本結論就是京津冀地區商貿流通業的大力發展對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具有正面效應,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
結論
文章基于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分別就京津冀地區三個省市經濟發展的差異性進行了概括性分析,然后對京津冀地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進行了研究討論,從理論上論證了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對促進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為深化分析結論,文章通過構建一個面板數據模型,以物質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存量、商貿流通業發展水平、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進步效率為指標,分析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效應。
參考文獻:
1.蔣滿元.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問題分析及對策選擇[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2.梁曉林,謝俊英.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演變、現狀及發展對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9(6)
3.呂中行,謝俊英.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前景與戰略構想[J].經濟與管理,2007(8)
4.錢智,季任鈞,陳和平.論冀京津合作中的問題、機遇、方針和措施[J].中國軟科學,2000(8)
5.劉作麗,賀燦飛.經濟轉型與中國省區產業結構趨同研究[J].地理學報,2008(8)endprint